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牛津大学文理学科并重的高等学府

牛津大学文理学科并重的高等学府

时间:2024-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人文学科的贡献牛津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是指人文学科。历史教授职位的增多表明了牛津大学的历史学学科发展。牛津大学的历史学研究对英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文理学科并重的高等学府

作为世界知名高等学府,牛津大学从以古典人文学科为主导的教学型大学发展到现今的文科和理科并重的研究型大学。现今,其文科依然强大,理科也后来居上。文科和理科都在世界一流学科发展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牛津大学每年获得的科研经费很多,成为其科研发展、学术成果斐然的强大基础。2008~2009年度,牛津大学从校外资助机构所获得的科研收入比英国其他任何一所大学都多,高达3.405亿英镑(占总收入的40%);如果将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的1.101亿英镑的资助也加进去,牛津大学年度科研收入总额超过4.507亿英镑,是英国所有大学中年度科研收入最高的。

(一)人文学科的贡献

牛津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是指人文学科。多少年来,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牛津大学的人文学科主要是指19世纪中期改革后建立起来的世俗的、非古典的以及非自然科学的学科,例如,现代历史学、法学、英语语言文学、现代和东方语言、现代“三艺”(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和音乐[7]。这里仅以现代历史学、法学和英语语言文学为例。

1.现代历史学

从1724年起,牛津大学就有了现代历史教授职位。1850年,又设立了法学和现代历史联合学位考试科目,但该学位只维持到1872年。最初,现代历史教授职位都是钦定的,受政治的影响很大,担任这个职位的人很少从事学科研究。

img67

威廉·斯塔布斯

1866年,威廉·斯塔布斯(William Stubbs,1825~1901)担任现代历史教授职位。他的研究兴趣是中世纪英国宪政的发展。他的《英国宪政历史——起源和发展》(The Constitutional History of England in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1874~1878)三卷本为牛津大学的现代历史学科奠定了地位。斯塔布斯将现代历史学科的研究方向确立为英国历史和中世纪历史,这一研究方向一直延续到20世纪。

1904年,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查尔斯·弗斯爵士(Sir Charles Firth,1857~1936)接任现代历史教授职位。他的研究领域是英国17世纪历史,研究方向为传统的英国宪政历史。

1928年,中古史学家莫里斯·波威克(Maurice Powick,1879~1963)回到母校,担任现代历史教授职位。他打破了斯塔布斯所提出的研究框架,利用牛津大学丰富的图书馆资源研究中世纪思想史。在他的指导下,牛津大学的中世纪历史研究出现繁荣局面,从而推动了牛津大学的历史学发展。

牛津大学对美国史研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1888年,钦定民法教授詹姆斯·布赖斯(James Bryce,1838~1922)出版了《美国联邦》(The American Commonwealth)一书。后来,罗兹奖学金的设立加深了英国与美国的历史联系。1922年,英国报业大亨哈罗德·西德尼·哈姆斯沃思(Harold Sidney Harmsworth,1868~1940)设立了哈姆斯沃思教授职位,为来访的美国学者提供了机会。

随后,牛津大学于1931年设立了经济史教授职位;1973年设立了科学史教授职位;1961年设立了俄国和巴尔干史教授职位;1967年设立了拉丁美洲史教授职位。历史教授职位的增多表明了牛津大学的历史学学科发展。此外,应该看到,牛津大学所培养的很多学者在其他地方也在研究历史。例如,攻读经济史的巴利奥尔学院毕业生理查德·亨利·托尼(Richard Henry Tawney,1880~1962),后来开始研究社会主义有关教育、贫穷和社会的论述,并于1921年出版了《营利社会》(The Acquisitive Society)一书。又如,攻读现代历史的巴利奥尔学院毕业生的刘易斯·内米尔(Lewis Namier,1888~1960),后来开始研究英国政治结构。

总之,牛津大学历史学家的学术研究硕果累累。例如,《伊拉斯谟通信集》(Opus Epistolarum Des.Erasmi Roterodami)十一卷本是由基督圣体学院的院长艾伦(P.S.Allen,1869~1933)历时41年(1906~1947)编辑完成的。这本历史巨著是研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历史最基本的著作,被誉为现代历史学者“最有价值的成果”。牛津大学的历史学研究对英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组织的4次科研评估考核(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1992、1996、2001和2008)中,牛津大学的历史学科连续四次都排在英国高等院校中的第一位。

