第九课 青少年心理卫生
学习提示与知识要点
1.学习提示:每个高中生都应该把自己造就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只有既重视生理上的发育发展,又讲究心理卫生,使两者都达到良好水平,才是一个健康的人。
2.知识要点:什么是心理卫生,讲究心理卫生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的特点;讲究心理卫生,注意保护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重视情绪健康,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以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
一、心理卫生的重要意义
什么是心理卫生?心理卫生是保障心理健康正常状态的措施和各种活动的总和。心理卫生包括研究心理特征,预防精神病、神经官能症、各种心身疾病和病态人格,普及心理科学知识等。搞好心理卫生,对于保障人民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等都有重要意义,对预防青少年由于心理不健康引起的犯罪,也有很大作用。
心理卫生不良,容易导致疾病。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伦敦不断遭受德国飞机的空袭,人们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导致很多人都患消化性溃疡。另外,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肌梗塞、冠心病等),还有糖尿病、哮喘、偏头痛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等,都与长期情绪紧张有密切关系。
以上所讲疾病虽有生理上的症状,但主要是由于不良的心理因素形成的,是心理上的痛苦转化为身体上的疾病。这类疾病叫作心理疾病。现代社会劳动强度特别是脑力劳动高,容易引起人们情绪过度紧张。因此,讲究心理卫生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般人在提到健康时,只注意生理方面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方面的健康。人作为一个整体,其“身”与“心”是互相依附、彼此制约的。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对每个人都十分重要。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对健康的定义:“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力。”我国古人提倡修身养性,也就是这个道理。
二、心理健康的特点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医学心理学家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去适应。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镇静的情绪,有较高的智能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良好的气质,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具有以下的综合特点:
(1)正视现实。心理健康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沉湎于过多的幻想;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困难和矛盾,能以切实的方法加以处理,而不企图逃避,处处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2)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自知之明,不但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及各方面的条件,而且还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情绪和动机,并据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从而在求学、谋职或恋爱方面,作出正确的抉择,增加成功的机会。
(3)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入乐于与人交往,既对别人施予感情,也能欣赏并接受别人的感情,因而能和多数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消极的态度(如嫉妒、怀疑、憎恶等)。
(4)情绪乐观。心理健康的人心胸开朗,情绪稳定、乐观,常向光明看,不往黑暗处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遇有烦恼能自行解脱。
(5)自尊自制。心理健康的人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上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退缩畏惧;在行为上独立自主,既能有所为,又能有所不为。只要是好的就主动去做,只要是坏的就自我克制,纵有外力诱惑也不为所动。
(6)乐于学习和工作。心理健康的人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出来,并能从中得到满足感。学习和工作对心理健康的人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乐趣。
三、讲究心理卫生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社会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在情绪上有很大的困扰,而情绪困扰又多半表现在人际关系上。根据这些关系,我们在保障心理健康的诸多途径中,着重介绍以下几点:
1.注意保护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健康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生理机制,要使人的心理健康,自然要保护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健康。怎样保护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健康呢?第一,必须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第二,有合理的营养和新鲜空气;第三,学习负担不能过重,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2.注意情绪健康
