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闻文本符号语言的外化表现
新闻符号语言的足意、明理、合情内质原则,决定了新闻符号语言在外化上,表现为具体、准确、简明、通俗。具体、准确、简明、通俗是新闻符号语言的微观运用原则,也是新闻符号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在新闻写作学和新闻语言学中都讨论得很多。这里,我们只针对我国新闻符号语言运用的现状,讨论几个相关的重点问题。
1.具体与形象
新闻符号语言具体的最基本含义,是指在新闻文本中,一定量的符号语言,必须含有一定量的信息内涵,而且是新的信息。我国的有些新闻报道,特别是与领导活动有关的新闻,空话、套话、官话、大话太多。如:
这次会议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切实加强领导,协调各方面力量,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工作,抓住新一轮机遇,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继续奋斗,开创新的局面。
这是一个会议消息文本中的一段,全是空话、大话,哪个会议都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点实际内容,新信息含量等于零。
新闻符号语言的要求,具体到最基本的层面就是有关新闻事件的确切信息内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过程、原因、结果等达到事物的本原,至少是最临近点。特别是数字,不用或少用“大概、估计、也许、可能、很多、几十、不久前、近来、最近”等等笼统的词。譬如:
①今天上午,汉宜高速公路发生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致使几十人受伤,交通中断几个小时。
②今天上午10点左右,汉宜高速公路荆州段发生一起多辆车追尾的恶性交通事故,80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撞伤,交通中断近3小时。
③今天上午10点20分,汉宜高速公路荆州段197公里处,一辆载有52位乘客开往武汉方向的大客车突然熄火抛锚,造成11辆车不同程度的追尾相撞,近百辆车滞留,2个半小时后交通恢复正常。此起交通事故无人员死亡,但重伤8人,轻伤74人。
比较这三个例子,①比较笼统,信息内容不确切;②要具体一些,达到了事物的临近点;③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都是具体确切的,达到了事物本原反映状态。新闻语言的具体是要消除信息传递中的不确定表意因素,让受众能通过信息了解事物的真相,正确地认识事物。
具体的、确切的信息内容为受众提供了可知,但作为新闻文本的符号语言仅此还远远不够。新闻文本是供受众看或读的,只有能吸引受众去看或读,信息的传播才能完成,只有受众能够能动地感受事物,才有最好的传播效果。因此,新闻符号语言具体表现的高层面是形象化,使受众不仅可知,而且可感。比较:
A、①英国占领军已从埃及领土全部撤军。
②最后一个英国士兵默默地撤离了埃及。
B、①苛捐杂费使很多适龄孩子丧失了学业。
②苛捐杂费把孩子们推出了校门。
C、①选干部不要论资排辈。
②选拔贤才不该先量胡子长短。
这是不少教科书引用来说明形象化的例子。三例中的①“全部撤军”、“丧失了学业”、“论资排辈”都是抽象思维概括的结果,是概念结果语言,它们也表达出确切的信息内容。而②把①的抽象思维概括换成了形象思维的描述,“最后一个……默默地撤离”、“推出了校门”、“量胡子长短”,信息传达是具体的,更是生动可感的。
在新闻符号语言中,形象化语言与概念化语言各有其用,而且显示形象结果的语言材料与显示概念结果的语言材料总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因为构成形象化的语言材料总是把焦点集中在物象和个别举止动态上,这种生动的表达是否准确,必须有相应的概念结果来落实它的象征意义。而概念结果也要依赖形象结果增强新闻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增强魅力和感染力。
2.准确与完美
新闻文本传播的内容必须真实,这就决定了新闻符号语言必须以准确来表现新闻事实的真实。1948年通过的《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第一条规定:“报纸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准确,不能任意歪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事实。”新闻传播的准确不同于一般写文章的用词用语准确,它以语言运用的共性为基础,却有大于语言范畴的内容。
