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人类新闻事业的历史进程
新闻事业是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的总称。现代社会的新闻事业,应有合法的传播新闻的机构,有以传播新闻为业的专职人员,有传播新闻的工具与手段,有经常性的业务活动,即面向社会定期发布新闻。
人类传播活动古己有之,古代社会亦有其新闻事业。[1]在我国,相传公元1世纪的汉代就产生了“邸报”,唐代有邸报,则是千真万确的事,劳动人民有用来反抗封建统治的“揭帖”、“旗报”和“牌报”,宋代以来有大量流行民间的“小报”。然而,中国古代社会没有产生过以收集和公开向社会发布新闻为专门的行业性机构,新闻传播都是定向的,基本上没有不定向的大众传播。如邸报,它的基本内容是皇帝的诏书和起居言行、皇家的动态、朝廷的法令和公报、各级大臣的奏疏,而没有一般的新闻消息和新闻言论。所谓“报”,只是一种封建宫廷发布的政府公报,其阅读范围也只限于官府,也没有固定的编写印发日期。因此,严格地讲,邸报不是报纸(新闻纸)。总之,中国古代社会只有新闻活动,没有现代社会的新闻传播这种新闻事业。
最早的新闻事业是报纸及其发行。它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也是城市的产物,出现在封建社会末期。15—16世纪,意大利城市威尼斯出现了一种“手抄小报”(新闻信)。这种小报无报名,无标题,大都不定期。其内容主要是船期公告、商品行情和政治、战争等方面的消息。手抄小报最初是私人之间友谊性的信息交流,后来因为其登载在商业上有重要的价值,有人愿意出钱购买,于是它走上市场,其编写者把它定期送到市场上公开销售。手抄小报在威尼斯出现后,很快流行到罗马、巴黎、里斯本、里昂、布鲁塞尔、伦敦等地,至17世纪达到高峰。这种手抄小报算不上地道的报纸,但它以传播各种消息为职能,由一批专门人员进行采集、编写、销售,与后来的“新闻纸”同质。因此,通常认定它标志着人类新闻事业的正式产生,是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的第一页。
人类新闻事业一经正式产生,便正常地发展。手抄小报产生后100多年,报纸进入印刷时代。造纸工业的发展,印刷设备的改进,水陆交通的发达,为印刷报纸的出现准备了种种技术条件。到17世纪初叶,西欧各国相继出现了印刷报纸,这种印刷报纸标志着人类社会新闻事业的完全成熟。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欧美许多国家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报纸作为资产阶级的舆论工具,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自身也在斗争中获得大发展,周报、周刊和日报勃兴。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以后,资产阶级内部出现政治分化,各派政治力量利用报纸党同伐异,“政党报纸”林立纷争,新闻事业进入“报刊史上的黑暗年代”。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大众化报纸”即资产阶级商业报纸兴起,逐渐取代政党报纸的主导地位,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报纸的主流。大众化报纸把报业(新闻业)推向新的繁荣阶段。
19世纪30—40年代,无产阶级在欧洲各国陆续登上政治舞台,在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诞生了革命的工人阶级报刊,如《北极星》(1837)、《人民报》(1852)。19世纪40年代后期,无产阶级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了无产阶级政党,于是产生了无产阶级政党报刊,如《新莱茵报》(1848)、《社会民主党人报》(1879)。后来,列宁在德国创办《火星报》(1900)。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为人类新闻事业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随着报纸的发展和繁荣,通讯社应运而生。1835年,波兰籍匈牙利人查理·哈瓦斯在巴黎创办了哈瓦斯通讯社,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家通讯社。此后几十年内,美联社、沃尔夫通讯社、路透社相继成立。通讯社是专门搜集和发布新闻的机构,是新闻流通的特殊渠道,它适应各种报纸的共同需要而产生,本身就标志着新闻事业的发展。通讯社卓有成效的新闻传播活动,又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19世纪70—90年代,先后出现了电话、电灯、电影、无线电报和活字铸造机。新技术应用于新闻事业,对于提高新闻传播的速度,扩大新闻传播的广度,有着极大的意义。20世纪20—40年代,广播、电视相继诞生,新闻事业大家族增加了新的成员,新闻事业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特别是电视传播的产生和崛起,使新闻传播的质量和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全世界进入“地球村”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应用于新闻事业,互联网成为独立于三大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1993年,美国提出建立“全国信息基础设施”(即NII或称“全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4年3月,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国际电信联盟大会上宣布建立“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即CII,又称“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倡议,互联网遂加盟新闻传播。1998年9月11日,美国众议院批准在互联网上首先发表独立检察官斯塔尔提交的总统克林顿绯闻报告。《斯塔尔报告》上网,标志着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登台亮相,在大众传播史和互联网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互联网以其超越时空限制、提供海量信息、多媒体传播和交互性传播的优势,给新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创建了无比广大的大众传播新空间和新平台。
