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高新技术对媒体管理的影响
高新技术是相对于二战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而言的,实指当代新兴科学与高水平的新技术,包括尖端技术和先导技术。它们大致包括以下十项: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这些技术发源于20世纪40年代,成熟于70年代,其成熟标志就是全球掀起了技术创新并将其转化为产业的热潮,这个热潮至今方兴未艾。
高新技术的发展给现代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作为新一代生产力具有与以往生产力系统截然不同的特征。这些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使世界的面貌产生巨大的改变。其中的一些技术对媒体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如电子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包括微波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光纤技术)等。
一、高新技术的发展
(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945年底,在美国首次研制成功人类第一台计算机,这台机器重30吨,占地面积达167平方米。在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的主持下,1949年诞生了第一台存储程序的计算机,又称第一代机,这台计算机为后来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1959年,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问世,由此,计算机进入了第二代。1964年,IBM第一代360系列计算机问世,这是第一代通用计算机,为研制这种计算机,IBM投资50亿美元,比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投入到原子弹研究的钱(20亿美元)还要多。至此,计算机进入了第三代。70年代以后,出现了计算速度更快、存储量更大的巨型机。进入到80年代以后,中大型计算机问世,于是开始了第四代计算机的时代。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一门复杂的工程技术学科,它的应用从国防、科学计算,到家庭办公、教育娱乐,无所不在。90年代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多媒体的应用提供了条件,多媒体技术已成为世界高技术竞争的一个焦点。目前多媒体技术比较成熟的应用有:交互式学习、影像处理与传输、建筑设计、工程设计、音乐作曲和编辑、美术动画制作、服装设计、装潢设计等。正在进入实用的有新闻采集、视频会议等。视频节目点播和电视购物处于初期应用阶段。
如今多内核技术,同步数据技术SAS,服务器技术虚拟化、刀片化等成为了新的趋势。新的技术势必带来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也会受到新的冲击。
(二)网络技术的发展
从网络技术的发展看,因特网起源于美国国防部在1969年创办的一项实验工程,名叫阿帕计算机网,开始用4台计算机互联实验,到1977年网络节点达57个,连接各种计算机100多台。通过对ARPA的分组交换技术和网络互联技术的研究,形成了TCP/IP协议。这一设计允许成千上万的网络进入互联网络,不同寻常的事实是,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原则上都与任何一台计算机具有同样的能力,所以,任意一台计算机都可以与其他计算机交流。在RPA网发展的同时,美国一些机构以TCP/IP技术协议为基础也开始建立自己的面向全国的计算机广域网。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NSFnet,连接范围包括所有的大学及研究机构,通过5个大型计算机中心把全国的研究人员联系起来。构网方式以校园网为基础,然后通过区域性网络,再互联成全国性广域网。此外,美国宇航局、能源部等部门的计算机网络也相继建成。欧洲、日本等也积极发展本地网络,在此基础上互联成Internet。1992年1月,Internet协会(ISOC)应运而生。进入90年代中期,因特网的规模在全世界范围内更是迅速扩张,到今天网络用户已超过亿户。因特网的服务功能主要有电子邮件(e-mail)、万维网浏览(WWW)、网络新闻组(Usenet News)、文件传送(FTP)、远程登录(Telnet)、网络查询(包括Archie、WAIS)等。用户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发布信息和交流信息,使用最多的是以下三项功能:网络浏览、电子函件和电子论坛。
计算机网络在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在全球的爆炸性增长。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新的网络模型和网络理论也随之被提出,首先是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增长,IP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增长和多样化。特别是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兴起,计算机已经不是单纯的处理数据的工具,而是越来越贴近生活,计算机的交互越来越实时和生动,这对计算机互联网络也就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那些有带宽、延迟、延迟抖动等特殊要求的应用来说,现有的服务显然是不够的。尽管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带宽以及网络速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却也几乎以与网络发展速度相同的速度在增加,甚至超过了网络发展的速度,这使得网络带宽与网络速度依然是一个瓶颈问题。同时,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些新的应用(如多媒体应用、组播应用等)不仅增加了网络流量,更因为这些应用改变了以往Internet上的流量性质,因而它们需要全新的服务要求。由于不具备服务质量保障特性,不能预留带宽,不能限定网络时延,因此,目前的Internet无法较好地支持许多新的应用如远程教学、远程手术、远程会议和学术交流等。因此,QoS越来越被研究领域所重视。[1]