2.法学

img68

威廉·安森

牛津大学的法学最初是与现代历史学科组成联合专业学位考试科目,但其地位并不高。直到1872年,法学学科才被独立设置。至此,牛津大学的法学学科开始走上真正发展的历史。当时,法学学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足够的教科书。后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牛津大学众灵学院院长威廉·安森(William Anson,1843~1914)先后撰著了《英国合同法原理》(Principles of the English Law of Contract,1879)和《宪政法和约定》(The Law and Custom of the Constitution,1888~1894)作为法学学科的教科书,为牛津大学法学学科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起点。

与现代史学科不同,法学在其发展初期就为大学教授赢得了主导地位。1758年,牛津大学设立了维纳(Vinerian)英国法教授职位,首任教授就是威廉·布莱克斯通(William Blackstone,1723~1780)。1882~1909年,他的继任者戴西(A.V.Dicey,1835~1922)出版了《宪政法》(An L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1885)、《英国的法律与公共舆论》(Law and Public Opinion in England,1905)和《法律的争端》(The Conflicts of Laws,1896)等论著。

img69

威廉·布莱克斯通

后来,牛津大学又设立了法学教授职位,首任教授亨利·梅因爵士(Sir Henry Maine,1822~1888)曾是剑桥大学的钦定民法教授,后在印度从事了几年的法律事务工作。1861年,他出版了《古代法及其与社会早期历史的联系和与现代观念的关系》(Ancient Law,Its Connection with the Early History of Society and Its Relation to Modern Ideas)一书,这是一本研究机构演变的历史著作。梅因的后继者是著名的法理学家和法律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波洛克爵士(Sir Frederick Pollock,1845~1937),他是当时最著名的学术期刊之一——《法律季刊评论》(Law Quarterly Review)的创始人。波洛克的继任者保罗·维诺格拉多夫爵士(Sir Paul Vinogradoff,1854~1925),是研究中世纪法律和社会的历史学家。

牛津大学众灵学院可以说是培养律师的学院。1859年,该学院设立了奇切利国际法教授职位,先后担任该职位的有著名的仲裁专家蒙塔古·伯纳德(Mountague Bernard,1820~1882)和后来成为国际法院院长的汉弗莱·沃尔多克(Humphrey Waldock,1904~1981)。

通过众多法学教授的努力,牛津大学的法学学科不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法学家,其中包括威廉·霍尔兹沃思(William Holdsworth,1871~1944),他历时35年(1903~1938)完成了十二卷本《英国法律史》(The History of English Law);切希尔(G.C.Cheshire,1886~1978),他撰著了《现代物权法》(The Modern Law of Real Property,1925)、《国际私法》(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1935)以及与他的学生法富特(C.H.S.Fifoot,1899~1975)合著的《合同法》(The Law of Contract)这三本书,很快确立了他在法学领域的学术地位。

牛津大学的法学学科在英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在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组织的4次科研评估考核(RAE,1992、1996、2001和2008)中,牛津大学的法学学科连续四次都排在英国高等院校中的第一位。

3.英语语言文学

牛津大学为了设立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经历了漫长的争论过程,最终于1885年设立了默顿英语语言文学教授职位,由治学严谨的盎格鲁-撒克逊语言学家耐普尔(A.S.Napier,1853~1916)担任该职位。

1894年,牛津大学设置了英语语言文学荣誉学位考试科目,受到女生的欢迎。但由于缺乏师资力量,该专业发展缓慢。1904年,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来自格拉斯哥大学的年轻教授沃尔特·雷利(Walter Raleigh,1861~1922)来到牛津大学,加强了该学科领域的师资力量。随后,雷利又从爱丁堡大学聘来了戴维·尼科尔·史密斯(David Nichol Smith,1875~1962)担任他的高级讲师。他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研究学者和评论家,对18世纪文学学科的复兴起了很大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牛津大学的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经常与剑桥大学的英语专业形成对照。剑桥大学的英语专业除开设诸如语境和哲学类课程外,还开设了文学评论和文学鉴赏课程。但这对牛津大学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牛津大学依然保持着对文学多样化的研究方向。正是欧内斯特·德·塞林学特(Ernest De Selincourt,1870~1943)、海伦·达希雷(Helen Darbishire,1881~1961)和其他学者对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诗歌及其他诗人的诗歌原文所进行的开创性的分析研究,确立了牛津大学浪漫主义研究的学术传统。

