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服饰习俗
衣着服饰既是保暖御寒的需要,也是遮羞体的包装,又是增添个人风采的点缀。回族服饰作为回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了民族历史文化的变迁与沉淀,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回族服饰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演化
回族服饰是回族宗教信仰、生存环境、文化活动的生动写照,也是回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回族的服饰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受到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
回族穆斯林服饰展 摄影:丁克家
回族把服饰通常称为“衣着”“穿戴”。回族男子头缠戴斯达尔、戴白帽的习俗,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回族服饰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当时大量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使臣和传教士来到中土。他们访华、游历、经商,部分长期定居在中国。如在长安、泉州、扬州等地大量聚居,被称为番客。因为这些番客大多为侨民身份,他们较多地保留了阿拉伯、波斯地区的服饰特征。限于没有清晰描绘这时期番客服饰特征的史料证据,仅可知从服饰上与汉人差异较大。元代,回族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比较高,回族人的服饰习俗和其他习俗一样,都是自由的,没有任何限制,有着汉族服装的,有穿阿拉伯、波斯等地样式的,有自制的白帽、巾袍和鞋等。明清时期,伴随回族的逐渐形成,早期番客侨民身份也发生转变,获得华夏认同,成为华夏民族成员,其文化也发生了民族化与本土化转变。而这时期回族的服饰习俗就开始受到限制,回族不是依据信仰习俗和祖先的服装样式,结合在中国居住发展的实际来穿衣打扮,而是受到了统治阶级的强迫命令和限制。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采取强制的同化政策,对回回人禁止穿“胡服”,与汉族相互通婚等的政策[2]。清代统治阶级对回族人民更存偏见,对回族的服饰、信仰等横加指责、干涉,妄加罪名,并建议对回族的服饰、信仰一一加以改制。当时回族形成的语言、服饰、建筑、经济、生活诸多民族属性成为回回的共同文化外貌和特征。回族的服饰在漫长的历史中主要吸收汉族服饰特征,同时在边疆多民族地区又广泛灵活地吸收了傣、彝、白、藏、壮等民族服饰特征,丰富发展了回族服饰文化的内容[3]。这样的发展轨迹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
如今,随着对外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回族的服饰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居住在城镇里的中青年男女,紧跟时代潮流,穿戴打扮时尚新潮、丰富多样。回族男子的衣服由单一的白汗衫、青坎肩、便装、中山装向西装、夹克衫等款式新颖的方向发展。
二、回族服饰文化的宗教性与世俗性
回族服饰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明显地表现出宗教性与世俗性特征。服饰的内容与形式既蕴含了宗教教义规范的内容,又体现了民族审美价值的具体内容。穆斯林的服饰习俗与《古兰经》有很大关系,回族服饰文化所具有的宗教特征主要表现为男女服饰的首要基本原则——遮羞。首先,穆斯林妇女的服饰,特别是头部装饰直接受到教法的影响。《古兰经》明确规定:真主说,“阿丹的子孙们啊!我确已为你们而创造了遮盖羞体的衣服和修饰的衣服。敬畏的衣服尤为俊美,这是属于真主的迹象,以便你们觉悟。”(7:26)伊斯兰教要求男人的外衣要遮住肚脐以下、双膝以上(包括膝盖和双膝)部分,不要穿丝绸衣服和较大图案的衣服;要求女人戴盖头并用宽大的外衣蒙着自己的身体,只可露出双眼和双手,禁止穿轻薄、透明的衣服,严禁穿有意突出乳房、腰部和臀部的紧身衣裤。另外,伊斯兰教法还规定:妇女允许佩戴金银饰品,可以穿纯丝织品服装;穆斯林男子严格禁止佩戴金银饰品和穿纯丝织品服装;禁止穿戴上的浪费;禁止赤身光腿走路;禁止男人穿红花染过的衣服;禁止男装女扮、女装男扮;禁止穿一只鞋走路;禁止文身;禁止男女染黑发;禁止头发剃一半,留一半;禁止在衣服、墙、纸上画动物和鸟类以及人物的图像等。男女穆斯林喜欢穿长衣,崇尚白色,以象征和平的绿色为最尊贵的颜色。穆斯林男子一般都戴无檐小白帽,俗称“礼拜帽”。在履行“五功”中的礼拜仪式时,要求礼拜者头部不能暴露,必须遮严;磕头时前额和鼻尖要着地,戴上无檐小白帽显得既方便,又遵从和符合教义要求;同时,大家一起礼拜时,戴白帽整齐而划一,体现出团结、整洁的气势。另外,一些帽子的外形也表示出宗教信仰的特点,如哲赫忍耶门宦的回族,戴六角尖顶帽,六角表示坚信六大信仰,帽顶表示真主独一无二。而沿海一带的回族群众在帽前正中用金黄色花纹绣着阿拉伯经文“真主至大”,有的绣着“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以表示自己坚定不移的信仰。因此回族服饰除了保护身体和装饰的作用外,还有信仰的因素,这构成了回族服饰的民俗特点。
