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视诗歌
电视诗歌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探索性的艺术样式。诗和电视结缘,拓展了电视的视野,同时也拓展了诗的舞台。电视诗歌的创作借助于诗的属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诗的比、兴、赋,正是电视在寻找的表现形式,故此,诗的艺术创作和文学血统注入电视传媒,又使电视提升了自己的品味。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电视诗歌这块新开垦的处女地上,电视工作者有了更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随波荡漾,每个时代都有其代表作。品读诗歌是一种感官的愉悦,也是一种艺术享受,诗从民间到庙堂,又从庙堂到民间,但无论如何,诗歌在演变,在生长。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诗为事而作,为情而歌。当下,电视媒体的发展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电视已不是一个简单的载体,已经成了人们生存的一种方式。因此,诗歌的精神植根于电视传媒之土,是诗歌发展的一种需要和必然。
诗歌的创作和选择离不开形象的创造。对于电视诗歌来讲,首先要有诗意空间。诗意空间是情感居所,电视诗歌是抒情和叙事相结合的产物。一般来说,哲理诗、朦胧诗、先锋诗不太适合用电视手段来表现。我们试着用《关雎》和《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比较。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接下来: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将古代青年男女从相识到相爱再到迎娶的风俗,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歌谣像一幅幅中国水墨画,不仅音韵美,而且形象美、意境美。如果拍成电视诗歌不是一次审美旅程吗?但,我们若将朱熹的哲理诗来拍成电视,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显然如果我们将朱老夫子的哲理诗拍成电视就会弄巧成拙,词不达意。不仅苍白而且滑稽。将两首古诗作比较只是抛砖引玉,想说明电视给了诗歌一个创作展示的舞台,但并不是所有诗歌都适合电视诗歌创作。
诗是心灵的火花,生命的咏叹。诗拒绝平庸,拒绝无病呻吟。诗歌创作求一个“真”字,真心情、真性情、真感情。因此,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所在,才有好诗。在今天,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欣赏习惯。现代人普遍有一种浮躁的心理,诗歌恰是现实生活中的一湾清流。欣赏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而电视诗歌是最适合现代人生活的欣赏方式。
电视诗歌的创作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难在创作者本身的文化积淀、文学修养以及艺术感觉。而大多数从事影视传媒的人,整天忙忙碌碌,静不下来也坐不住,何谈诗歌创作。正因为如此,诗的气质,诗意空间,诗的品格是当下影视传媒人最需要塑造的形象工程。
诗是为歌而作,歌为情而发。情是诗人的内心体验。何为歌?为何歌?皆是诗源所在,即生活、生命、情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是诗的出发点。生活的点滴,生命的感悟都可点燃诗的灵感。题材可大可小,诗行可长可短,或吟诵,或讴歌,或叹息,将形象化为文字符号,又将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文字是用来诵的,形象是可视的情感载体。诵与看有机的融合,形成独特的视听结构。
潮州有“南国瓷乡”之美誉,2004年潮州荣获“中国瓷都”殊荣。10月,全国百家电视台齐聚潮州,为潮州而歌。潮州古风古韵,且又现代时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潮州人走出国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几天的采风和搜集资料,潮州的印象越来越亲切、鲜明。于是,电视诗《瓷都印象》呼之欲出。
电视诗:瓷都印象
徐先贵
潮起潮落,
潮来往复。
大潮托起一方圣土,
潮涌捧出璀璨的瓷都。
五千载风云岁月,
汇聚成流不完淌不尽的大江;
五千个神奇的故事,
孕育出一座看不完道不尽的古城。
潮州,
因潮州人而美丽,
潮州,
因瓷器而神奇。
在洁白的梦幻中,
在铿锵的节拍里,
放飞所有梦想,
迸发积攒千年的能量。
都说:
潮州有“飞天燕”瓷土。
谁曾想,
我们祖先在炎炎赤日下的劳作;
都说:
潮瓷古来有之。
谁曾想,
潮瓷制作的第一人。
精明、细致的潮州人啊!
