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应变
应变是一种能力。它是播音员和主持人思维水平和言语功能及其心理调节、心理适应能力的体现。较强的应变能力是播音员和主持人成功地履行其社会角色的必备条件之一。通常,受众对广播电视的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角色期望是:有稿时能“锦上添花”,无稿时能“出口成章”,面对未曾预料的困境时能应付自如、“化险为夷”。这些都离不开应变能力。所以有专家把应变能力视为考察和选拔播音员及主持人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什么叫应变
应变即随机应变,意思是能随着(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应变有不同的类型,有诸如司机在紧急情况时的急刹车,赛场上的棋手对弈之类的侧重操作性活动的应变;还有像服务员、推销员、公关人员之类的言语和行为都很重要的应变。无论哪一种应变,其实质都是活动主体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思维的外化。
应变能力的强弱因人而异。衡量人们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反应时”。“反应时”即反应时间,指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例如播音员拿到“急稿”(随时插播的稿件)、“乱稿”(稿件字迹较乱)到做出相应的反应:镇定自若、准确无误地播出来,这中间的时间间隔(如0.01秒、0.1秒)就是这位播音员的反应时。应变能力的强弱和反应时的长短成反比。即反应时越短者应变能力越强,不过这里还有个准确性的问题,反应时短且效果也好才算是应变能力强。
由于新闻有时效性(要求快)、大众性(面向广大受众)和播音的音声性(用可感性极强的声音传递新闻信息)等特点,所以要求播音员和主持人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播讲者的言语功力来体现的。
二、应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不需要应变,只有在情况较紧急、较复杂而且又没有思想准备时,应变才显得十分必要。例如遇到“急稿”、“乱稿”或直播,或在现场实况转播等情况下就需要播音员和主持人感知敏锐、反应迅速、言行得体。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反应是否迅速,应变是否自如,取决于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思维能否敏锐及时地感受事物的程度,取决于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的想像、知觉和灵感等一系列心理能力,取决于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对口头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2]尤其是口头言语表达能力要特别强,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所以言语功力实质上体现出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又由于播音是对有声语言的再创造,因而言语功能又离不开播讲主体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有三个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应变能力强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其言语功力也相应地具有这四种特征。
(一)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
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表现在对现场发生的变化能迅速、顺畅地做出反应。在口头语言的表达上表现出气息通畅,没有阻碍,“气息的深浅、多少、快慢都不过、不欠”,口若悬河、词语流畅、词句完整、衔接得当、层次清晰、脉胳连贯。2002年7月13日,中国申奥决战莫斯科,直到申奥成功的那一刻,担任凤凰卫视直播主持人的陈鲁豫和窦文涛等人已经36个小时没合眼,然而,屏幕下的观众所见到的主持人仍然是思维敏锐、语言流畅。
(二)思维和语言的灵活性(变通性)
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灵活性(也即变通性)表现在能根据现场发生的变化,机智灵活地应对并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时,转承自然,语言丰富多彩。特别是面临偶发的困境时能从容不迫,充分利用现场条件机智灵活地摆脱窘境。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主持人袁鸣曾经在海口主持一个京剧团建团庆典,因为时间紧迫事先没能与来宾见面。庆典开始,袁鸣介绍嘉宾:“光临庆典的,有海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南新燕小姐。”袁鸣根本没料到,她的话音刚落,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从座位上慢慢站了起来,全场哗然。袁鸣抱歉地说:“对不起,我是望文生义了。”然后话锋一转,“不过,您的名字太有诗意了,它使我想起了古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美妙图画,今天这里出现了类似的情景。作为清末宫廷艺术,京剧一度是流行在北方的戏曲,而今,它跃过了琼州海峡飞到了海南,并在这里安家落户,这又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呀!”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曾经这样说过:“我认为,主持人应该引导、控制场上气氛”,“因此,我总想以最快速度把握现场契机,总希望自己在场上能够一直保持一种可以随时应变的情绪。”