从共性方面看,新闻符号语言也是语言,要做到准确,就必须遵守一般语言的基本规则。这个规则是:用词准确无误,造句合乎语法,表意合乎事理。同样追求唯一需要的词用在唯一需要的位置。如:
家庭主妇的菜篮子里往往添上一束鲜花;黄昏职工下班了,骑着自行车穿街而过,车头吊着鲜花,车尾架绑着鲜花,构成一幅羊城市井风俗图。[4]
例中的菜篮子里“添”,车头“吊”,车尾架“绑”,不同的物体用不同的动词,准确形象,又符合事理逻辑。
用词的准确是语言的修辞运用,中国做文章用词准确的修辞典范是唐代诗人贾岛的“推敲”。据说贾岛初次赴京赶考途上,一日在驴背上忽得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然而诗刚吟出口,却不知是作“推”字,还是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做推、敲之势。正在他沉迷之中,不知不觉冲撞了迎面而来的正在吏部做官的韩愈人马。韩愈不仅官高,文章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贾岛说明了原委,韩愈知情后,非但未责怪,反而在马上思索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5]“敲”和“推”都是动词,但在此诗中,“敲”不仅有动,还有声,“寓静于动”,更突出了诗的意境。
这是文学,新闻则不同。新闻用词准确反映的是新闻事实的原本,是新闻的真实。在上诗中,如果僧是敲的就用“敲”,如果僧是推的,那只能是“推”,不能以文而损害新闻的真实,这是新闻符号语言准确的个性。语言修辞与新闻传播的原则统一,造就了新闻准确的个性特征:传播事实的准确,传播立场的准确、传播完美的准确。
新闻的准确应把握传播立场,这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新闻的原则是尽量避免主观色彩的直接流露,但这并不妨碍用词用语体现出报道立场的准确。我们知道,语言中很多词的词义实现体有主体情感色彩意义和世界物像指称意义两个部分,而且这两部分具有游移性的特点,它们的结合可以随语言主体的价值观及其情感价值评估标准改变而改变。“爪牙”在古代汉语中指“勇武之士”,含有褒扬的色彩;而在现代汉语中指坏人的党羽,含有贬斥色彩。又如“鼓励”和“怂恿”指同一物像特征,表示“劝人去做某事”,它们有褒贬之异,而这种差异是由语言主体决定的。语言主体认为人要做的是好事,劝人去做就是“鼓励”;如果认为人要做的事是坏事,那么劝人做便成了“怂恿”。新闻符号语言的立场准确正是要准确把握词的主体情感色彩意义。
无论是传播事实的准确,还是传播立场的准确,新闻文本毕竟是文,与文学作品一样,是语言的艺术或者符号的艺术,因而也追求对事实叙述的完美,追求语言完美与表达准确的统一。在语言的准确中求得完美,在语言运用的完美中达到准确。
新闻符号语言的完美表现在丰富的含量浓缩在简洁的叙述之中,准确的表达体现在生动的文采之中。
如果语言干瘪,缺乏文采,再“准确”的语言也不美了,不美的语言是不能赢得受众的。譬如,香港回归祖国交接仪式的那场电视现场直播,国人关注,世界瞩目。按惯例,英港督离任时须围绕总督府转一圈才离去,电视解说员也这么讲解。但港督彭定康在离去时打破惯例,围着总督府连续转了三圈才离去,电视解说员只好对着话筒讲:彭定康转了一圈……又转了一圈……又转了一圈。这样的新闻语言要说“准确”,那是十分准确的了,与事实没有一丝一毫的走样。但是,观众却觉得难受,彭定康可以打破常规,电视解说员却应变能力差,语言贫乏,只会讲“转了一圈……一圈……又一圈”。语言在“准确”中缺乏灵活生动之美,更缺乏语言的“意蕴”之美。
3.新潮与规范
新闻文本是对社会生活的新发展、新变化,当前出现的新事物、新观念以及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理论的快速度反映,也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语言发展的新动态。
一个时代的新词新语出现后,总是靠新闻文本去传播的,在传播中受社会的检验,使之优者存,劣者亡。1978年以来,我国的语言平均每年增加新词新语700条左右,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穿的“超短裙、比基尼、休闲装”,吃的“汉堡包、自助餐”,住的“商品房、写字楼、度假村”,行的“的士、立交桥、高速公路”,以及生活用的“超市、砍价、MTV、卡拉OK、手机、传真、程控电话”等等。新闻文本必然要用大量新鲜生动的新词新语,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社会现实,使新闻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展现时代风采。新词新语也要借助新闻传播,达到家喻户晓,而且也在信息传递中经受考验,逐渐定型,走向规范,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从而成为大众语汇。
