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个新闻文本,无论是事实信息还是传播理念,首先它是一个价值观念的反映,而从新闻文化的视角看,这一价值观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而是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新闻文本的文化传播价值,首先体现在反映社会价值观念上。
社会价值观念是一个民族、社会共同崇尚价值的尺度,代表一定的社会对事物和思想的喜好、厌恶以及提倡、反对的评估标准。方延明先生说:“新闻文化是一种崇尚价值的尺度文化,它体现了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反映出来的价值要求和尺度。从最终目的上来说,新闻文化的价值尺度就是真善美,‘真’是真理化,符合实事。‘善’是道德化,是人的人格追求。‘美’是艺术化,或者说反映了一种完善性。”[11]
中华民族的真善美的社会价值观念,在新闻文化中具体体现为崇尚和谐、道义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个性化、物欲观等不时地冲击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但是,这个时代的社会主体价值观念仍然是从真从善从美,社会价值观的实践者仍是社会所敬重的人。
新闻是时代的脉搏,新闻文本敏感地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甚至是很微妙的变化。譬如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新闻报道名人很少涉及私生活,多是人物的工作和事业,体现着“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价值取向,如果偶尔报道家庭、夫妻生活,那也一定是“革命夫妻比翼双飞”。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多元的价值取向,新闻文本也就熔铸了这样一个多元的价值观念,并且总是及时地反映出价值观念的新变化,引起社会的关注、思考或认同。
比如著名物理学家、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在读女研究生翁帆恋爱、结婚,中国新闻媒体作了全方位的新闻报道,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关注,议论之多,网上攻击之多,爱情也罢,老有依偎也罢,反映出社会对“黄昏恋”的多元认识,也折射出这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婚姻价值观的变化。当人们读到《中组部部长贺国强专程赴清华园看望杨振宁》一文(2005年1月29日《新京报》),看到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教育部部长周济等领导同志与杨振宁和夫人翁帆合影留念的照片时,毫无疑问,这个时代的中国不再因为家庭、婚姻方面的特殊举动,人们的是非议论而影响人的社会地位和形象。这种变化相对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大的变化。有趣的是,中国新闻界在狂造杨翁之恋风景时,路透社取材自《北京晨报》进行了报道,不过是把杨振宁这则新闻放在“奇闻异事”的标题下。路透社的“奇闻异事”是登载每天的一些趣闻怪事的,旨在博得受众一笑。大概在西方人的眼里,无论是名人黄昏之恋,还是老夫少妻之配,都是个人私生活,并不是什么重大的、值得社会关注的事。中国人正色讨论的大事,在西方人那里不以为然,其实也包含着社会价值观的差异。
新闻文本在反映社会价值观的同时,也积极影响着社会价值观。因为新闻文化是一种积极的、具有入世性的文化,它是一种意识表现,是一种公众意见。比如对一些热门话题,它总是站在公众的立场,用公识性观念影响和决定受众的价值意识倾向。当社会舆论处于无序状态时,新闻传播也总是通过传媒发动群众参加,使其意见逐渐趋于一致,形成符合社会共同价值标准的思想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