用自己的奇思妙想,
用自己灵巧的双手,
用水与火,血与汗,
浇铸出千年的“南国瓷乡”。
吭嗨,嗨唷,吭唷,嗨唷……
那是祖先劳作的音韵,
吭嗨,嗨唷,吭唷,嗨唷……
那是“百窑村”。
一条条长龙发出的歌吟。
于是,
我们看到了,
洁白的瓷土,
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瓷器。
于是,
我们看到了,
韩江边窑火映红了天际,
熊熊的火焰,
述说着瓷乡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传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精明的潮州人呵,
把财富进行再投入,
创造出更多、更大的财富;
传统又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聪明的潮州人呵,
清醒地知道,
固步自封——必将被淘汰。
背上包袱,
必然落伍。
从笔架山到枫溪镇,
从潮州到世界五大洲,
不必说道路有多长,
不必说年代有多久,
只需看一看今天,
看一看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
潮州人,
用自己惊人的勇气和魄力,
用自己不懈的追求和拼搏,
把保守抛在身后,
把落后沉入江流,
用务实创新,
再一次把新的辉煌铸就。
中国——China,
瓷器——china,
中国瓷器——Chinese china,
掂一掂“中国”二字,
它的分量不轻呵!
可敬的潮州人,
你敢扛起中国瓷器的大旗么?
你能扛起中国瓷器的大旗么?
惊涛裂岸、
潮起潮落,
勇敢的潮州人,
站在时代的浪头。
融汇古今,为我所用。
敦厚、勤奋的潮州人,
都有一双神奇的魔手。
在他们的
白色瓷土绽放出五彩的花朵;
在他们手中,
每一件作品,
都晶莹剔透。
美呵,美之大美;
精呵,精之细微;
谁能想到,
潮州的瓷器,
是这般美轮美奂,
美不胜收!
潮起潮落,
又迎来一个发展的潮涌。
啊,
中国瓷都——潮州,
金灿灿啊,沉甸甸,
潮州人走在中国陶瓷业的前头。
(歌声起——《中国瓷都颂》)
电视编导:徐先贵 顾 萌
四川电视台
2004年10月12日
“潮起潮落”是这首诗的“眼”,既是承上启下的段落,又是作者对瓷都的感叹。说到瓷器,我们很自然地想到江西景德镇。然而,今天中国瓷都的大旗却让潮州人扛起,因此在钦佩之余,不得不发出:“可敬的潮州人,你敢扛起中国瓷器的大旗么?你能扛起中国瓷器的大旗么?”这样的句式。诗在诵读的过程中一咏三叹,感情的堆积,使形象更加丰满。在电视诗的创作中,心中一定要有两条非常明晰的线。一条是意向线,一条是情感线,这两条线平行发展,又相互对应。
2008年5月12日,大地晃动,山河破碎,瞬间8万多个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远去。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国民族表现出空前的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绽放出人性的光辉。一件件可歌可泣的事迹,都在张扬着普通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美。对生命的尊重,对逝者的奠祭,这些都汇成了情感的潮流,仿佛一夜间中华大地横空出世了无数个诗人。诗,在那个特殊时期是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
为逝去的灵魂
徐先贵
我不知道
你的名
我也不知道
你的姓
但
我知道
我们都是黄皮肤、黑眼睛
就在那一天、那一刻
地球做了一次
荒诞的游戏
你就匆匆离去
离开了你的父母
离开了你的夫君
离开了你的妻子
离开了你的兄弟姐妹
离开了你的……
你所有的朋友和家人
你走了
把无尽思念和痛苦
留给了我们
孩子——你走了
走得那样不甘心
妈妈知道
你是一个好孩子
勤奋、好学
走时手里还攥着一支画笔
孩子呵!
妈妈心痛呵!
妈妈愿意用所有的一切
甚至生命
换回你
重回明净的教室
但
你走了,走了……
亲爱的,
你还记得么?
