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证式叙事逻辑的分析介绍

解证式叙事逻辑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解证式叙事中,它用的逻辑推理主要是演绎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很少用类比推理。

一、解证式叙事逻辑

所谓解证,通俗地说就是解释、证明。在语言结构关系中,语句之间的解说、证明关系就是解证关系。如:

①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②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③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以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

这个句组总的关系是解证关系,②③两个句子对①进行解证。用层次结构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是:

img9

在思维逻辑中,用恒常在一块联系着的明显不变的证明作为媒介,来指示出两个思维形式之间的契合或相违,就是解证关系。

1.消息文本的解证式叙事构成

解证式叙事,文本的层面是叙事,而叙事的内部是解证逻辑,也就是以解证关系组织叙事要素。在新闻文本中,“倒金字塔式”的消息文本,它的结构逻辑就是解证式叙事逻辑。导语概述新闻事实核心,表达理念;主体用背景和具体事实来解释证明,整体结构的形式逻辑其实是一个逻辑证明的思维形式:

标题 既是主要新闻事实的概括,也是整个消息文本的论题对象,是关于新闻消息传播价值思想的宏观命题。

导语 是新闻事实及其意蕴信息、传播理念的概括,是构成逻辑证明的论题。

主体 是事实的具体阐述,是证明导语论题真实性的论据,它由一系列已知为真的命题构成(背景材料、事实详细材料、理论观点依据)。

结尾 论证的结论(意蕴信息意义呈现)。

主体的背景材料、事实详细材料,或者理论观点是对导语的消息内容的具体说明、补充,是对新闻事实的意蕴的阐释,这就是逻辑证明过程。用形式逻辑的论证结构公式表示:

P(标题命题)

q(主体材料)→p(导语论题)

q

———

p(意蕴信息意义呈现,报道理念实现)

∴P(新闻价值体现)

在这一结构公式中,p的真实性靠q的真实性来证明,q的真实蕴含了p的真实,→表示蕴涵关系,相当于汉语“如果……那么……”表示的关系,表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真实关系。证明的逻辑推理过程读为:如果q真,那么p真,q为真,所以p真。如第一章举到的《两家子公社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

消息文本的标题是新闻事实信息,包含两个方面:夜无电话声(P1),早无堵门人(P2)。导语破题释题,把标题的两方面的事实信息融为一体,表达出理念:公社干部睡得安安稳稳(P)。这是逻辑证明的论题。

主体先对导语提出的事实信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说明,分别用事实对比阐明了“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的原因:原来上面“电话指挥工作和搞形式主义”,现在“干部作风转变”(q);原来“穷靠”、“穷闹”,社会不安定,现在生活好转了(s)。这是具体的事实根据,也是对理念进行的必然性逻辑证明。这一过程:

P←(p1∧p2)(事与理之间的因果条件,∧表示逻辑并列同真)

联系材料读为:只有“夜无电话声”(p1),“早无堵门人”(p2),才有“公社干部睡得安安稳稳”(P)。

1.q→p1

img10

联系材料读为:如果上面不搞“电话指挥工作和搞形式主义”(q),就会“夜无电话声”(p1);现在“干部作风转变”了(q)。所以“夜无电话声”(p1)

2.s→p2

img11

联系材料读为:如果不是“穷靠”、“穷闹”,社会不安定(s),就会“早无堵门人”(p2);现在生活好转了(s)。所以,“早无堵门人”了(p2)。

3.P→(p1∧p2)

img12

因为“夜无电话声”(p1),“早无堵门人”(p2),所以“公社干部睡得安安稳稳”(P)。

结尾再深化理念:“只因仓廪渐丰实,半夜不闻犬吠声。”

新闻消息文本的形态是变化的,结构形式也灵活多样。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结构,传者总是在与事实的内部逻辑构成相统一的前提下传播事实与理念的,总是力求以事理的真实来使受众信服的。也就是说,新闻消息文本的叙事内部解证式逻辑关系实质并没有改变。例如《疑心“水鬼”作祟,原是水獭潜游》[3]:

近几个月,地处江南水乡的丹阳县蒋士乡观其巷大队中塘村的用水塘里,经常有“水鬼”作祟,搅得人心不安。一个妇女在塘边洗衣,亲眼看到一只毛茸茸的“手”,把一块毛巾抓去,吓得跑上岸来。这事轰动了一个乡,一些搞迷信活动的人,说是“淹死鬼”要找人做替身,弄得妇女不敢单独到塘边洗衣做事,小孩不敢到塘里洗澡游泳。

为了帮助人们破除迷信,解开“水鬼”作祟之谜,民兵排长张夕南决心揭穿“水鬼”真相。他多次天一晚,就悄悄躲到塘边隐蔽处,窥探“水鬼”动静。

8月11日晚,他果然发现两个像猫一样大的毛茸茸的东西从水里爬上来,跑进岸边竹园的一个洞里。张夕南几个箭步赶上,堵住了洞口,同时招来7个民兵,拿来钉耙铁锹,挖的挖,抓的抓。经过一小时的战斗,两个“水鬼”终于被张夕南等人逮住了。

经有关部门鉴定,“水鬼”之谜原是水獭作怪。现在两个水獭已送交常州公园。

标题概括的事实是“疑心‘水鬼’作祟,原是水獭潜游”,它含有两个求证命题:证明“‘水鬼’作祟”为假,证明“水獭潜游”为真。导语引出要求证为假的命题,然后展开事实的发展:出现“水鬼”——疑心——窥探——发现——抓住——解谜,结尾推出“‘水鬼’之谜原是水獭作怪”,求真命题,以真证假。整个文本的结构逻辑是事实构成的逻辑,也是逐步揭示“‘水鬼’作祟”为假、“水獭潜游”为真的解释证明过程。

2.解证式叙事中逻辑推理运用

新闻消息文本结构逻辑的解证过程,符合思维从推理到证明的形式逻辑。在解证式叙事中,它用的逻辑推理主要是演绎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很少用类比推理。

(1)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关于事物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的联系的逻辑思维方式。这种推理构成的基础,是普遍原理、基本规律与具体实践、个体表现之间的关系。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一个基本的规则,而任何一个具体的新闻实践都在这个规则之中,真实则存,虚假就灭。从演绎推理的形式上看,由三个部分构成:

大前提——表示一般事物、普遍原理或基本规律的已知条件;

小前提——表示具体的、个别的事物的类属存在的已知条件;

结论——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与一般事物、普遍原理、基本规律的同质断定。

新闻消息文本的演绎推理往往以新闻事实的整体属性为根据,从而展开对内部构成的揭示;通过各个部分的特征叙述,反映出事实的全貌;通过事实各元素的联系,反映出事实的意蕴,表现传者的传播理念。如《北京酱油为啥脱销》:

本报讯 前些天,北京的街头巷尾都在议论,酱油为啥突然脱销?我们走访了北京第二大酱油厂——宣武区酱油厂。

宣武区酱油厂多年失修。1974年经有关部门鉴定,应停产修建。厂里立即向商业局报告,商业局又向市级机关打报告,3年之间,写了22次,根本挂不上号。直到1977年底,市里才批准新建酱油厂,并给50亩地。指标下到区里,一位书记把地转给了产值高的汽车配件厂等单位。经力争,区委才从煤建处要出9亩地给了酱油厂。

计划批准后,只给钱,不拨料。酱油厂派人上下跑了几百趟,二商局打报告13次,结果,划圈的多,办事的少,拖了两年,材料还没凑齐。

今年9月,老厂房险情严重,被迫切断电源,停止生产。宣武区酱油厂停产,一月少上市100万斤酱油。因而,使全市酱油脱销半个多月,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生活。

脱销后,市里采取紧急措施,日夜修缮老厂,并从郊区调酱油进城,这才使供应情况稍有好转。[4]

文本结构主体的主轴是“老厂失修”——“被迫停产”——“酱油脱销”之间的因果联系;而早该“停产修建”却拖了五年“被迫停产”与“新厂难建”之间又是因果联系。这样,文本主体结构中揭示“老厂失修”和“新厂难建”的背景材料就成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新厂由要指标、要地、要钱、要料构成,这些的“难”构成了“新厂难建”,这又是因果联系。这一系列的因果联系形成了该消息文本主体的结构内容与形式逻辑:

img13

这一逻辑演绎是非常清楚的:

大前提是,如果老厂失修,新厂难建,就会造成停产;如果停产,就会造成供应缺口,就会脱销。

小前提是,老厂失修被迫断电,新厂材料还没凑齐,停止生产。

结论是,造成酱油脱销。

(2)科学归纳

归纳推理是关于事物从具体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联系的逻辑思维方式。它的推理构成基础是一类事物个体都具有的属性构成类事物的属性,如金导电,银导电,铜导电,铁导电等;而金、银、铜、铁等是金属,那么一个类事物金属就具有导电的属性。其思维逻辑形式是:

前提1——关于甲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已知条件

前提2——关于乙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已知条件

前提3——关于丙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已知条件

……

前提N——关于N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已知条件

且甲到N是类事物的全部(完全归纳)

或事物与某种属性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科学归纳)

结论——类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

新闻消息文本结构的归纳推理往往是用复合的新闻事实或者多个新闻事实来表达新闻理念。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完全归纳的结论是必然性的,不完全归纳的结论带有或然性。在众多情况下,不可能也没必要使用完全归纳。因此,为了达到结论的必然性,消息文本主体结构的归纳推理通常是采用科学归纳,即不仅列举新闻事实,还分析新闻事实与新闻理念之间存在的因果内在联系。如《陕北有煤海》:

记者新近去陕西北部的神木、府谷等地采访,所到之处几乎都见到了煤,简直就像走进了煤的海洋。

导语表达出了主题:陕西北部有煤的海洋。主体先列举“在许多村庄”到处是煤,“在乌兰木伦河等河谷”祼露条条煤层,“在一些产煤的现场”的采煤情景;接着是采访到的洪水季节捞煤情景,以及当地人逢年过节煤火彻夜的传统习惯;然后叙述勘探技术人员和专家的地质储量、质量分析。文章的结尾用美国一位“老煤炭”的话进一步阐明“陕北有煤海”:“我平生几十年去过好多国家,但还没有见过这样量大而质优的煤田。”[5]

该归纳思维形式是:

img14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一方面,新闻消息文本的传播目的是要受众确信,因而它的文本结构往往采用逻辑证明的思维形式,常用演绎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来达到逻辑证明。而另一方面,新闻消息文本毕竟是叙事,传播事实信息,这就决定了它的解证式结构逻辑虽然形式与一般论证没有大的区别,但它的论题、论据却有很大差异。它的论题是事,论据主要也还是事,是以事证事,是用具体的构成等来证明事的存在,事的真实。

(3)关于消息文本的“三度反复”

消息文本的解证式叙事逻辑,决定了消息文本的标题、导语、主体三次反复叙述同一新闻事件,形成所谓的“三度反复”。标题第一次用一句话报道出新闻事实,指明什么对象;导语第二次概述同一新闻事实,回答怎样的对象,是对标题的说明和补充;主体第三次具体叙述同一新闻事实,回答为什么是这样的对象,是对导语的解证和补充。例如我们前面举到的《两家子公社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标题报道“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这一新闻事实;导语进行补充性说明,是怎样的:在公社秘书办公室,从就寝到次日早晨,没有来过一次电话,也没有一个社员来报案、告状或要钱要粮。为什么是这样呢?主体进一步具体叙述:原来上面“电话指挥工作和搞形式主义”,“电话铃又响了,不是下通报指示就是追生产进度”,现在“干部作风转变”,电话少多了;原来“穷靠”、“穷闹”,“生产队干部和社员来公社要农贷和救济粮、救济款的踏破门坎,往往天不亮就有人来堵公社党委书记的被窝”,干部不得安宁,社会也不安定,现在生活好转了,这类事没有了。

反复不是重复。“三度”是同一新闻事实,叙述统一,以保证新闻消息文本整体的同一性。但是三度是有层次的,逻辑上是层层递进的。标题仅仅是新闻事实的核心,而不是全部,事实的全部有赖于消息文本的正文叙述、阐释。消息文本的导语把标题的新闻事实向前推进,一方面概述新闻事实,对标题作补充,另一方面表达传播理念,为主体提出展开的逻辑思维方向。

标题、导语、主体这种“三度反复”,严格遵守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围绕一个新闻事实,保持同一;坚持一个传播角度,使整个文本内容不矛盾;根据理念展开新闻事实,层层推进,理由充足。这样,便使消息文本的解证逻辑结构严密、论证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