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必须留胡须。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留须习惯。一般的都留全脸胡,有的留下巴胡,并且经常注意修剪、梳理胡须,显得整齐、干净、美观。
穆斯林妇女要戴盖头(也叫搭盖头),即用纱巾把头发、耳朵、脖子都遮住,只露出脸部。在云南边疆地区的“白回”“彝回”“藏回”“壮回”“傣回”群众,服饰主要以男子戴白帽、妇女戴盖头与周围民族相区别,其他服饰特征都几乎与周围民族一致,同样明显地再现了回族服饰的宗教性特征。
回族老人 摄影:马文义
虽然伊斯兰教对穆斯林服饰有诸多严格的禁令,但并不否定服饰的美丽、舒适之感。自然,回族服饰在强调民族宗教性特征的同时,同样追求服饰的世俗性要求。回族服饰的世俗性追求更多表现为保护身体,装扮个人方面。回族服饰讲究衣服的保护身体功能,发挥衣服御寒避暑功用,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服饰,夏天穿单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回族为了防寒还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妇女为了防风沙还戴盖头、搭围巾等。另外,回族服饰还注重装饰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这是人类美化自身的内在要求。如男子穿衬衫、套青坎肩,女子点额、染指甲,在衣服上绣花,都有装饰、美观的功能。
回族男子衣着一般为白色对襟长衣,外罩黑色尖领对襟短袄或黑色坎肩,下身穿长裤 摄影:杨继国
三、回族服饰文化的类型与地方代表品目
回族服饰最具特色的是头饰。通常男子喜爱戴用白布制作的圆帽,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有的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圆帽有的是用白布制成,有的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往往还织成精美几何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分三种:老年妇女戴黑色,中年妇女戴白色,未婚姑娘戴绿色或彩色。盖头料子多用质地柔软的丝绸或细棉布制成。回族的服饰,根据年龄形成幼儿服饰、成年服饰和老年服饰,回族妇女的年龄服饰更清楚,有未婚服饰、已婚中年服饰和已婚老年服饰;根据地区和季节、宗教职业形成不同的服饰等,通常回族服饰以性别区分为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两大类。
1.回族男子服饰
白帽。回族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顶帽”“孝帽”“回回帽”或“礼拜帽”。号帽从颜色上看,有白、灰、蓝、绿、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来戴。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云南的回族还有戴尖顶红帽的。阿訇多戴绿色帽。回族号帽的样式也很多,因教派和地区不同,有戴小圆白帽的,有戴白色角帽的(有四角帽、六瓣帽),哲赫忍耶门宦的人爱戴白色和黑色圆边六角尖顶帽。其帽由六个等边三角形缝合而成,上尖下宽,帽顶缀一个同颜色的布料结成的疙瘩,形似阿拉伯式的圆形屋顶。六瓣表示坚信六大信仰,帽圆表示万教归一,帽顶表示真主独一无二。回族有些白色号帽很精致,镶有金边和美丽的花纹。泉州、海南等地的有些回族,在帽前正中用金黄色线绣着阿拉伯经文“真主至大”,有的绣有“清真言”。北方回族到了冬天里面戴一顶小白帽,并故意把小白帽戴斜,然后戴上棉帽露出小白帽的边子。这样做,一则为了衬汗,更重要的是表示自己是回族。
白色无檐小圆帽(也称礼拜帽或经帽)是回族的一种服饰标志 摄影:杨继国
有着鲜明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的回族人 摄影:杨继国
戴斯达尔。波斯语音译,意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长头上缠的布。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色、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过去回族头缠戴斯达尔的较多,现在多数头戴白帽,只有清真寺里经常上寺礼拜的阿訇、满拉和笃信宗教的回族老人缠头。
回族素有“缠头回回”之称,阿訇、满拉在礼拜时缠头的比较多 摄影:马文义
麦赛海袜。亦称麦赛袜子,是北方穆斯林老人冬天穿的一种皮制袜子。“麦赛海”为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皮袜子”,一般用近似皮夹克软、薄的牛皮制成,洁净光亮,结实耐用。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每日五次礼拜须洗小净,如果穿上麦赛海袜子可以免去小净中的洗脚程序,而且用湿手在袜子的脚尖至脚后跟抹一下,即等于洗脚。我国北方冬天寒冷,一日五次礼拜前洗脚既冷又不方便,所以回族穆斯林一般比较喜欢穿麦赛海袜子。过去麦赛海袜子都是自己缝制,现在甘肃临夏等地有专门加工麦赛海袜子的工厂,满足了广大穆斯林的要求,受到了好评。
准白。阿拉伯语音译,意即“袍子”“长大衣”。这是回族满拉、阿訇和回族老人喜爱的服装。准白一般选用黑、白、灰等颜色的棉布、化纤料或毛料制作,有单、夹、棉、皮四种。其款式近似现代的长大衣,但领子一般都是制服领口。回族男子还喜欢穿白衬衫、白高筒布袜、白布大裆宽松裤等。