五月十二日是你的生日
我悄悄地
为你准备了生日蛋糕
还有25支蜡烛
我设想
在那天晚上
在淡淡的烛光中
拥抱你
为你献上一支最浪漫的歌
可是,可是
妻呵!
你怎么就走了呢?
在这空旷的房屋中
留下我自己
有朋友告诉我
说你在地动山摇的
那一刻
你正在和孩子们
演算一道算术题
本来,你可以第一个冲出教室
但你没有
你把孩子们
一个一个地救了出去
你的学生得救了
你却被压在垮塌的废墟
妻呵!
你走了
走得那么安然
那么镇静
妻呵!
你虽然走了
我为你骄傲
憨憨
那天我收到一条短信
是你从映秀发来
你说
刚进了一批山货
还说这批货
能让我们家今年的收入翻番
我盘算着:
今年,我们能还清所有的贷款
再购置一辆小车
把我们全家的生活
也装上四个轮子
……
我的憨憨啊
你真憨
电视上我看见了你
你把所有的山货、食品
都分给了受灾的灾民
你说你就是志愿者
你最熟悉
最熟悉那偏远的山林
为了救援
山区的群众
你和救援大军
翻山越岭
没有想到
万万没想到
就在你们
趟过一条干涸河床的时候
泥石流将你
和山峦融为一体
憨憨啊!
我的憨憨
你走得那么急!
你走了
无数相识与不相识的人
来到我们的家庭
他们说
我们都是黄皮肤、黑眼睛
憨憨啊!
你说过
你什么都不怕
就怕我哭
这次
我没哭
真的没哭。真的……
憨憨
我的憨憨
你走吧
你安心地走吧
小憨憨要爸爸的时候
我会坦然地
告诉他
告诉他爸爸到天国出差去了
我的憨憨
你走吧
放心地走吧
亲爱的爸爸妈妈
请原谅我吧
那天
我知道
我们家的房屋已经倒塌
可
我顾不上啊
我们正奔赴去震区的路上
那么多同胞需要帮助
那么多的生命需要救援
爸爸,妈妈
我没有回家
可我们救出了无数的生命
有妇女、儿童、学生、老人
也有和你们一样的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
请原谅我吧!
我没有来得及回家
你们却倒在废墟之下
我永远难忘、难忘
那震撼心灵的画面
二老相拥、相依
……
像一座不朽的雕塑
向世界发出了
惊天地、泣鬼神的证言:
——不是同年同月生
——也要同年同月死
爸爸、妈妈
你们走了
请原谅我吧!
我将你们的血脉
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
爸爸、妈妈
你们走了
你们安心地走吧
你们永远、永远
是我最亲最爱的爸爸妈妈!
在历史的长河中
人的生命
只是那时间的一瞬
就在那瞬间
我数万同胞的生命
被无情地摧残
同胞啊!
你们走了
带走了多少遗憾
又留给我们不尽的痛苦和思念
同胞啊!
你们看见了吗?
从西沙群岛
到黄海之滨
从漠河渔村
到帕米尔高原的哨卡
泰山垂泪
喜马拉雅低头
整个寰宇
四大洋五大洲
国旗致哀
万众肃穆
亿万骨肉同胞
都在为你们送行!
因为
我们都是黄皮肤、黑眼睛
同胞啊!
你们听见了吗?
警报长啸
汽笛长鸣
警——报——长——啸
汽——笛——长——鸣
撼天动地的
喇叭声和呼喊声
令时间停止了
停——止——了
整整三分钟
同胞啊!
亿万万亲人
——你们的父老乡亲
——你们的姐妹兄弟
为你们送行
同胞啊!