从上述可知,新闻事业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一步步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起来的。
二、新闻事业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显而易见,人类新闻事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
首先是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与变革。“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2]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揭示的一条社会生产的规律。新闻事业的形成和发展正是这样。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类的信息交流。然而,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处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的经济生活中,经济上联系少,经济信息需求小,且社会长期停滞不前,几乎凝固不变。因此,社会不需要也不可能有一种专门为社会提供新闻的事业。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社会生产的规模扩大了,社会的分工更加精细,人们的社会联系大大增多,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激化起来,社会变动加速。人与人之间再也不能“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人们必须随时了解和他的生产、生活有关的信息,需要信息的人激增,社会对信息量的需求激增。正是在这种情形下,社会分工出一部分人来专门收集和发布新闻,产生了手抄报纸这种新闻事业初级阶段的代表形式。15—16世纪的意大利是当时资本主义发展得最早、农奴制关系瓦解得最早的地方,尤其是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城,手工业发达,商人集中,来往船舶众多,是当时东西方的联系枢纽和货物集散地,手工业主和商人们十分关心他们的产品生产与商品的销售。于是,一批专门打听消息、出售消息的人应运而生,一种新的职业应运而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城市孵化了新闻事业。商品经济与城市互为因果,相互作用,读者群产生,于是就有了报纸。
社会经济生活的变革与需要是决定新闻事业形成和发展的首要因素,从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也可以得到证实。中国在汉唐就有了“邸报”,但由于中国经济长期处于封建性的自给自足状态,社会经济生活没有大的变化,直到明末才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这种生产关系并没能得到顺利的发展。因此,直到19世纪才有了真正的新闻纸。至近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变革的步伐缓慢,新闻事业发展的步伐亦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经济建设日新月异,新闻事业也日新月异。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新闻传媒被程度不等地推向市场,经济因素对新闻事业的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新闻传媒为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更新硬件,实现传播手段现代化。为追求规模效应,适应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行政的支持下,开始进行优化组合,逐步向报业集团、广电集团方向发展。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生活的变革,决定了社会和人类对新闻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新闻事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次是社会政治民主。为什么最早的手抄报纸出现在15—16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当时的威尼斯乃“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尽管封建庄园主和教会统治很严,但各个城邦的市民从他们的封建领主手中买得或争得了最初的自治权,从庄园逃出来的农奴,到了城市就加入了自由民的行列。商人、手工业主、自由民在城市处于优势,“威尼斯商人”成为城市的重要社会力量,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开始出现,从而为新闻事业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后来,资产阶级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进行了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使民主主义思想植根于广大民众,于是接着出现了19世纪新闻事业的繁荣。中国的情形也是如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报”仅仅是一种朝廷的政府公报。