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文本的信息值与质的分析介绍

新闻文本的信息值与质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4-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投毒者同为“阶级兄弟”这一信息,从与主要信息“抢救”的关系看,它并不影响其新闻意义,是可以缺省的信息。的确,从新闻文本的主题来看,如果把为何中毒、投毒者是谁等这些信息都搬出来,不但与新闻主题关系不大,而且如果渲染不当,还会影响主信息的地位。

二、新闻文本的信息值与质

信息值是新闻信息在文本中的价值,也就是构成新闻的单一事实在整个新闻文本的信息构成中的地位。信息质是信息的质量,它是信息采集者对信息处理的精度。在新闻文本中,信息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值,也就是,信息是否有质量取决于信息是否能体现出价值。因此信息值是至关重要的。

信息值可以从对整个文本信息构成的影响程度定位,有些信息(包括信息元素)是必要的,有些信息(包括信息元素)是或选的。

1.新闻必要信息

新闻必要信息是指构成整个新闻事实中不可缺少的单一事实信息和信息构成的元素。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构成事实主体的要素信息

在新闻文本中,有的信息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是构成新闻事实主体的要素,有了它或它们便构成新闻事实,反之,就构不成作为新闻的事实了。新闻事实的主体信息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有相互关联的几个。比如《工人日报》1994年11月17日文章《昔日伐木建功 今朝栽树“还债”》,构成这个新闻事实的是两个基本的要素:①马永顺当林业工人时采伐原木3.6万多棵,成为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②退休后带领全家在荒坡荒岗栽树3万多棵。这两个事实要素是主体要素,必要信息,构成了新闻文本的信息主体。

(2)影响事实价值的要素信息

在必要信息中,有的信息虽然不是作为构成新闻事实的主体要素,但它具有影响事实价值的作用。比如2003年11月3日,湖南《三湘都市报》报道长沙县委书记李振萼“在完成引资谈判返程长沙时,因座车翻入路边深谷,身受重伤,因公殉职”。而同日的《潇湘晨报》报道,则称李是在玩高尔夫球时乘坐球场的电瓶车,因电瓶车翻车而“命殒球场”。这两篇报道对李振萼车祸致死的原因事实出入之大,事实的意义完全不同。按照《潇湘晨报》的说法,李振萼死于玩高尔夫球的过程中,不仅不能算是因公殉职,还极有可能引起人们的非议。据后来的报道证实,李振萼的确是打高尔夫球因“乘坐的会所车辆突发意外”而翻车身亡的。《三湘都市报》的报道为了突出“因公殉职”而修改事实,弄巧成拙。《潇湘晨报》的事实虽然是真实的,但缺了一个必要的信息,那就是李振萼打高尔夫的缘由。事实上,李振萼是应外商邀请去高尔夫球场俱乐部谈判引资项目的,事后陪同客人打高尔夫球。这一必要的信息直接影响了对新闻事实的价值评估,影响了新闻的意义。[11]

(3)完善新闻事实的要素信息

在新闻文本中,有的信息是反映出事实全貌的必要信息,它或它们使所报道的事实更加清楚,更具有真实性或可靠性,受众在接受的过程中不至于产生疑惑而怀疑,宜于全面地把握新闻的意义。1981年6月18日《人民日报》曾报道我国著名旅游景点庐山修成了“观瀑路”,报道说:“为了使游人真切地观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景,专门修筑的一条通往庐山秀峰黄岩瀑布的道路,于5月中旬完工交付使用。这条观瀑路宽1.8米,长1800多米,沿此路步行45分钟即可到达瀑布崖。”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评论说:“这一则报道有两点没交代清楚。首先,这条路光有起点没有终点,1800米从哪算起?其次,1800米的路步行要45分钟,合25分钟1公里,如果修的是现代化的道路,步行1公里要不了25分钟,只要一半时间。如果修的是爬山的石级路,应该说明,免得读者疑惑45分钟这个数字有错。”[12]很显然,这篇报道缺失的是使新闻事实完整和清楚的必要信息,引起受众疑惑肯定会影响新闻的传播价值。

在新闻实践中,有的传者为达到某种“凸现”,有意省去某个或某些必要的信息。这是对受众的欺骗!