你们一路走好
但
别忘了千万别忘了
我们的约定
明——年——清——明
2008年6月10日
电视诗歌绝不是媚俗之作,与流行无关,也非文化快餐,它追求的是雅俗共赏。电视诗歌要求语言凝练,形象丰满,寓意深刻,浮想联翩,节奏跌宕,情感真实。
电视诗歌和电视散文,在创作的过程中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创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文与画面之间的关系
这是电视诗歌(散文)创作的关键,这种关系是一种内在的关系,或是一种寓象的关系,是一种情景交融、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文的内容在画面的配合下,主题意境与情绪气氛得到一种延伸与扩展,而绝不是简单的图解关系,不要说到高兴就是笑,说到浪漫就拥抱。
(2)音乐与音响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或者说叫情感的表达方式。人们常说,不懂音乐就不懂得生活。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不懂音乐就不懂艺术。包括舞蹈、戏剧、绘画、雕塑、书法、文学、电视、电影,几乎所有艺术创作都和音乐有一种血缘关系。音乐是艺术的脉动,是心灵的琴弦。在电视诗歌和散文的创作中,音乐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添加剂,而是一个重要元素,从一开始就必须设计。
音乐在作品中的作用是创造性的,可以有较多方式介入,重要的是要与文本、朗诵、视觉的形象运动,以及剪辑的节奏相融合,直接作用于情感的抒发。
在作品中,音乐是创作者主观情绪的表达,无论是直接选用音乐,还是为作品写音乐,问题是要懂音乐。切忌随意拼凑,游离于内容之外,要使音乐成为作品整体构成中不可替代的部分。
另外,还要善于不着痕迹地将自然中、生活中的音响进行加工,使之成为作品中具有标识意义的元素,丰富作品的听觉美感。音响包括风声、雨声、汽笛声、山歌、民歌、号子等。例如,在邹太明创作的《哑巴渡》中,片子一开始就传来具有川南山歌特色的背景声,一下就把欣赏者带入特定的时空中,片尾又在悠远的川南山歌中结束,寓意深刻,韵味十足。电视诗歌《瓷都印象》中也有意保留了一些原始音响,诸如锣鼓声、潮州龙舟的吆喝声,其目的就是想扩大诗文之外的时空,标志出地方特色。因此需要时,一定要给音响一定的时空,使其顺理成章地成为音乐段落,使作品更加精致优美。如果条件许可,最好为作品写音乐,当然也可以直接选用音乐,选用音乐根据作品主题来选择,不要随意拼凑,更不要一贯到底,为音乐而音乐。
(3)光影与色彩
电视诗歌和散文的创作者,首先要端正一个态度。即电视诗歌或散文是精致的艺术品,艺术品是需要精雕细刻与打磨的,包括每一个细节都要用心去做。因此,光影与色彩在创作中尤为重要,来不得半点马虎和随意。用光是门艺术,泛泛的讲,没有光就没有影。但如何用光来造型,用光来烘托环境气氛,用光来传情达意,就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不管是采用自然光还是人造光,一般来说,顺光容易使画面平,缺乏质感,逆光或侧逆光层次丰富,刻画人或物有立体感,这就要求创作者熟练掌握手中的摄(影)像机,寻找最佳角度,了解各种灯具的用途。另外,色彩作为情感元素,起着升华主题的象征意义,电视诗歌和散文是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在视觉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色彩在作品中不可随意而为之,要懂得配置,要对色彩有极高的艺术感觉。比如,光的三原色和绘画的三原色以及水墨的深浅浓淡,都要有所了解,其中包括色彩的对比、色阶的运用、色温的调节等。在创作时,首先根据诗文的内容确定一种主色调,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情绪。在心理上,使观众有一种认同感,比如暖色调给人以浪漫的温情,冷色调给人沉静忧伤,对比明快的色调给人活泼的感受。当然,法无定法,也可以逆向思维,如红色视觉冲击力极强,也可以寓意为血腥与恐怖,蓝色寓意深沉、博大,黄色既可以象征富贵,又可以寓意死亡。总之,确定主色调的目的是以此为基调来选择背景、服饰等的色彩,并采用光线或调节色温,保证主色调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