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文本的启承转合的介绍

电视新闻文本的启承转合的介绍

时间:2024-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新闻文本中,这种转换多用于整体结构单元间的转换,如开头的结束,转入下一主体单元。正是因为电视新闻文本中画面语言启承转合的特殊性,使本文的另一叙事符号语言组合也具有蒙太奇式的特点,较少地使用启承性过渡语词、语句。

三、电视新闻文本的启承转合

由于电视新闻文本是综合运用各种符号语言的文本,具有声、画双主体叙事的特点,因而在文本的组合上显示出特殊性,尤其是启承转合的特殊性。

电视新闻的影像画面语言的组合表现为分切组合镜头、转换场景和段落,它充分利用电影“蒙太奇”技术,把一个个孤立的画面镜头组合形成一个个相连的完整的画面语义单位,又利用影视镜头转换技巧(特技)把一个看似流水无痕的整体画面语义单位划分成一个个自然段落、单位。

1.蒙太奇组合

蒙太奇组合的依据是镜头的内部因素,也就是画面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从结构上没有外部启承转换因素,就像人类自然语言在组合时不用关联语词,而依靠语义逻辑连接。如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1994年12月11日播出的电视消息《南浦、南原两村党支部作用不同结果不同》,画面语言叙述南原村与南浦村的不同:

南原村的一组镜头——

南原村党支部烂窑洞

烂窑洞露天的大窟窿

烂桌凳

合作社牌子

残破的南原村村庄

南浦村的一组镜头——

果园

南浦支部办公楼内支部一班人

南浦小学

南浦村庄

南浦村闭路电视

这两组叙述性蒙太奇组合的依据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连贯性,表现的是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前者叙述的是烂窑洞露着大窟窿,破烂的桌凳,几十年前的合作社牌子还依然存在,整个村庄残破,表达出南原村面貌和精神的陈旧、落后。后者有果园、小学、办公楼,安装了闭路电视,好一幅现代农村的面貌图,展示出思想的进步和生活的现代、繁荣。

2.特技

特技是电视新闻画面语言纯技巧转换,也就是结构组合的外化特征表现,它的主要职能是使观众明确意识到镜头与镜头间、场景与场景间、节目与节目间的间隔、转换或停顿,起着与人类自然语言组合中启承转合性语词的相似作用。这种启承转合常用以下几种特技[19]:

淡入淡出 上一个段落的最后一个镜头渐渐隐去,画面从有到无,叫淡出(或称渐隐);下一个段落的第一个镜头渐渐显现,画面从无到有,叫淡入(或称渐显)。淡出淡入在时间上有一个明显的间歇感,一般用于比较大的完整语义的段落之间的转换。

化出化入 化出化入也是上一个镜头渐渐隐去,下一镜头渐渐显现。它与淡出淡入不同的是“出”与“入”是同时进行的,没有时间先后。它给人的感觉效果是后一镜头融化前一镜头,所以也称“融出融入”。它用在较长的新闻专题片中,主要是较小的段落转换,还可以用于倒叙、插叙的转换。

划 前一个画面以某种图形从某一方向退出,新的画面逐渐出现划过屏幕。划可以用于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时间、场合变化,是一个新叙述段落的开始。这种转换的人工痕迹比较明显,可以用来强调转换,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翻页 上一个画面像翻书一样翻过,新的一个画面出现,适宜于对比内容间的转换。

定格 画面由动变静,成定格,它是一个语义单位结束的标志。在新闻文本中,这种转换多用于整体结构单元间的转换,如开头的结束,转入下一主体单元。也常用于片尾,表示整体文本的结束。

正是因为电视新闻文本中画面语言启承转合的特殊性,使本文的另一叙事符号语言组合也具有蒙太奇式的特点,较少地使用启承性过渡语词、语句。这种影响涉及新闻其他文字语言文本的行文方式:根据新闻事实的内在逻辑次序行文,段与段之间没有过渡段,甚至没有过渡性语词。一般把这种行文方式称为“断裂行文”,或称为“蒙太奇”式行文。

【注释】

[1]原文见胥亚主编:《新闻名作三百首》。

[2]原文载1981年9月1日《湖南日报》。

[3]见高钢著:《新闻写作精要》,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转引自姚里星著:《新闻写作艺术与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1994年版。

[5]参见[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展江主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6]新华社北京1994年4月12日报道:《菜价追踪》。

[7]原文载1979年8月19日《天津日报》。

[8]原文载新华社1981年3月21日电。

[9]原文载1998年1月21日《长江日报》。

[10]原文载1998年1月21日《长江日报》。

[11]原文载2002年6月29日《中国青年报》。

[12]原文载1990年6月25日《建设日报》。

[13]新华社哈尔滨1986年1月13日报道。

[14]原文载新华社北京1993年6月30日电。

[15]《外国名作家谈写作》,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16]引自姚里新:《中西新闻写作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17]姚里新的分析,见胥亚:《新闻名作三百篇》,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8]原文载2001年12月26日《湖南日报》。

[19]参见和引用黄匡宇著:《电视新闻语言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朱菁著《电视新闻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的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