20世纪60年代,牛津大学自1945年以来第一次对英语语言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重大修订,减少了语言必修课程,使该学科的发展向前迈了一大步。这一时期,著名美籍教授理查德·艾尔曼(Richard Ellmann,1918~1987)先后出版了《乔伊斯传》(James Joyce,1959)和《王尔德传》(Oscar Wilde,1987)。其中,《乔伊斯传》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传记之一,先后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1960)和英国最古老的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文学奖(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1982)。这使得牛津大学的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取得比以往更多的现代研究成果。

英语语言文学作为牛津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一直都能保持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传统,并使该学科在不同的时期能有新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在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组织的4次科研评估考核(RAE,1992、1996、2001和2008)中,牛津大学的英语语言文学学科连续四次都排在英国高等院校中的第一位。

(二)自然学科的贡献

与人文学科相比,牛津大学自然学科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其成就斐然,尤其是在化学物理生命科学、医学、数学以及工程科学等领域涌现了一批世界知名科学家。这里仅以化学、物理和医学为例。

1.化学

img70

罗伯特·弗拉德

牛津大学的化学学科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6世纪,圣约翰学院就有学者和炼金术士罗伯特·弗拉德(Robert Fludd,1574~1637)。17世纪,有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1627~1691)及其助手罗伯特·胡克以及阿什莫尔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化学教授罗伯特·普罗特(Robert Plot,1640~1696)。18世纪建立拉德克利夫医院后,牛津大学设立了化学高级讲师职位,首任讲师是马丁·沃尔(Martin Wall)。1803年,化学高级讲师职位被升格为奥尔德里奇教授职位(Aldrichian Professorship),第一个担任该职位的是约翰·基德(John Kidd,1775~1851)。基德的继任者查尔斯·多布尼(Charles Daubeny,1795~1867)后来开创了一个交叉学科领域,即有机化学,并将其应用于农业

1850年,牛津大学设立了自然科学荣誉学位考试科目。随后,一个小规模的化学实验室在大学博物馆附近建立起来。但由于大学缺乏资金,该实验室从一开始就难以正常使用。于是,大学鼓励各学院建立自己的化学实验室,为教学提供方便。1878年,大学化学实验室得以扩建。1879年,三一学院和巴利奥尔学院联合建起了一个新的化学实验室,成为化学动力学和光谱学研究中心。

1855年,本杰明·柯林斯·布罗迪(Benjamin Collins Brodie,1817~1880)担任韦恩弗里特(Waynflete)化学教授职位。他是第一个提出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学反应变化的人。1872年,威廉·奥德林(William Odling,1829~1921)接替布罗迪担任韦恩弗里特化学教授职位。1912年,精力充沛的珀金(W.H.Perkin,1860~1029)成为他的继任者,后来成为英国化学学会的主席,并建起了戴森·佩林斯(Dyson Perrins)有机化学实验室。

第一次世界大战争后,牛津大学于1919年为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1877~1956)设立了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教授职位。两年后,他因提出同位素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内维尔·西奇威克(Nevil Sidgwick,1873~1952)主持物理有机化学教研室,开始对该学科各个领域展开广泛的研究。1929年珀金去世后,他的学生及合作者罗伯特·罗宾逊(Robert Robinson,1886~1975)担任化学教授一职,后来又担任了英国皇家学会主席并获得诺贝尔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戴森·佩林斯有机化学实验室获得了诸如燃料、战争毒气以及药品青霉素和其他治疗疟疾的药)等科研成果。后来,担任韦恩弗里特教授职位和实验室主任的是杰克·鲍尔温(Jack E.Baldwin,1938~ )。他还一直担任分子科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包括分子生物物理学实验室)的主任。

二战后,牛津大学最著名的科学家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1910~1994)从事X射线晶体学课题的研究。她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她成为萨默维尔学院的研究院院士,还协助建立了化学晶体实验室。[8]