心理、生理学家研究表明:情绪之所以能影响健康,是因为情绪能通过下丘脑、脑下垂体、植物性神经系统引起身体器官功能变化。这就是情绪可以致病的生理学基础。中医学讲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都属于情绪活动。《内经》论述了剧烈的情绪变化会影响人体内器官的正常功能,提出了“大怒伤肝,大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的“七情内伤论”。这说明从古时起,人们就知道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有关情绪致病致死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如周瑜嫉贤妒能,气极而死;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林黛玉多愁善感,愁极而逝。这些例子虽然都是来自文学著作,但说明前人已认识到不良情绪对人的危害。现代医学心理的研究,科学地揭示了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因而特别强调要注意健康的情绪,要做情绪健康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情绪健康的人呢?心理学家认为其特点是:
(1)开朗、豁达,遇事不斤斤计较,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动肝火或郁结于心。
(2)情绪正常、稳定,很少大起大落或喜怒无常,能承受欢乐与忧愁的考验。
(3)给人爱并接受他人的爱,乐于助人,有同情心。
(4)谈吐风趣、幽默、文雅。
(5)自信、乐观,有主见,能独立地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工作。对前途充满信心,富有朝气,勇于上进,坚韧不拔。
(6)明智,少偏见,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尊重他人,能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7)面对现实,承认、接受现实,并能按社会要求行动。
(8)对平凡的事物保持兴趣,能不断从生活环境中得到美的和快乐的享受,会工作也会消遣。
3.注意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与联系。一个人善于与周围的人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就能给人带来安全感,有助于个人的进取与发展。例如,儿童和少年,如果能够得到家长的照顾、抚爱,并且受到伙伴的喜欢,他们的生活与发展就比较顺利,不易患心身疾病。反之,一个见了父母就战战兢兢、心神不宁的孩子,或者在伙伴面前感到经常被冷落,甚至被人厌恶的孩子,就容易在智力发展上受到不良影响。青年时期也是如此。人们不仅需要靠人际关系的和谐及融洽来维持其安全感与进取心,而且很多人都往往要把成功和发展的希望,寄托于集体,使自己能够在集体中保持有一个适当的位置。如果集体认为他是“来了不算多,不来也不少”的人,就会使他处于一种莫名的“不安”状态,感到“无助”或“寡欢”,甚至对生活产生“失望”或“无望”的卑怯心理。可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怎样搞好人际关系呢?
第一,注意了解情况。一般的人际关系有三种情况,我们必须了解:①了解对方的性格和人际反应特质。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在人际反应方面都有其特质。他们还把这些特质归纳为几种类型。以修慈的分类为例,他把人际反应特质分为三类:一类者具有包容的需求,表现为希望广交朋友。二类者有控制的需求,要在掌握权利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关系。三类者具有感情的需求,对人抱有同情感,希望在感情的基础上密切与他人的关系。还有荷尼把人分为“顺从型”、“进取型”、“分离型”等等。这些分法不管是否正确,都有助于涉世不深的青年人了解人际反应的特质,有利于在与别人交往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以采取适当的配合行为。②了解对方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团体中,甲和乙的关系必定要牵涉到别的人,同时也必然受到甲乙与其他人的关系的影响。了解自己所在团体中每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避免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你了解到乙与丙有龃龉,在乙面前谈到丙时就要掌握分寸。③了解人际关系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心理距离是社会心理学中度量人际关系状态的指标。在刻度坐标轴上,从负到正共划为9个等级。坐标的中点是0,表示交往双方无明确好恶感;正级表示人际关系处于良好状态,数字依次上升,表示人际关系不断密切;负级则是人际关系的恶性状态,同样也有从0及远的不同程度。当交往双方心理距离不一致的时候,就容易产生矛盾。人际关系的心理距离往往是不等值的。这一点青年人在交往中往往容易忽视。青年人总有一种微妙的心理:当你以某等级态度行为对待别人时,无意中已产生了一种期待心理,认为对方也将以同样方式对待自己。这时,你可能把对方的心理距离从负变成了正。但是,在接触中对方不但不领你这份情,反而误认为你醉翁之意不在酒,使你难堪。如果你事先准确地判断了双方之间不等值的心理距离,就不会落到这种尴尬的结局。
第二,重视人格锻炼,良好的人格能协调人际关系,而不良的人格,却往往会使人际关系紧张。一个人心胸开阔。性情开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为搞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有利的心理条件。一个人心胸狭窄,性情孤僻,则会对搞好人际关系设置障碍。性情暴躁的人比较容易与人发生冲突,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注意人格锻炼,这对于协调和改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加强自我意识。人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自我意识,能够认识自己,即可以自知。因此,人能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意识与行为,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动机与情绪。自我意识强的人,对自己了解深刻,就能正确对待自己,也就容易与他人搞好关系。
你知道吗
1.美国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马斯洛和麦特曼认为,正常心理应符合以下10项标准:①充分适应力;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估价;③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当的情绪发泄和控制;⑨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挥;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要求给予适当的满足。
2.决定健康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的获得,个人因素占60%;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因素占8%;气候因素占7%。
思考与探究
1.谈谈心理卫生的重要意义。
2.心理健康有哪些特点?把你的心理状态与这些特点作比较,哪些方面可以,哪些方面还要调整?
3.怎样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