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闻文本的语言特点
新闻是社会生活最全面、最直接、最现实、最快速的反映,因而新闻话语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一个时代的社会话语的基本面貌。譬如新华社1956年2月25日发布的消息《上海最后两辆人力车进了博物馆》,全文如下:
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人力车最早出现在日本。远在1874年,上海也有了这种交通工具。解放前夕,上海约有5000多辆人力车,7000多人力车工人。解放后,政府在发展公共交通建设的同时,就有计划地帮助人力车工人分批转业。有些人力车工人已经训练成为汽车驾驶员或技术工人。有的回到农村参加了农业生产。没有劳动力又没有依靠的老年工人进了养老院。63岁的老工人姜威群,拉了50多年人力车,穷得一直不能结婚,现在他正在养老院里安静地度着晚年。
消息文本反映的是社会新旧交替的社会生活,用词用语上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如“解放”、“转业”、“人力车”、“感谢政府”、“挖掉了穷根”、“走上了新的生活”等。文本的七个句子都是很“规范”的主谓陈述句,除了主体的开头用三个表现存现、领有的句子外,其他都是主动句式。这种平稳的书卷语句式叙述方式,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语言、语文界白话书卷语的规范环境有关。整个文本的叙事是概括叙述,新闻事实材料也是总的概括和典型概述,这是一直流行至今的概括和典型举例总结方式。
这篇报道相距40余年,社会生活在变,语言在变,新闻话语的语言特点更在变。当今新闻话语表现形式丰富灵活,而且具有融汇和交叉多种语体的综合性特征。仅从新闻文本的角度看,新闻语体具有一些共性的语言特点。
1.口语与书卷语有机结合
新闻有两个因素决定了其文本与日常口语紧密联系。
一是新闻传播的受众是大众,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具有不同文化水平和新闻视听、阅读能力。要适应大众,言语必须是通俗易懂,贴近大众日常交际的语言。因此美联社写作手册上规定:“尽量使用常用词汇。如果你不得不使用一般读者可能不熟悉的词,那就必须加以解释。”我国也是如此,在报道比较专业的事实时,对读者可能不熟悉的词也采用“链接”等方式加以解释。
二是引语是人物(当事人,旁观者、知情人、相关人员等)的谈话、对话,是口语。
新闻语言中的口语与书卷语融为一个整体,既活泼、简明,又严谨、规范。用词尽量口语化,避免生僻的、文绉绉的、太专业化的语词,特别注意吸收大众常用的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在引述原话时,也注重与整个文体语言统一的“度”,注重统一的协调组织。
2.用词用语紧跟时代新潮
新闻的“新”总是紧密地联系着社会时代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生活,因而其话语紧跟时代潮流,常用表现新事物、新思想、新生活等新概念的词语。比如2005年9月15日新华网的滚动新闻,仅标题就反映出新的语言特征:《中国载人航天展将在南京开幕 与神五亲密接触》(中青在线)、《我国首幅个性化定制地图出版》(新华社)、《内蒙古: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造福161万农牧民》(新华社)、《公共信息不该保密,“解密”具有深层意义》(《人民日报》)、《全国公众今日起可用手机、因特网查身份证真伪》(新华网)……这些标题中都有新概念语词或时尚用语。
3.以事实立言而适体应变
新闻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从政治、经济到休闲、娱乐,从国家、民族到家庭、个人,语境富于变化,这决定了新闻文体的语言也是以传播的事实类别、性质为根本,因语境、题材而选择话语表现体,按话语表现体变化语言表达。如反映重大题材的“硬新闻”,用词庄重,语句结构周密严谨;一般题材的软新闻用词通俗,语句结构灵活多变。我们比较两篇报道: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昨天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严正交涉和坚决反对,执意允许李登辉赴日从事分裂国家的活动,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强烈不满,我们再次要求日方纠正这一错误。
有报道称,日本外务省证实已于本周二向李登辉发放了入境签证。李登辉最后一次到日本是在2001年,当时声称是到日本接受心脏病治疗。
刘建超指出,中方要求日方在涉及中国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历史、台湾等重要敏感问题上,能采取正确的政策和立场,从维护中日友好大局的角度出发,妥善处理有关问题,使中日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得以发展,这样的举动才真正有利于中日两国人民。[14]
昨天,“2005MTV亚洲音乐大奖”在糖果娱乐空间举行中国区投票派对。为争取更多的选票,内地入围的孙楠、孙悦、金海心和花儿乐队使出浑身解数,尤其是花儿乐队主唱大张伟,表演时非常卖力,甚至甩出了手中的话筒。
花儿乐队一上场,善于耍宝的大张伟便开始“吆喝”自己的乐队,鼓动台下观众多多投票。在演唱《我是你的罗密欧》时,乐队成员时不时地腾空跳跃,震得脚下的玻璃舞台微微发颤。突然,大张伟的话筒从他手中甩了出去,飞到了舞台边上。大张伟冲过去,捡起话筒,继续演唱。唱罢,满头大汗的他说:“真不好意思,我把歌手的命根子给扔了。”在演唱随后的两首歌曲时,花儿乐队的情绪丝毫没受影响,依然不断地向观众展示他们的招牌动作——腾空跳跃。[15]
前一篇报道是重大的外交题材,“例行记者会”、“严正交涉”、“执意”、“赴日”、“对此表示强烈不满”、“指出”、“涉及”、“维护中日友好大局”、“妥善处理”、“合作得以发展”等,都是书卷语的词、语和外交辞令;句子也都是主体主位的SVO式(主体——行为——对象,即主谓宾式)的,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后一篇是娱乐新闻,用了一些社会上很时兴的流行语,如“MTV”、“派对”、“入围”、“主唱”、“招牌”等,以及口语和方言的词句,如“使出浑身解数”,“非常卖力”,“甩出”、“耍宝”、“吆喝”,“多多投票”,“时不时地”等等。句式简短、省略,灵活多变,整个报道富于动作和场景的白描,充满了动感,生动活泼。
新闻的表现方式不同,新闻文本的体式不同,话语的语言特点也随之变化。这其实也像同为“文学语体”,小说、诗歌有不同的语言运用特点。同是“事务语体”,经济合同与政府公告有不同的结构范式和语言特点。
除了我们前面谈到的新闻语体的总特点外,大体上看,新闻语体的四种次语体也各自有着突出的语言表现特点。
消息报道语体 有相对统一的结构体式,有表达事实核心的导语。注重概括叙述,句式比较单一,多为主谓陈述的句式,用词是正规书卷语词,语言简练,表意明确。这一类中,现场报道等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通讯专题语体 没有特定的结构模式,与文学(特别是纪实性文学)语体有很明显的交叉和融会。叙事上注重情节、场景和细节,注重叙事中主体的情感表现,叙议结合,叙描统一。句子结构自由,句式广泛;善于调动语言的各种艺术要素,语言形象生动。这一类中,调查式报道等表现出不同的语言表现特点。
新闻访谈语体 新闻访谈与日常生活谈话不同,它是认真谈话,大多有专门的、专业的话题,随意性减少,正式性增加,逐渐向书卷语过渡。除广播电视的现场访谈、对话外,新闻文本表现的访谈实录是书卷语框架中的认真谈话,是口语与书卷语有机的结合。语言注重情景模式,讲究问答技巧;语言生动活泼,朴素自然。
新闻评说语体 新闻评说与一般政论话语有区别(本书第八章有专门讨论),但二者在语体上有相通之处。叙事上,注重逻辑论证,结构严谨周密;用词精确,注重概括和限定;句子结构平稳,注重创造、运用精谨和富有哲理的语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