(三)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
从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看,传统信息传输技术主要以无线电波和电缆为媒介,以电话机、传真机、报话机为基础,采用有线、无线报话方式。现代传输技术向微波、光纤、卫星通信方式转化。光纤通信能够以极低的成本传输极宽频带的信息,是今后以视像为人机接口通信的最有效工具。光纤通信主要应用于远距离大容量通信,但由于光纤制造成本的下降使它进入本地网,计算机化的数字通信网络(ISDN)和用户环路业务。光纤本地网可提供图形、视像与大容量数据通信。光纤用户可以同时进行话音、数据、有线电视等业务。与光纤通信形成直接竞争的对手是卫星通信,自1965年第一颗国际通信卫星上天以来,通信卫星的发展已进入第六代。由于技术的进步,卫星通信的频段,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进行语言、数据、高质量的演播室级电视节目在窄带、宽带上的传输业务。传统的通讯靠地面中继站传输,卫星通信技术的进步体现在星上部分和地球站部分的技术进步,其中星上部分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一是天线多工阵列,支持固定成形波形束和跳波束;二是星上存储与交换。地球站部分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源编码、传输系统调制、编码及接口设备上。此外,个人通信技术,CAVA传输技术,以及国际互联网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也在进步与发展。
从世界范围看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多媒体通信将是因特网的主体通信业务,也是未来通信发展的方向。而在未来的发展中,会出现压缩比更大的压缩技术、更可靠的传输协议等等,这样便可在网络上更顺畅地实现实时多媒体信息的传送。
(四)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所谓三网,是指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在中国,三网融合主要是指三类不同的业务、市场和产业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依托全数字化的网络设施来支持包括数据、语音和视频图像在内的所有业务。
三网融合体现了信息领域技术进步,将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三网融合的过程将导致信息产业结构的重新组合和管理体制及政策法规的相应变革。实现三网融合将会更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电信及信息服务。
三网融合表现为在技术上趋向一致,即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上相互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统一。三网融合使话音、数据和图像这三大基本业务的界限逐渐消失,整个网络正在向下一代的融合网络演进。真正做到三网融合,则必须同时具备传输、交换、接入功能,并且在网络的各个环节对信息进行处理。
不过由于三网融合将涉及广播电视部门和电信部门的双重利益,因此目前仍处于业界普遍看好但仍属观望阶段。
目前,IP电视的兴起对于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三网融合”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2005年4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下属上海电视台正式获得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开办以电视机、手持设备为接收终端的视听节目传播业务。上海电视台既可以在新的网络(IP)电视平台上播放自己开办的广播电视频道和视频点播节目,又可以将其他机构所播放的节目频道和点播节目依法集成到自己的播出平台上,再向用户提供播放服务。为开展这两项新业务,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投资组建了两家公司专门负责市场推广和运营。
IP电视又叫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的基础设施,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它以家用电视机或电脑作为主要终端电器,通过互联网协议(IP协议)来传送电视信号,提供包括电视节目在内的多种数字媒体服务。其关键技术是利用电脑或“机顶盒+电视”完成信号接收,能适应电话线路、线缆系统、卫星以及各种地面波数字播放。
IPTV的主要卖点有两个:首先是清晰的画面,通常DVD的视频流传输带宽需要3Mb/s,由于IP电视采用的是高效视频压缩技术,因此,当视频流传输带宽在786Kb/s时其收视效果便能接近DVD水平。其次,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体提供者和媒体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根据用户选择,IP电视可以采用不同压缩比,制作适应不同带宽的节目内容。它既可以采用广播(直播)形式,也可以采用点播形式。如此,用户便可不受时间限制地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他可以一口气看完30集的电视连续剧,也可以反复收看曾经错过的某个经典电影或者娱乐节目。IP电视不仅是传播工具,它还具备网络固有的互动性和反馈性。由于开设了BBS留言板等沟通渠道,观众在收看IP电视的同时就可各抒己见。通过观众的反馈,网络电视台便可有效地实时调整其节目内容。此外,IP电视能提供数字电视节目、可视IP电话、DVD/VCD播放、互联网浏览、电子邮件,以及多种在线信息咨询、娱乐(例如游戏)、教育及商务功能(例如视频会议)等多种多媒体服务功能。
IPTV与数字电视最大不同在于,IPTV通过宽带网络传输数字电视信号,而传统数字电视则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播。因此“数字电视”只能提供广播方式,不能实现点播;而IPTV不但能接收广播信号,也能实现用户与SP的互动,还可以非常容易地将电视服务和互联网浏览、电子邮件,以及多种在线信息咨询、娱乐、教育及商务功能结合在一起。