坎肩。是回族男子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回族简朴、大方的民族特点。回族男女都爱穿坎肩,特别是回族男子喜欢在雪白的衬衫上套一件适体的对襟青坎肩,黑白对比鲜明,清新、干净、文雅。回族根据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坎肩,有夹的、棉的,还有皮的。既可当外套,又可穿在里面。回族男子的青坎肩,装饰工艺比较简单,在襟边、口袋处用针扎出明线,使衣服各边沿平挺工整,突出服装造型的线条美,同时,用相同的衣料做小包扣,显得雅致。皮坎肩选料颇讲究,要用胎皮和短毛羊皮,缝成后轻、柔、平、展。冬天穿上这种皮坎肩,再穿上一件外套,既轻便保温,又感到和谐、不臃肿。特别是回族爱清洁,讲卫生,又有尚武习俗,经常要洗脸、洗手、洗小净、练武,穿上坎肩,挽袖子洗手洗脸、干活、习武既方便又保暖。回族对在清真寺念经毕业的满拉举行了穿衣仪式的,本坊的教民则给他准备一身新衣服、绿帽、绿袍等,让他穿上。北方回族冬天还用黑色棉布或狐狸尾巴做耳套,或用布料做,其外形似桃子,并绣有简单的图案。回族喜欢穿自己缝制的搭面子二毛皮大衣、老羊皮大衣。
回族男子的鞋,一般都是自制的方口或圆口布鞋,也有用麻和线自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回族现在到商店购置各种布鞋和牛皮鞋、凉鞋等,但忌穿猪皮鞋。回族男孩的童装,有的地方所用颜色比较俗艳,有的地方一律用花布。衣服的袖口和膝盖处也喜欢绣花。有的用碎布块块对起来给孩子做坎肩。
回族还特别注意面容的修饰。男子必须留胡须,认为留胡须是一种风度,尽显大丈夫气概。因此,有的回族男子从二十岁左右就开始留胡须。由于各地教派不同,胡子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留全脸胡,有的只留下巴胡,也叫山羊胡。哲赫忍耶门宦的穆斯林不留腮须而只留下巴胡。回族还注意经常修饰胡须,有的回族老人每天早晨还要用梳子梳理一番,显得整齐、干净、美观,别有一番风采。
回族男子还喜欢随身佩带一把小刀,俗称腰刀。回族挂腰刀,一是为了装饰,二是为了随时宰牲、救牲,这种习俗保留了阿拉伯地区中东中亚人佩带腰刀的习俗。
2.回族女子服饰
回族成年妇女要搭盖头 摄影:杨继国马文义
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是很有特点的。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穆斯林认为这是妇女的羞体,必须全部护严。回族的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都是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戴绿盖头显得清俊娇丽,戴白盖头显得干净持重,戴黑色盖头显得素雅端庄。回族妇女的盖头讲究精美,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在样式上,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回族妇女还喜欢在盖头上嵌金边,绣风格素雅的花草图案,看上去清新、秀丽、明快、悦目。现在居住在城市里的回族青年、妇女职工一般都戴白色仿“护士帽”,有的已经不戴白帽了。
女子的衣着为素色右衽或对襟长袍,袍长至膝盖稍下。年轻妇女套长及腰际的短坎肩,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头戴黑色或白色圆帽,帽外加盖头 摄影:杨继国
回族妇女的传统衣服样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大襟衣服,但装饰内容却比较丰富。少女和媳妇很喜欢在衣服上嵌线、镶色、滚边等,有的还在衣服的前胸、前襟处绣花,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回族女装都是右边扣扣子,纽子是自己用料子制作的。
回族女子的鞋喜欢在鞋头上绣花。袜子讲究遛跟袜底,遛跟袜大都绣花,袜底多制成各种几何图案,也有绣花的。
回族妇女老少一般都备有节日服装;经常礼拜的人,还专门有一套礼拜服。回族妇女一般不穿超短袖衫、短裤和裙子,忌赤脚行走。
回族妇女喜欢戴手镯与耳环 摄影:杨继国
大部分回族女子从小就要扎耳朵眼子,七八岁时要戴耳环,同时还喜欢戴戒指、手镯,有的还点额、染指甲等。回族妇女喜欢戴手镯与耳环,除了装饰以外,据说还能使人心明眼亮。回族还喜欢用凤仙花染指甲,时至今日,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等地的回族妇女多用凤仙花染指甲,以示美观。
回族老年妇女 摄影:杨继国
回族妇女冬季一般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腿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蓝色头巾,夏季爱戴红、绿、黄等色薄纱巾。西北山区的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海南羊栏回族妇女上衣都为右斜襟大褂,在顶襟边按银(布)扣三颗,肋下二颗,两袖均为驳袖,大小不一,胸、背均开中骨,衫长达臀部,布料多为纯白薄布料,胸前另围一条凸字形的黑色似围裙的布幅;裤子多为黑色,很少穿裙子。海南羊栏回族妇女的盖头保持存古风格,早期的盖头罩住全脸,只露眼孔,后来演变成自头顶下套,垂至肩后,遮住两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