(三)思维和语言的独创性
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播音员和主持人都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他们对稿件内容或现场变化都能做出不同寻常的既带有新异成分而又合情合理的反应;他们对稿件内容的推敲、对主题的概括、对背景的理解、对宣传目的的把握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与众不同的处理;在语言表达上清新、不俗,在语调处理上有着鲜明的个性,能给听(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难怪有专家把“创造性”视为播音员和主持人最重要的特质,并断言:“谁具有高超的创造才能,谁就能够成为优秀的播音员和主持人。”一些著名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已在这方面显示出自己的才华。他们在播音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并为受众认同、喜爱。例如:“齐越的气势磅礴、豪放洒脱,夏青的端庄严谨、铿锵隽永,林田的清新晓畅、娓娓动听,林如的文静淡雅、谦和柔美,方明的沉缓深切、凝劲悠远,铁城的酣畅淋漓、神采飞扬,都可以说是自成一格。”[3]
需要指出的是,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思维的创造性并不是脱离稿件的“自由发挥”,而是必须以稿件或腹稿为依据,必须在忠于传者意图的前提下做再度的创作。
播音员和主持人有了较高的思维品质和较深的语言功力,是否就一定能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不一定。因为情绪情感对人的思维和语言有制约作用。当播讲者的情绪情感处于高度紧张时,有时会抑制思维活动,降低应变能力。表现出牙关紧咬、肌肉紧张、气息不畅,面对意外情况,手足无措,窘态百出;反之,如果播讲者松松垮垮,无情无绪,其思维活动也不能被激活,表现出注意力分散,思想感情调动不起来,气怠声散,有口无心,其应变能力无从谈起。情绪情感与应变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样遵循倒“U”形原则(参看第六章第二节《新闻写作的心理状态》),说明情绪情感过于紧张(强度高)或过于松懈(强度低)都不利于思维的活跃和言语的表达。一般在中等强度下,即播音员和主持人处于自如而放松的心境中,播音主体的注意集中,思维敏锐,应变能力最强。可见,是否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是播音员和主持人能否随机应变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对应变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应变,是一个先天素质(神经系统自身)和后天的训练(学习和实践)的合金。二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勤能补拙就是明证。
对应变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可以从多方面努力,在遇到“急稿”、“乱稿”时应当头脑冷静,利用开播前的几分钟,争分夺秒地备稿,在播讲时如果突然发现了问题或出现了失误,应当竭力控制自己,尽快镇定下来迅速作出有效的调整。当用声偏高时,可以在适当时机把调降低一些,当气息过促时可以稍稍停顿,吸一口气使自己沉缓一点,慢慢恢复正常,此外还应当经常参加辩论会、作文比赛、即兴发言、演讲活动,努力提高临场驾驭语言的能力。应天常在《节目主持语用学》中提出“快语应对10种方式”:快接快对,智问智答;变通顺承,机敏转移;避实就虚,迂回曲对;以简驭繁,一语中的;委婉类比,速喻明理;以问制问,适度冲撞;分离曲解,诡谐岔换;力挽狂澜,化险为夷。
以上种种应急的方法虽然对提高应变能力可以起到一些作用,但是终归治标不治本。提高应变能力最根本的途径是靠平时刻苦努力,在思想、业务上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涉及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形成较优化的思维定势和语言定势。
前边我们已经提到定势这个概念。作为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会影响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心理学派创始人,原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Уэнадэе)认为,定势作为活动的准备状态,不仅指局部活动,而且指个体的总体状态,或曰“完整的个性状态”。按照这种理论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思维定势和语言定势也不只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涉及到播讲者完整的个性的大问题,这种个性状态是由主体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业务水平、知识积累、文化背景、家庭影响等各方面积淀而成的。因而从根本上说播音员和主持人在话筒前、镜头前的言谈举止(包括应变能力)、气质风度是其个性的体现,因而提高应变能力除了注意从具体的技能技巧上努力外还更应注重个性的完善和净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