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编辑的胆识及其认知方式的分析介绍

编辑的胆识及其认知方式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编辑的“识”还表现在他们有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此外,他们还有较清醒的自我认知和对他人认知的能力。

第二节 编辑的胆识

一、编辑的人格——有胆有识

(一)胆识是人格力量的体现

胆识即胆量和见识。它是人的态度倾向和行为的结合,是人格的体现。

胆,指胆量,是一种心理能量,它是可以把认识变为行动的力量。

识,指认识、见识,是胆量产生的基础和动力。“胆识”里的“识”还包含有情感、态度倾向。

有胆识者,是大智大勇者,缜思笃行者,有魄力、有博大胸怀者。“胆识”实该“识胆”。因为只有先有识再有胆,才谓之胆识。若有胆无识,仅是武夫;而有识无胆,则为懦夫;倘无胆无识只能是庸人,唯有识有胆方谓智勇双全。“胆识”是新闻编辑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新闻编辑人格的体现。

(二)编辑的胆识

编辑的胆识表现在他们见多识广,立足点高,视野宽,虚怀若谷;表现在他们甘为人梯,无怨无悔,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表现在他们能审时度势,驾驭全局,统筹安排,有决断力。有人用诗一般的语言讴歌编辑工作者的美德:

《编辑的故事》

沈存铎

他,如同所有的文人,学者,

在案头,无休止地耕耘,

一页页稿纸从他手中向印刷厂流去。

当报刊书籍回到案头时,

他独享着油墨的清香,

心中充满无限惬意。

然而,标题下,

却见不到他的名姓,

有多少读者注意谁是编辑?

他把自己的艰辛,

隐藏在字符的深层,

为作者的成功深翻土地;

为奉献给读者一粒甘甜,

用心血,

在书林中精施园艺。

年复一年为他人作嫁衣,

鬓发出现银丝,鱼尾爬上眼际。

没有等身著作,

也不见评论家的赞誉,

数不清勾划过多少稿纸,

更说不出有多少铅字属于自己……

这是永远沉默的劳动者的故事,

主人公——一位编辑。

然而,哪一本书中不蕴含编辑的满腔心血?

哪一位作者育成的浆果中,

没有编辑倾注的汗滴?

……

辛勤的编辑啊——

写书的人爱你,

读书的人爱你。

1.编辑的“识”

编辑的“识”表现在编辑对编辑工作的意义有较深刻的认识上。他们深知,新闻媒体的形象、精神状态、态度倾向及新闻信息的内容等,都与编辑工作者的关系极大,因为是他们把握着新闻报道的最后关口和新闻宣传的方向。如果没有新闻编辑对浩如烟海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并转化为新闻媒介符号,就不可能有新闻信息的传播,就会直接影响社会文化的传播及其运转。

编辑有着明确的社会导向意识,在某个时期党的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是什么,广大受众需要什么,在受众的需要里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受众目前的社会心理状态如何,心理承受力的大小以及新闻宣传应如何加以强化或引导……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编辑都要心中有数。新闻编辑的社会导向是其党性原则、社会责任感和个人道德情操、思想修养的综合表现;是编辑对社会对受众的一种积极能动的特殊反映。

编辑的“识”还表现在他们有着较强的敬业精神,能自觉抵制社会上“重采轻编”的传统和风气。他们甘于寂寞、淡于名利,心甘情愿“为他人作嫁衣裳”,为党的新闻事业默默耕耘,奉献年华。

编辑的“识”还表现在他们有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他们独具慧眼,善识善用,他们有比作者更高更广的眼光。他们并非只“为他人作嫁衣裳”,而是要为传播的目标服务,在工作中体现出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

编辑的“识”还表现在他们耳聪目明、知识较渊博。因为他们知道,编辑工作是一门渗透力极强的专业。各种学科、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它的触角无所不至。一位称职的编辑不仅应当精通编辑业务,有较深厚的语言功力,而且还应兴趣广泛,多方涉猎,知识面广,是个“杂家”、“通才”。此外,他们还有较清醒的自我认知和对他人认知的能力。

2.编辑的“胆”

编辑的“胆”表现在他们有坚持真理、敢于秉笔直书的勇气和魄力。为了党的新闻事业,他们不怕艰苦,不怕被误解,不怕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不怕明枪暗箭,不怕挨批,不怕丢官,不怕牺牲。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展现出党的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品格和胸怀。

编辑的“胆”还表现在他们具有较强的预测力、决断力、创造力,在事件刚露端倪时,他们就能敏锐地抓住问题的实质,预测出宣传的效果。

3.编辑胆识的表现

编辑的胆识体现在多种方面,如对新闻稿件的选择,对头条新闻的配置,对新闻标题的拟定和对版面或节目的组合等。

对稿件内容的选择,要求编辑有宏观思维,能高瞻远瞩,掌握全局,审时度势,抓住“热点”。例如,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3.15在行动”活动的组织者就是一些有胆有识的新闻界知名人士。他们立足于“新闻宣传报道应当全方位地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的高度,抓住“商品质量”这个“三重合”的热点(即群众关心的热点,领导考虑的热点,实际工作的热点),上通国务院领导,下联广大消费者,使这项活动有声有色、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这项活动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新闻以至整个新闻的改革。