目前,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骨干网运营上具有很强的优势,而且拥有一定规模的ADSL宽带接入用户,因此电信运营商具备开展IPTV所必需的基础网络优势。只有广电与电信运营商联合才可以为IPTV建立一个最佳的带宽环境。固网运营商主要业务是面向家庭用户的,而且还大量建立起有线宽带接入资源,如ADSL等。因此,固网运营商会非常积极地在其领地上开展ADSL网络和光纤网络上的IPTV业务。
同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在手机静止状态下能够具有2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能够使手机上网速度基本达到目前有线宽带网的水平。大幅提高的带宽能增加足够多的业务量以使3G达到赢利,用户可以采用手机上网下载视频或收看在线电影、在线电视直播等。3G网络所具有的高传输速率和高带宽的优势,使得通过手机看电视以及其他相关的基于流媒体的应用有望成为3G较为独特的应用。
对于IP电视、手机电视等新视听媒体的发展,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表示,它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满足更加多样化的收视需求,符合社会进步的趋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作为国家广播电视行业主管部门,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支持网络(IP)电视、手机电视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健康有序发展,增强我国广播影视行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2]
二、高新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
高新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相当广泛,对媒体尤其是电子媒体影响最大的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的方式更多种多样。以电视为例,首先,是用卫星直播,改善地面覆盖技术。这使得电子媒介如广播电视等更加普及,规模更加扩大,使得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其二,是有线电视的发展。早期的传输线路都使用电缆,光缆问世以后以其优良的性能,至少在主干线上逐步取代电缆,而形成光缆/同轴电缆混合(HFC)传输网络。天上的卫星电视广播和地面有线电视网相结合,使有线电视迅猛发展。“无线上星,有线入户”成为今天电视传播的主要形式。有线电视有以下的特点:(1)节目容量大,所使用频道数不受无线电业务影响,目前设计的系统大部分能传送30—60套节目,今后可达到500套;(2)不易受外界干扰,节目质量高;(3)可进行双向传输,可与计算机网络等相连接,可提供多功能服务。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划建设的全国广电主干网的全面竣工,各省市有线电视网实现了全国联通,一个拥有8000多万用户的世界第一大有线电视网(CATV)在我国诞生,大大加快了全国广播电视相互沟通。其三,是图文电视和电视数据广播,利用频带间隙或时域空隙在播送常规图像的同时传送数据。它将利用电视网实现大面积数据覆盖,使电视网同时成为数据网。利用这个数据网可以进行两种类型的服务:面向公众的和面向专业用户的。前者利用图文电视接收机收看图文电视节目页,也称图文电视广播;后者则是利用插有图文电视数据的PC接收卡的计算机接收数据,称为电视信道广播。
现代电子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对媒体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媒体制作、播出、接收设备的质量的提高。在今天,媒体的各个环节乃至各个环节连成整体的运作,都朝着计算机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如中央电视台的技术系统在“八五”期间实现了五个转变,即:(1)摄像机由摄像管向CCD的转变;(2)录像机由3/4模拟分量向1/2模拟分量转变;(3)ENG由分体式向一体化转变;(4)播出方式从计算机控制人工上带的半自动化播出向计算机控制机械手上带的全自动播出方式转变;(5)从模拟播出系统向数字播出系统转变。新技术还不断丰富着新闻媒介的报道手法,开拓着新闻媒介的业务领域,如利用先进的传送设备进行现场报道。二是一些使各种电子传播媒介的自然功能或技术功能进一步改善和扩展的技术的发展。如采用各种性能优于现有电视的优良电视;研究实现不同电视制式之间相互兼容;采用模拟分量技术或数字技术制作和传递节目等;采用新的技术体制具有新的技术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新型电子信息传播媒介,如高清晰度电视系统、激光电视系统、多媒体电脑网络系统等。这些新的媒体形式使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多了,信息的质量也将提高。三是电子计算机在媒体中的广泛应用。其应用主要是信息处理和控制,如用于磁带库管理,节目播出控制资料的查询,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设备的管理等等。由于电子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上具有强大的功能,使原有的工作方式及组织机构发生巨大改变。最后随着一些传播新技术的采用,电子音像业的主要活动逐步按照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的方式来组织,实行专业化分工和大规模协作。系统工程技术的应用将使传统的行业经营方式得到根本变革,单一的媒体传播方式将逐步为多种传播媒介和形态综合为一体的新格局取代,如近几年来不论是印刷传媒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都纷纷在因特网上建立网站。
