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电视消息文本
电视消息是通过电视媒介,综合应用声(语音等)、画(动态影像画面等)、字(文字)等信息载体,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所作的及时、简要的报道。它综合应用各种符号直接作用于听众的感知器官,画面与文字作用于眼睛,声音(包括语音、音乐、音响)则首先作用于耳朵,构成立体作用的传播方式。信息载体系统的综合性和传播方式的立体化,使电视消息文本在报纸文字消息文本和广播语音消息文本的基本特征下,呈现出一些独特之处。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同素材的电视消息文本与报纸消息文本。如专员田间考县长这一新闻事实,1990年2月21日《经济日报》的消息文本是《专员田间考县长》:
本报讯(苗武军乔建成蛮帖经魁) 2月15日上午,晋中平原薄雾蒙蒙。记者随晋中行署专员孙庚午去看农村推广蓄水覆盖丰产沟经验的情况,出发时,只见老孙又带领了晋中平川五县、市的县、市长和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副市长。汽车行驶到祁县任村的一块蓄水覆盖丰产沟田边,孙庚午把大家招呼过来,说要在这里考考这些“农业官”。
这位“农业专员”操着浓重的晋南口音说:“谁来给咱们讲一讲蓄水覆盖丰产沟从整地保墒到铺膜播种的操作要领?”
还没等大家开口,他又指着太谷县副县长李永亮说:“你来讲一讲吧,你们太谷是最先推广这项技术的,肯定能讲好!”
李永亮往前站了站,说:“整地保墒是丰产沟的一个中心环节,整地要求达到垄硬、沟平、田净、土绒的标准……”
李永亮讲完了,孙庚午并没有马上给他打分,回头对太谷县县长李福林说:“福林,你把大衣脱掉,给大家操作一下铺膜过程。”
大家都笑了。
李福林蹲在地上开始铺膜,在场的人都围过来细心观察。
孙庚午看着看着笑了,大伙看看专员的脸色,估摸着他要给这两位正副县长打满分。
“不行呀”。孙庚午说:“他俩基本要领掌握了,但操作技术不够熟练。要让我打分,给个及格就不少了。太谷县的情况是这样,别的县领导同志也不一定比他们强多少,看来我今天必须给大家上一堂培训课了”。说完,他蹲下身去,双膝着地,一手刨土,一手用随身携带的不锈钢卷尺量好铲沟的尺寸,同时向大家讲述着操作要领:“先在地头开小沟,把地膜压进去,然后两边挖两条小沟,把地膜慢慢展开……”
大家对他熟练的操作表演十分佩服。完了,孙庚午站起来对大家说:“关键是要把地整绒,整成小弓形,地膜紧贴上面,这样不仅可以保墒,老天爷下的雨水也可以从两边渗入地膜下面,土壤里的水分会自然形成上下循环。下面请榆次市的李家禄和介县的老张再给咱们操作一下”。
他们二位按照要领很快就铺完了一截地膜。李家禄笑着问:“能给多少分?”
“不给你们满分,打80分吧”。孙庚午回答。大家又笑了。
同一时期由山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消息,其文本是《晋中专员田间考县长》[1]:
续表
二者比较,电视消息文本在构成、叙事方式和语言表现上都有其独特性。
第一,电视消息是影像画面与自然语言(有时包括字幕)配合的共同叙事:自然语言(文字稿和口头播报)是整个消息文本的叙事脉络,它包含了整个新闻事实的基本构成情况:如本篇中导语概括出新闻事实的核心,新闻要素齐全;主体部分是考县长的过程,也用简单的语言叙事:“首先接受考核的是太谷县副县长李永亮……”,“孙专员手把手地纠正李县长在铺地膜上存在的问题”,“在场的考生陆续都上场了……专员手把手地挨个示范,直到大家都动起手来,掌握了规范操作为止”。而影像画面是文本的血肉,是新闻事实的具体故事细节、情景的再现。在报纸文字消息中的一些动态叙述、细节描写等,如“李福林蹲在地上开始铺膜,在场的人都围过来细心观察”。“他蹲下身去,双膝着地,一手刨土,一手用随身携带的不锈钢卷尺量好铲沟的尺寸,同时向大家讲述着操作要领”。在电视消息文本中是影像画面来表现的,它的语言叙述是很简短的两句,“接着李福林说操作地膜覆盖”,“孙专员手把手地纠正李县长在铺地膜上存在的问题”。在报纸文字消息中,是完全的自然语言叙事。电视消息文本的叙事是立体化的,结构既有影像叙事的“蒙太奇”组合特点,又有文字文本的事理逻辑串联。
