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文本符号语言的内质原则
在新闻文本生成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力求符号语言的表意与文本要表达的新闻意义完全吻合。而吻合包含着符号能指与具体的所指对象的结合,包含着语言的共性表意与具体新闻意义的弥合。这种新闻符号语言与新闻对象、符号意义与新闻意义的结合、弥合的情况就是新闻符号语言的内质,是新闻符号语言在传达信息中体现出来的宏观表意特征。
新闻符号语言的内质原则是足意、明理、合情。
1.足意
新闻符号语言的足意原则主要体现在“实、全”两个字上,也就是能够实事求是地、全面完整地传达出新闻事实信息和传播意旨。新闻文本力求以最少的语言给人最多的信息,但又必须是完整的表达,因此在符号语言运用上以表意充分、充足为原则,该言则一定要言,不该言的则必定不言。
2.明理
新闻符号语言的明理原则,是指新闻符号语言在运用中表意是合理的,符合一定社会制度下的政治、法律、宗教之理,符合社会的道德公约之理,符合新闻的职业道德之理,更符合科学之理。例如山西平遥古城城墙坍塌后,河南报业集团旗下《大河报》有一篇报道,题目是《文物局称古代豆腐渣工程造成平遥古城城墙坍塌》。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古城,现在的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至今600多年。“豆腐渣工程”是现代形容偷工减料的劣质建筑工程的概念,文物局官员为了推卸管理责任,把历经风雨和战争炮火屹立600多年的城墙称为豆腐渣工程,咎于古人,已是非常无知无赖了。新闻文本也以此为由传播,显然是不明其理,缺乏最基本的科学道理和社会常识。
新闻是公众传媒,是舆论传播,它对社会的反映是最敏感的,社会对它的反映也是最敏感的。因此,新闻符号语言的明理原则有自己的特点:理出于事,而不流于言。如在政治、法律、宗教等方面,有人说舆论界是带着镣铐在跳舞,新闻报道总是表现出应有的谨慎。新华社是个例子,在新闻符号语言运用方面,一般带有价值判断方面的语言基本上不用,而往往通过语言表达技巧让理在叙事中鲜明表现。我们前面举到的新华社关于谢胡自杀死亡的报道就是经典。阿尔巴亚党政领导在18日晚公报说,谢胡在“精神失常”时自杀。而阿通社在17日曾发表谢胡16日在地拉那接见罗马尼亚政府贸易代表团的消息。没有直言,但事理却非常明确了。
3.合情
新闻文本在对事实的传播中表现出冷静的语态,但决不冷酷,它渗透着传者对事实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新闻符号语言是传者情感表达的载体,其合情原则是符号语言一方面要有感情,而另一方面这种感情又不是传者的私情,是社会公众情感。
一定的社会、民族对事物有着相应的情感评估标准,对亲人的爱,对仇人的恨,对美丽的赞赏,对丑恶的鞭挞,这是一种共同的情感。新闻文本的合情必须符合这种感情。在现实的新闻活动中,有的媒体和传者为了哗众取宠,在新闻文本中肆意煽情,严重损伤了公众道德感情。如国航“4·15”空难发生,举国上下震惊,而某地方媒体为了突出球迷对球赛的热情,竟然用空难来烘托,开设了《国航空难与热心球迷无关》的栏题。报道一个跳楼自杀者,吉林某报的标题是《昨晚上演高空飞人》。一位行人被农用车撞倒,又被车从头部轧过,当场惨死于血泊中,某媒体新闻文本赫然出现《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标题。……
新闻符号语言的合情原则,是新闻行为的基本准则。作为公众传播,要符合社会公众道德情感,用词用语必须遵守社会共同的语言规范和概念运用法则。譬如“打工仔”是现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含有社会地位的歧视成分,带有人格偏低的意味。因此一直以来,在很多企业有相关规定,不得在任何场合称外来工为“打工仔”、“打工妹”和其他带歧视性的称谓。2000年8月22日的《特区青年报》曾报道过因“打工仔”称呼而要状告法庭的消息:从外地来成都工作的男青年程铁军,因老板屡次公然呼其“打工仔”,愤然以“人格歧视”为由要将老板告上法庭。很显然,“打工仔”也是新闻文本符号语言的禁忌,像我们前面所举《重庆今年公选千名村支书,普通打工仔也可参加》,是不符合新闻符号语言的合情原则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