其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封建政治作祟,封建统治推行愚民政策,对人民实行的信息封锁、思想钳制、政治独裁、文化剥夺,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厉害,并且日趋严密。统治者决不许可民众办报、看报,新闻事业当然就无法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改良派主维新,建报馆,宣传新政,“准许自由开设报馆”,于是有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报勃兴时期”。上海等19个城市共出版定期报纸179种、杂志28种。顽固派首领慈禧血腥镇压维新运动,新闻事业备受摧残,全国除了租界内留有一些报纸外,其余报纸都被禁绝。辛亥革命胜利,民国初建,“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之自由”,于是,一时报业振兴,全国报纸达500家之多,仅北京就有100余家。袁世凯篡权,政治黑暗之极,采取种种卑劣手段百般摧残新闻事业,造成“癸丑报灾”,浩劫之后的1913年底,全国报纸只剩下130余家,比辛亥革命前锐减三分之二,凡反袁报纸几乎全被封闭,甚至拘捕枪杀记者。北伐战争前后和抗日战争前后,新闻事业都随着政治的变迁而历经兴衰,政治开明,倡导民主,新闻事业就发展;政治专制,社会黑暗,新闻事业就遭到摧残和扼杀,成为古今中外历史上一种带规律性的社会现象。
从政治条件方面来探究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不难发现,在社会和国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是新闻事业的主宰,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决定新闻事业。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的新闻事业才可以得到自由的发展。所以,所谓社会政治民主,主要是指由社会统治力量所造成或能允许的相对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的政治环境,新闻传媒和新闻从业人员、新闻理论工作者,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有着较以前充分得多的新闻传播自由。是宽松的政治环境给中国新时期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插上了翅膀。
再次是相应的物质技术条件。新闻传播是技术含量很高的文化事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直接决定新闻传播的形式、手段和规模等等。因此,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是新闻事业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的新闻活动只限于口头形式,或是运用简单的信号、符号。文字的产生,纸和笔的发明,使人类的新闻活动能够进入手抄报纸阶段,真正的新闻事业得以产生。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印刷报纸具备了条件,新闻事业因此而走向成熟。西方国家正是在中国人发明了胶泥和木刻印刷术(11世纪),德国人谷腾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1450年左右)以后,于17世纪初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近代报纸。18、19世纪欧洲各国工业革命后,出现了蒸汽机,解决了工业生产的动力问题,交通条件、通讯手段、印刷设备都得以改善,为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充足的物质条件,报纸定期迅速出版有了物资技术上的保证。19世纪初出现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滚筒印刷机,工效相当于人力印刷机的10倍,木质纤维纸的问世,使印刷品质量大大提高。到19世纪中叶,高速印刷机问世,1868年,《伦敦时报》用卷筒新闻纸双面印刷,每小时可印12000张报纸。电报和无线电技术的广泛应用,更使新闻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电报没有用于新闻传播之前,人们传递新闻先是靠驿马,后来用车、船,电报用于新闻事业以后,传播新闻的时速大大加快了,新闻的传播范围大大拓宽,千里之外的新闻次日即可见报。1850年前后,美洲和欧洲各自开始架设第一批海底电缆,1866年,欧洲和北美洲之间架设了深海电缆,电报用于新闻传播日益广泛。电报的使用还推动了新闻写作的改革,新闻文体的创新,所谓新闻“要素论”和“倒金字塔”之说,即因电报发稿而生成。进入20世纪,无线电技术的广泛应用,报纸发展获得了新的物质条件,更出现了广播、电视等新闻事业的新兴部门,新闻事业从此日新月异。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讯卫星、电子计算机通信、多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等新技术运用于新闻传播事业,使新闻传播从采访、写作、编辑、排版到印刷、发行,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新兴媒体的出现更把新闻传播活动带进了全新的时代。总之,整个新闻事业,从拥有的规模,传播的形式,传播的技术和发挥的作用等等,都有赖于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新闻事业形成和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相应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条件的进步。完全可以说,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也就没有现代新闻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