第二,影像画面叙事与语言叙事同步进行,利用了“蒙太奇”组接特点,减少了自然语言叙述中一些必要的交代、关照、连接等。比如在报纸文字消息文本中,“还没等大家开口,他又指着太谷县副县长李永亮说”;“李永亮往前站了站,说”;“李永亮讲完了”,“大家都笑了”,“孙庚午看着看着笑了”;“说完,他……”。这些对叙事构成和文本结构串联都是必要的,缺少了,叙事就不完整,文章就不连贯。而在电视消息文本叙事中,利用“蒙太奇”组接,自然语言叙事变得简单,语言简练。电视消息文本既为看而写,但更为听而看,所以语词、语句都很通俗,口语色彩浓。
第三,电视消息的同期声,包括人物语言、现场声响等是文本的重要构成内容,如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的人物新闻《从头再来》:
导语:大家好,在南华大学医学院的教室里,有一个叫“曹应坤”的学生与众不同。他带着自己的女儿来上课。曹应坤以前是拿杀猪刀的,现在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拿上手术刀。放下屠刀容易,妙手回春好难,曹应坤只争朝夕。
[实况:女儿哭。]
小女孩就是曹应坤的女儿,因为爸爸没时间陪她玩,小家伙很伤心。
今年34岁的曹应坤是益阳桃江人,1991年参加高考上了本科线,因为家里穷,他最后去了一所中专学校,因为这样可以早两年拿到工资。
(实况:毕业后分配到家乡的粮仓,工资高不高?不高。第一个月拿工资才89块钱,后来涨了没有?后来也就两百多。)
96年,因为单位经济不景气,他又下了岗。
(实况:我在桃江开“慢慢游”,一天赚五六十块,但是非常辛苦,每天风里来雨里去。)
两个月后,他实在撑不下去了,又跑到广州打工,这样又过了几年。
(实况:赚钱没有?只能维持生活,只能够混口饭吃。)
后来他干脆回到家里当屠夫,跟哥哥学杀猪。
(实况:因为杀猪很简单,不要特意去拜师,在家里搞张屠桌,再盖个大点的猪栏,马上就可以开始了。)
第一次杀猪,曹应坤吓得发抖。
(实况:结果那头猪没有流什么血,半天都不死。)
很多人在他背后说风凉话。
(实况:说我在外面没出息,又回来跟他们抢这口饭。)
97年,他娶了老婆,后来女儿又呱呱落地,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是2002年,国家取消高考年龄限制的消息让他激情再次燃烧。
(实况:听到消息我就有想法,再参加一次高考。)
曹应坤马上放下屠刀,拿起课本。
(实况:从2002年春节开始,复习了几个月,这么短的时间内学那么多辛苦吗?我觉得这不是件困难的事,我觉得读书比在外面打工舒服一些,更有激情一些。)
可是毕竟10来年没摸过书了,想要考上大学谈何容易。
(实况:我每天都要到脑子想不动,看不进书才休息。)
好在爸爸是理解万岁。
(实况:我不反对,再说他34岁了,我们还反对他?)
老婆却认为他在发神经。
(实况:她开始非常吃惊,没想到我再次参加高考。)
黄天不负有心人,2002年9月,曹应坤以548分的成绩被南华大学医学院录取。
这段节目1分12秒,讲一个带着女儿上学的“老大学生”的故事。既展示了“老大学生”的现状,又回顾了他上大学之前的种种经历,节目内容很丰富。整个文本基本上都是用他本人在现场的同期声,解说很少,往往是一句话串接补充一下。
同期声人物语言,音质、音量、音态都真实展现,不需要像文字语言那样描写成“操着浓重的晋南口音”、“笑着问”等,却给人以亲耳所闻的真实感。同期声的采访问答体现出互动,同期声的其他声响等都可以再现出新闻事实的现场气氛,较之文字文本,除了让受众理解接受外,还多了一份亲临感受和受感染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