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播消息文本
广播消息是通过广播传媒手段和声音符号系统,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作及时、简要的报道,它包括录音消息报道和现场实况消息报道。广播与报纸的传播都是单一载体形态,它们的符号语言系统是人类的自然语言系统。报纸和广播分别用人类自然语言的物质形式——口语的语音和书面文字来运载信息语义。虽然,从信息传播和接受的过程看,广播新闻以语音作用于受众的听觉,以音响营造某些现场的传真效果,但它与报纸一样,同样需要完全的语言叙事。比如2003年3月29日,新上任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新疆视察灾区,特意去看望救灾中一心为群众的好支书达吾提·阿西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作了《北京有个总理也是你的亲人》的报道:
【现场问候,压混】一直密切关注新疆巴楚地震灾区的国务院新任总理温家宝,今天(3月29日)来到重灾区琼库尔恰克乡看望六村党支部书记达吾提·阿西木和震区灾民。
突然袭来的“2·24”大地震夺走了268人的生命,达吾提·阿西木家5位亲人丧生。震后,他强忍巨大悲痛,不分白天黑夜带领党员干部抢救伤员,照顾孤儿,迅速解决全村灾民的吃、住和孩子上学问题,加紧春耕生产,重建家园。乡亲们称他为“废墟上的钢铁脊梁”。
温总理紧紧握着达吾提·阿西木的手,明亮的眼睛里噙满泪花:(出录音)“支部书记,你的悲痛就是我们大家的悲痛。在这场大的地震灾害面前,你是个好党员,党员干部都要向你学习。你记着北京有个总理,也是你的亲人”。
温总理轻轻拍着达吾提·阿西木的肩膀,鼓励他和在场的维吾尔族乡亲们:(出录音)“齐心协力,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文本由现场问候声音压混切入,完全依靠自然语言的叙事,组织结构是语言表现的事件逻辑结构。从总体上看,与报纸消息的文本差异不大,二者的文本表现形态特征基本上是相同的。它保持了传统消息文本结构的基本程式,导语中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齐全,主体是事实的具体叙述。
当然,由于广播新闻传播传与受的特点,如广播受诸受众的听觉,可以现场及时传播,注重同期声和音效等,决定了其消息文本也有与报纸的文字消息文本的差异。主要有三点:
一是广播消息文本的结构一般没有报纸消息文本复杂多变,它主要是线性结构,符合听知规律。如前举《北京有个总理也是你的亲人》是过程的自然衔接。当事实比较复杂时也尽量保持结构次序的规律性。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1997年7月5日的消息《香港热土祭洒社稷坛》,报道香港回归后,香港热土洒在中山公园社稷坛的五色土上。这个事实背景复杂,包含了多种要素。文本在叙事时也按事实要素的时间顺序,136年前的当时、7月1号香港回归以后、今天上午,一件一件分别叙述,环环相扣,使受众能听出事实的来龙去脉。
二是广播消息文本追求“一听即明”的表达效果,不作细致描绘评述,叙述简练。在语言运用上,简洁明快,更注重语言的音节、韵律和节奏感,更注重语词的通俗化和语句的口语化。如广播消息《北京有个总理也是你的亲人》,语言很精练,连词、助词等虚词用得特别精,不是万不得己不用。连词除了“和”三处并列必须用的,其他没有;时态助词“着”“了”“过”,只有“夺走了268人的生命”一次;结构助词“地”、“的”、“得”也只在必要的时候用了“的”,没有一个语气助词。整个语言干净利落,明白晓畅,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
三是广播消息文本主要运用新闻现场的实况录音或新闻人物的谈话录音来报道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部分是事件和人物的现场音响,另一部分为记者以目击者身份做的叙述和描绘,有现场互动形式,有现场同期声响效果,从而更具有现场真实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