近两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对传统的大众传媒即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形成强大的冲击。流动在因特网上的信息有五大特点:极大丰富、形态多样、全球传播、自由和交互。它具有四大传媒的一切表现形式和特点,同时具备它们不具备的特点。因特网的出现和普及吸引了越来越多传统传媒的受众,将引起媒介市场的重新划分,越来越多的传统传媒的忠实阅听人将转向因特网这一新媒介。因特网提供的信息十分多样,教育、生活、科研、新闻、时事,应有尽有。仅以提供新闻而言,相当多的各类站点都提供新闻,甚至有不少专门提供新闻的网站。如美国的南多新闻网(Nando Net),就是一家电子新闻网,全天候随时更新新闻,特别注重提供全球要闻和工商业新闻。互联网除了在信息来源方面对原有大众传媒构成强劲的挑战,对目前的媒体工作者素质、工作形态和媒体内部结构及相互关系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引起一系列变化。在互联网对原有传媒冲击的同时,传统大众媒介也在利用互联网,众媒体纷纷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广播电视机构为例,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机构纷纷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如美国的“网上广播村”(Audio Net),其中共有175个电台站点,在“音乐盒”栏目中收有900张唱片,用户可以随时选择试听。一些特殊的节目,如球赛与音乐会的现场广播,储存后,用户可以随时收听。网上广播网还储存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演讲录音。并且,小广播电台借助互联网也可以像大广播电台一样全球遨游。至于世界著名的广播电台,如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英国广播公司、美国之音都对自己的网站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水平。在电视上网方面,发达国家的电视机构纷纷开始行动,在网上展开激烈的竞争。用户从电视台网上站点中,除了可以获得丰富的文字、图片信息外,还可以通过Real Audio等软件,直接调看上网的视频节目。由于因特网上的信息极大地丰富和绝对自由,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因此,人们在网上广泛浏览之后,更愿意访问每日能提供客观、真实信息来源的网站,而这一点,在人们心目中已建立权威地位的著名新闻媒体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也就是说,现有新闻媒体上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高新技术对媒体管理的影响
高新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给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媒体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媒介管理者的任务是将高新技术转化为效益。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必须就管理方面,结合现代化管理的特点,分析高新技术在组织中的角色,以及高新技术带来的影响。
(一)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媒体管理者的观念发生深刻变化
高新技术对媒体经营管理产生影响使得经营管理者的观念发生变化,因为管理者的观念决定了管理者进行管理活动的原则、管理方式和对事物的认识方向。随着高新技术在媒体中的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媒体管理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适应所发生的变化。媒体管理者应该树立高新技术是生产力的观念,改变原来重体力、轻智力的观念,要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大胆地应用高新技术,例如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充分地利用高新技术来提高媒体的效益。另外媒体管理者要改变原来重视经验、轻视理论的观念。理论与经验相结合才能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要使管理者树立效率和效益观念,注重过程管理,充分地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媒体的效益。
(二)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媒体管理者的管理手段发生变化
一是在行政管理中,由于媒体产业的性质,在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信息流动,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另外要改变原来主要依靠人力对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大量地使用计算机对各种资料信息进行管理,并且,媒体各部门之间的计算机可以连接成局域网实现资料共享,有什么事通过电脑传递到各部门,显示在各部门的电脑上,发文件的话通过传真机传过去,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而音像资料的管理也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共享音像库资源;共享硬件资源,共享软件资源,积累软件资源;在某计算机系统因故障停止工作时,用别的系统继续运行;音像资料的保存使用硬盘和光盘存储以及数字化存储技术,因为资料的保存时间是无限的,这样将使计算机的应用、查询和使用非常方便。在节目的编排播出时也可利用计算机预先订好程序播出节目,非常准确。
(三)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媒体管理者的工作方式发生变化
在媒体运作中,它给编辑、广告、行销和生产部门都带来了新的变化。就像一名记者把电脑作为编写新闻的工具,这样就改变了记者工作的方法,记者成为自己的编辑,自己可以做以前由编辑所做的事,得到了更多编稿的机会,虽然不是最终决定权,但也是最主要的编辑权。另外当记者获得新闻后,可由电脑与电话网络的连线将新闻传送回报社的主电脑中。编辑就只需要等待他想要的新闻,而这些新闻是从电脑终端机上传送过来的。这种方式替编辑省下了许多时间,而可以让他们做更多的事情。这样,我们的工作方式改变了。另外用卫星传播的方式来传送某些国际新闻能改变这家电视台所能涵盖的范围,电视台不再是只能报道地方新闻。
(四)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媒体组织管理结构的影响