牛津大学化学系是英国大学最大的化学系,每年毕业的本科生约170人,博士学位获得者约80人。牛津大学的化学学科居世界领先地位,80多名教学科研人员从事着世界水平的科研活动。迄今为止,牛津大学化学专业共产生了1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组织的2008年科研评估考核中(RAE,2008),牛津大学的化学学科排在英国高等院校中的第一位。

2.物理学

早在17世纪后期,牛津大学的物理学科领域就出现了诸如罗伯特·波义耳和罗伯特·胡克这些知名学者。18世纪初,牛津大学设立了实验哲学高级讲师职位(实际上就是物理学高级讲师职位)。1850年,牛津大学的实验哲学第一次成为学位考试科目。1860年,实验哲学高级讲师职位升格为教授职位。

img71

罗伯特·波义耳

1872年,克拉伦登伯爵一世爱德华·海德捐款1万英镑在牛津大学建立了英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克拉伦登实验室后来被扩建,成为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的一部分。1900年,牛津大学设立了新的威克姆(Wykeham)物理学教授职位,首任教授为汤森,其研究领域是气体离子和放电物理学。1910年,牛津大学为汤森和他的研究小组建立了电气实验室(即现在的克拉伦登实验室汤森实验楼)。1919年是牛津大学物理学专业的转折点。林德曼接任了克利夫顿的职位,并成为克拉伦登实验室的主任。从1919年到1956年,他建立了牛津大学物理系,可与英国任何大学的物理系相匹敌。牛津大学物理系最初以低温场研究为主,后来开辟了光谱学和大气物理学研究领域,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牛津大学物理学系后来分为6个研究领域,分别是:天体物理学原子激光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离子和核子物理学,理论物理学,大气、海洋和行星物理学。克拉伦登实验室负责两个领域:原子和激光物理学以及凝聚态物理学。所有与实验有关的研究室都具有一流的实验设备。[9]牛津大学物理学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对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克拉伦登实验室在世界核研究领域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迄今为止,牛津大学物理学科已有5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医学

从13世纪起,牛津大学就开始从事医学教学活动。几百年来,牛津大学在医学领域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到17世纪,其影响达到顶峰。当时,牛津大学有在医学领域提出血液循环理论的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神经解剖学的先驱托马斯·韦利斯(Thomas Willis,1621~1675)和克里斯托佛·雷恩(1632~1723)[10]

img72

威廉·哈维

18世纪,曾在牛津大学接受医学教育的约翰·拉德克利夫,于1770年捐助建起了一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医院。几年后,牛津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医学专用图书馆,即拉德克利夫图书馆。1857年,亨利·阿克兰爵士被任命为钦定医学教授。在他的努力下,牛津大学于1895年先后建起了解剖学、比较解剖学和生理学领域的系科及教授职位。早期担任生理学教授职位的查尔斯·谢林顿爵士是公认的神经生理学鼻祖,因对神经系统的基础研究成果而获得193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之后,他的很多学生都成了该领域的领军人物。1904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威廉·奥斯勒担任了钦定医学教授职位。他一直被誉为现代医学最伟大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父”。他的医学专著《医学原理与实践》很快就成为医学专业的学生和临床医生人手一册的“圣经”,直到现在还在出版。

20世纪30年代,牛津大学的医学教学和研究发展很快。纳菲尔德勋爵建立了纳菲尔德医学研究所,后来又捐款200万英镑设立了5个新的教授职位,分别是外科手术、麻醉学、产科学、妇科医学、整形外科以及临床医学。20世纪中期,牛津大学医学研究人员对医学的最大贡献,无疑是二战初期由霍华德·弗洛里教授、恩斯特·钱恩教授以及威廉·邓恩病理学学院(William Dunn School of Pathology)的学者发明的青霉素及其临床应用。为此,他们俩人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1955年,爱德华·亚伯拉罕爵士(Sir Edward Abraham,1913~1999)又在邓恩病理学院发现了头孢菌素,并成为现今使用最广泛的抗生素

牛津大学不少医学科研项目现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迄今为止,牛津大学的医学学科共有14人获得诺贝尔医学奖。2008年,牛津大学的生物医学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行榜专业排名中列第五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