2.新闻或选信息

或选信息是可以选择或者不选择的信息和信息构成元素。这种信息和信息元素对整个新闻事实来说不具有决定其新闻事实价值和影响新闻事实意义的作用,但却具有可能影响新闻文本传播效果的作用。

(1)正面影响

有的或选信息和构成元素可以对必要信息作适当的补充、衬托,使新闻文本更丰满,可以增强新闻文本的可读性。在前面所举的《周恩来设宴欢迎尼克松》中,如“穿白制服的中国服务员则在巨大的大厅里有礼貌地来回走动,为客人上菜”;“这些桌子约为主桌的一半那么大”等,是可选信息。这些可选信息是宴会的一些细节,它们不仅仅能满足美国受众的好奇心理,增强新闻文本的生动性、可读性;也能起到衬托出宴会的环境、气势的作用。前者显示出宴会轻松而随和,后者与前面的“主桌又大又圆”相呼应,使这张桌子显得很突出。

(2)负面影响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总会有亲疏之分。新闻报道在确立事实时,总是根据新闻主题围绕主信息而选择其他信息,不可能也不必要将存在联系的所有信息都搬出来。那些与主要信息关系疏远的信息,对新闻价值和新闻意义不构成影响的,是不必要进入文本的。

或选信息有时还会影响必要信息的突出地位。譬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这篇通讯被选进教科书,感动了几代读者,是新中国新闻史上的名篇。40多年后的今天,有人指出这篇报道隐瞒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食物中毒实际上是有人投毒所为,而投毒者恰恰也是一个“阶级兄弟”。认为这是一篇缺省了必要信息的“残缺新闻”。对此,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这篇报道的中心是展示如何“抢救”的,为何中毒不是报道的主旨所在。投毒者同为“阶级兄弟”这一信息,从与主要信息“抢救”的关系看,它并不影响其新闻意义,是可以缺省的信息。的确,从新闻文本的主题来看,如果把为何中毒、投毒者是谁等这些信息都搬出来,不但与新闻主题关系不大,而且如果渲染不当,还会影响主信息的地位。至于说这篇通讯的六十一“阶级兄弟”并非都是“阶级兄弟”,当时为了政治的需要而改变了,这似乎有违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但从新闻文本生成的角度看,根据新闻主题意义,其实是否都是“阶级兄弟”也并不影响新闻事实的本质,按今天的观念看,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不管中毒者是何许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抢救事实也无疑是具有新闻价值和深广社会意义的新闻事实。

在新闻实践中,有的记者不注意必要信息与或选信息的关系处理,或主次关系混乱,或生怕遗漏了某些信息(信息处理能力有限),把一些枝节信息一股脑搬上文本,其结果就造成了主要信息被淹没,新闻主题不突出。请看下例:

酒后驾车 孔令辉被处罚

北京时间7月24日,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在京召开新闻通气会,乒羽中心主任刘凤岩、中国乒乓球队主教练刘国梁、领队黄飙出席了会议

刘凤岩在会上公布了交通部门对中国乒乓球队教练兼队员、世界冠军孔令辉酒后驾车的处罚决定:对孔令辉进行行政拘留,扣除驾照半年,处以1800元罚款。不过由于孔令辉认错诚恳,在单位提出申请的情况下,行政拘留已经提前结束。

7月21日凌晨,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南门路口,孔令辉驾无牌照保时捷跑车与一辆出租车发生剐蹭,并发生冲突。事后交警证实孔令辉是酒后驾车,并将其依法拘留。

这个新闻文本的主题是什么?主信息是什么?显然作者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而没有分清新闻信息的主次。其实通气会议的事实对文本的“酒后驾车,孔令辉被处罚”这一主题来说,是不必要的信息,把它放进导语,是本末倒置。如果说想用消息来源证明消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可以在文章末尾交代一句:“这一消息是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在新闻通气会上公布的”。此外,这篇报道对孔令辉处罚的事实也是头发胡子一把抓,事实不清,受众会产生不少疑惑:是因为驾无牌照车,与出租车剐蹭而发生冲突,还是因为事后证实是酒后驾车?

此外,无论是篇幅较大的通讯文本等,还是篇幅短小的消息类文本,新闻文本的叙事都要追求简洁明快,因而对文本事实素材处理要求很高,必要的不能有遗漏,不必要的决不能硬凑。不必要的信息,事实枝节太多,会使文本繁杂、冗长,影响明快叙事,影响新闻文本的表达效果。因此,在新闻实践中,像消息类新闻短小性是基本原则。为达到这一目的,不仅不必要的信息素材要舍去,就是与此相关的、很重要的其他事实,也不一定非要写进文本。以写短新闻著称的老记者李普是这样介绍经验的:“一篇稿子,只谈一件事。如果一次采访涉及两方面的内容,就写成两篇稿子,不要墨守‘一次采访,一篇报道’的程式。”“如果是有关系的几个问题,可以化整为零,写成系列报道。这样,每篇的篇幅就短了。”“不要企图一次把话都说完。有些话以后还可以再说。”[13]这是经验之谈,也是新闻事实信息选择和处理的基本原则。20世纪美国著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和新闻记者沃尔特·李普曼曾以“探照灯”来比喻新闻报道对信息的取舍情况。[14]探照灯照在哪个事物上,这一部分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周边的事物则隐而不见了。只有这样,才能凸现事实的主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才能映照出事实内部之间的必然逻辑联系,真正反映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