传统的媒体组织管理结构是金字塔型,也就是在管理机构和人数上是下层大上层小,形成一个金字塔;管理权力是上层大下层小,形成一个倒金字塔。传统的金字塔型结构是以管理高层可以垄断信息为前提的。由于现代高新技术的使用使媒体的组织管理机构转向网络型的管理机构,在信息的传输渠道上,除了由上层到下层的垂直渠道外,还有同一层次的各管理机构部门和人员之间的横向渠道;不仅媒体的高层可以及时获得全局的信息,而且媒体其他各层次的部门和人员也能及时获得全局的信息。这样,媒体能对环境的各种变化及时做出反应。
(五)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媒体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管理者的知识越丰富、合理,其接收客观信息的能力越强,就好像一个高明的乐队指挥能听出乐队中是否有杂音,是什么乐器发出来的,而一个普通的听众却茫然不知。高新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要求媒体管理者掌握相关的知识,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新技术的应用对媒体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媒体管理者还要掌握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如现代经营方式、管理手段、组织领导和决策等等科学知识。媒体管理者只有在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去思考、处理媒体管理中的各种问题,才能在管理活动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实现管理的目标。
(六)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创新管理和管理创新的影响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媒体的发展,创新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创新管理是对创新的各个要素进行管理。管理创新是管理各要素,如管理手段、方法,管理思想的创新。现代的传播技术有利于管理创新和创新管理,可从三方面来看:首先,可以使管理者从一些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使管理者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管理创新和创新管理。其二,可应用它进行创新管理和管理创新。其三,它的应用拓宽了管理者的思路,改变了管理者的思维方式。
四、高新技术给媒体管理带来的难题和趋势
(一)数字电视的推进
1.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需思考的问题
在我国数字电视推进过程中,第一步是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媒体管理体制的原因,产业发展面临一些壁垒。首先,我国有线电视业一直按事业化而非企业化运营,有线电视运营商的市场主体独立经营地位未完全明确;其次,电视台制播分离体制还未形成,社会节目制作市场发育不充分,付费电视内容极度匮乏;再次,我国有线电视没有实行分层经营制,观众没有形成为内容直接付费的消费习惯。由于有线运营商没有能力和动力进行业务创新,因此我国有线电视一直处于功能单一、收费低廉的粗放经营状态。因此,与西方国家比较来看,我国的有线电视数字化不仅仅是要完成一次由模拟到数字的技术升级,更是一次在数字化新平台上重建有线付费电视运营新体系的制度创新。
我国推行有线电视数字化基本是从试点城市开始的,如青岛、佛山、杭州等城市,基本上都是在探索较好的模式,这些城市从目前推进的效果看比较理想,但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是技术标准问题,其中包括机顶盒制式问题。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为了实现用户和节目的管理,必须在机顶盒集成有条件接收系统。而有条件接收系统这个产品一方面仍处于战国时代,缺乏统一的标准,各家互不相容;另一方面,我国庞大而分散的有线电视网络无论从自主利益出发还是从技术安全性考虑,都不可能仅选用一家的有条件产品作为统一的标准。因此机顶盒与有条件接收系统的密切绑定使得机顶盒在市场准入方面存在技术和贸易双重壁垒,短期内它不能像电视机、手机一样在市场上随意销售。
其次是节目制造商、集成销售商、运营服务商在价值链上站位及分成问题。如果在产业启动的初期,产业链上的运营主体不能准确定位、达成妥协,则有可能会使得数字内容无法传送到终端用户,加剧内容匮乏的矛盾。
第三是网络整合的问题。尽管广电系统的网络整合已经进行了数年,但目前仍是一张没有互联互通的散网。而没有整体规模的网络是很难有前途的,即使在局部区域有一定的规模,其发展空间和运营成本都没有多少优势。
第四是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向企业化改制的问题。只有所有的网络运营机构都转制成为企业,按照企业体制来经营运作,有线数字电视行业才能真正建立全成本核算体系,才能有企业自身的积累和发展,才能有产业的壮大。
2.广播电视实施开放的发展措施
为了逐步打破数字电视发展的内容瓶颈,加强数字电视内容产业建设,更好地推动我国广播影视业的发展,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将逐步加大广播影视市场的开放力度,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吸引、鼓励国内外各类资本广泛参与广播影视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广播影视产业的社会化程度,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具体的措施有如下几方面:
(1)付费频道的开办主体多元化。付费频道开办主体多元化首先表现在广播影视系统内较为严格的管理层级被打破。《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在频道开办主体上有了新规定,除中央、省级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外,中央级广播影视系统内的单位(如中影集团)也可参与开办付费频道。省会市、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也可以在中央节目平台中开设付费频道。其次,付费频道向广播影视系统外部开放。拥有节目内容资源独占优势的中央单位(如中央气象台)可参与开办付费频道,地方拥有节目内容资源独占优势的国有机构(如卫生系统单位)也可以参与合办。