新词新语是一种动态性强的语言现象,有不少词语很不稳定,有待于进一步规范。新闻文本使用新词新语,必须注意选择,不能只赶新潮,忽视了规范。
第一,必须选用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在社会上较为通行的那些新词新语。不能随意拼凑而形成生造词。例如剽袭(剽窃抄袭)、泼脱(泼辣洒脱)、喧沸(喧嚣沸腾)等等。一本新闻语言的书中竟然有“引得读者激赏”,这实在太不应该。
第二,讲究品位,求新、求雅二者兼顾。近年来滋长蔓延的一些丑恶现象,我们对此当然不能回避,但在新闻文本中“泡妞”、“搓秘”等表述尽量少用或者不用。“玩电影”、“玩文学”、“玩新闻”等说法,虽然反映了在艺术创作上追求个性、冲破传统的主体意识,但这种表达方式,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不够严肃、随心所欲的印象,新闻文本应当慎用。
第三,合时合体。有些新词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它表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或风貌。比如形容英俊、潇洒或者漂亮、精彩,说“帅”;形容漂亮而且光彩照人,说“靓”。这样的词恰当地用在新闻文本中,可以增加新闻的时尚气息,其意蕴也比“美丽”之类的词要丰富一些。如一个记者在写关于土地整理的通讯时,篇名就叫《让田靓起来》,新颖而且很有韵味。再比如“第三者”、“情人”与“姘头”,“大龄青年”与“光棍”、“老姑娘”,“弱智”与“低能”、“白痴”,“伤残”、“残疾”与“残废”,前者都是后起的新词,它们与后面的旧词相比,体现出时代尊重人格的人性化思想,毫无疑问是新闻文本要选择的新词。但新闻符号语言是包含多种类型、多种语体色彩的,例如社论、评论之类比通讯、消息的语言要庄重典雅一些,选用的新词应该是已进入全民书面语的词。政治、社会新闻与文体娱乐新闻在使用新词上也有不同,前者更严肃、谨慎一些。如表示对抗意义的字母词PK,在文体娱乐新闻中可以用,但却不能在报道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时说成“巴以PK”。
新词是如此,其他语言符号在新闻文本中的应用也是如此。如通俗语言、口语词汇、方言俚语、缩略语、古语词等。有时为了大众化需要使用通俗语言、口语词汇,甚至为了体现人物身份、地域色彩,使用一些方言俗语。比如北方的地方报纸可以用《伊拉克二号科学家抖出猛料,老萨差点捣鼓出原子弹》,《为爱子支付16.5万英镑保释金,撒切尔夫人出钱“护犊子”》,显出地方特色,语言鲜活。但新闻语言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民族语言的标准用语,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普通话书面语的规范多是以报纸、杂志和名篇、名著的语言为规范化标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文本语言是大众语言运用规范的楷模。因此,新闻文本符号语言从用词造句,到文法修辞都是讲究规范标准的。再者,新闻是大众传播,传播范围宽,受众面广,受众之间差别大。新闻语言的通俗、规范,是赢得受众的基础。如有篇报道标题是《夤夜查险》,“夤”是个古语词,读音为yín,意思是“深”,一般的受众恐怕看不懂。有一张面向农村、农民的大报,在一篇歌颂一位老农民关心公益事业的报道中没有明确指出老人多大年纪,而是用“耄耋”一词代替。“耄耋”的读音为:mào dié,意思泛指老人,其中“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报道中的老人究竟是多大年纪呢?是七八十岁还是八九十岁?你给农民看的报道,写的农民,却用的是很冷僻的古语词,有悖于新闻符号语言的运用原则。像上面北方地方报的新闻标题用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或者一个省级的报纸、电视台,就不合适了,也许现在的很多南方人也看得懂,但太费劲了。
新闻语言符号是新闻的意义载体,它属于新闻的;但它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语言符号系统,它又不仅仅属于新闻,而是属于一个民族的、时代的全民语言运用缩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