标题,是新闻和评论的结合部。有时它既要能概括新闻,又要带评论的意义。有胆识的编辑非常注重标题的拟定,特别是主要标题,当它一出现就能起到目光四射、传神达意的作用。譬如《光明日报》记者多年前在为马寅初先生平反时所拟的报道标题是:“错批一人,误增三亿”,给人以震撼心灵的效果。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的灵魂,它能够表明媒体的态度,能最集中地体现其立场、观点。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立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等观点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无论是过去、现在甚至将来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编辑的胆识及其认知方式

在几乎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把心理学中关于认知方式的理论和编辑的胆识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一)关于两种认知方式

场依存性——独立性(Field dependence and Fieldinde—pendence)认知方式是当代西方流行的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是被西方心理学界确认为表现于认识活动中个体差异的一个新维度。场依存性——独立性的认知方式(也有人称之为认知控制)是一个概念化的信息加工方式。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特金(H·A·Witkin)提出的。他认为,“有这样一种人格连续体。属于连续体一端的人往往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在参照标志主动地对外来信息加工,这种人叫做独立于场的人;而属于另一端的人则往往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外在参照标志,不那么主动地对外来信息加工,这种人叫依存于场的人,相应地每个人在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的连续体上都处于一定的位置。”[2]

威特金和他的同事采用了三种对场依存性——独立性测定的方法,即身体顺应测验、棒框测验和嵌入图形测验。

身体顺应测验:特制一斜屋,内装一倾斜的椅子,要求被试自行将所坐的斜椅调整到与地面(指水平面而非斜屋的地面)垂直的位置。

棒框测验:在暗室内置一发光的框架和一发光的短棒,要求被试在框架以相同或相反的方向倾斜的条件下将短棒调整到与之垂直的位置上。

嵌入图形测验:是由一系列简单图形镶嵌而成的复杂的几何图形构成的。要求被试在对刺激进行认知改组的基础上将某一指定的简单图形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来。

在前两个测验中,场独立性者比较容易把椅子或短棒调整到真正垂直的位置上,这表明个体能够相对地摆脱外部场(指倾斜的房间地面或摆斜的框架)的干扰,独立地解决问题。在最后一个测验里,场独立性者则表现为不受复杂图形干扰很快就找出隐藏在其中的简单图形。

反之,在这三个测验中,被试在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时,如既不能找到椅子和短棒与水平面真正垂直的位置,又难以从复杂图形中提取重叠于内的简单图形,这种人则属于场依存性者。

(二)编辑的胆识与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

1.认知方式与党性原则、道德水准无关

如前所述,场独立性者较少受外在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更多地依靠自我作为主要参照(如自己的知识经验)来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己的行为。这是不是意味着场独立性者我行我素,不愿受社会制约?换句话说,能不能这样理解:对党性原则较强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场独立性的认识方式是不可取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场依存性——独立性这两种“信息加工方式”本身并没有优劣高低之分,“只有联系到对环境的适应,才能加以评价”。因而“不可把场依存性(field—dependence)与社会依赖性(social—dependence)混为一谈。它是个两极性维度,并无社会评价的含义。而且在我们的一个关于‘场依存认知方式与中学生道德判断及道德行为倾向相关的实验研究’中,在道德方面以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为指标记分,以普通中学和工读学生为被试,作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场依存性认知这个人格维度与道德判断水平并没有显著相关。无论何种认知方式的人,在相同的道德水平基础上,都可能同样地接受道德要求而完成道德行为”。[3]

2.编辑的胆识与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

编辑同记者相比,他们所经常、大量面临的客体是不同的。编辑思维加工的对象主要是物化了的精神产品——稿件以及需要加工的广播或电视节目。而记者认知加工的对象主要是人,是采访对象。在长期的职业训练中,编辑和记者都容易形成某种与职业相适应的认知方式。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以认知改组技能”(比如修改稿件时的认知过程)和“人际交往技能”(如采访活动)为指标,“独立于场的人往往认知改组技能相对高,但人际交往技能相对低”[4],而依存于场的人则相反。

根据马克思“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人,他们的认知方式比较容易逐渐朝认知改组技能相对高的场独立性的方向发展,而长期从事采访活动的记者其认知方式则可能趋向于更熟练地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即场依存性的方向。

有胆有识的编辑一般来讲善于独立思考,有权衡稿件优劣的目力,有自信心和决断力,敢于承担责任。凡事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不放弃原则。他们选择稿件(或节目)内容的原则,判断稿件(或节目)的价值,主要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这种认知方式恰恰符合威特金描述的“场独立性”者的特征,因而我们可以说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是有胆有识的编辑的主要的认知方式,或者可以理解为:对于以选择、加工、修改、组合稿件(或节目)为主要工作的编辑来说,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更符合这种职业的需求。

要指出的是,如此分析并不等于否定编辑的人际交往能力,更何况在我国新闻界有为数不少的人既是编辑同时也是记者。对这类身兼两职的新闻工作者来说,他们的认知方式与长期专事某种职业的人相比,可能没有显著的特征,就是说,这种人的认知方式大多处于场依存性——场独立性这个连续统一体的居中位置。随着其工作重点的转变(以编辑为主转为以采访为主或相反),他们的认知方式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过由于作为个性维度的认知方式,一旦形成是有其惰性的,故而这类人的认知方式变化的幅度不会太大,往往只是在居中位置上左右移动,或者偏于场依存性,或者偏于场独立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