(2)加大民营资本、社会资本的进入力度。民营广播影视制作公司是我国除新闻类节目外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主体之一,是广播影视节目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平均来说民营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占播出的比例并不高。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正逐步降低行业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或机构投资、参与广播影视制作,提供更多更好的节目;同时,也鼓励有内容独占优势的机构开办或参与付费频道合作,增加频道的专业化和吸引力。在付费频道开办方面,依法设立的广播影视机构(如县以上各级电台电视台,国有和民营的节目制作机构)、注册资金1500万元人民币以上、净资产3000万元以上的国有和民营机构可参与付费频道的合作。
(3)向外资开放。党的十六大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区别,明确强调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根据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积极扩大与国外合作等途径,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积极营建广播影视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二)三网融合的相关问题
广播电视和电信网的融合,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大的趋势,但从管理的角度看,存在较大的难题。长期以来,广播电视归口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管理,电信网归口信息产业部管理。就目前来说,电视的制作管理,包括制作机构许可证以及节目交易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管;在节目内容把握上,中宣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都有相应的权力;而在网络接入上,是由信息产业部负责管理。
在三网融合这样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广电网和电信网相联通等问题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信息产业部都存在一些分歧,信息产业部认为,广电网应该与电信网互相进入,有利于网络的发展与运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认为,广电系统承担国家对外宣传的职责,只能单方面进入电信网。而在数字电视标准问题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与信息产业部同样存在一定的分歧,这是业内许多人士认为最难解决,也是最为“敏感”的事情。
早在1999年,国家就曾发布82号文件,禁止广电、电信两大行业相互渗透。现在过了多年的时间,这份文件显然已经不合时宜,特别是在IPTV出现之后,这一政策的执行遭遇到了困境,管理上更是遇到了难题。
目前,上海电视台获得了IPTV业务权,由于是颁证给广播电视系统内容,其他瞄准这项业务的机构略有微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一步很可能划地区管理IPTV运营商,虽然互联网无国界,但是IPTV的收费、广告经营等却不一定能实现全网运营。中国电信能否争取到全网的IPTV运营权限,关键在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IPTV许可证的资质等级。
总的来说,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媒体管理面临的是整个产业链的管理。从大的方面来讲,涉及IPTV的节目制作监管、内容管理监管、IPTV的接入及运营监管、IPTV设备终端监管;从小的方面来讲,涉及与IPTV相关的软件标准、硬件标准、网络安全、电视标准、增值服务等各个方面的监管。
不过由于我国媒体的性质和宣传要求,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不会放松对IPTV的监管政策。根据专家的分析,未来的管理模式中,在视听节目制作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将继续采取许可证的形式,控制电影、电视剧生产,控制相关企业将一线大片在IPTV平台上的播放时间。
表13-1 电信与广电优劣势对比
虽然电信和广电都想成为IPTV产业链的主导者,但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双方发展IPTV各有优劣。如果两者能很好地合作,就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反之则两败俱伤。在IPTV运营中,运营牌照被广电所把持,电信运营商只能选择与广电合作,这会逐渐打破广电与电信两个部门之间的边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应使相关政策尽快明朗化,使广电和电信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利益,从而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只有促进两者的融合,才能使IPTV对传统广电行业的冲击降到最小,使自己的发展做到最好。从研究中发现两者的融合有几点好处:一是广电和电信在IPTV领域各具优势和劣势,如果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协调矛盾,促进IPTV业务的快速成长,形成双赢;二是加速广电网、互联网与电信网三网的融合,带动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三是避免垄断的出现,增强广电和电信产业的发展活力;四是部门分立的监管模式不能适应IPTV产业发展,两者融合使监管政策趋于统一,有助于减少多头领导。广电与电信的融合最关键的是确保相对的稳定性,建立有效的管理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