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Web2.0环境下的信息交流

Web2.0环境下的信息交流

时间:2024-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该文成为Web2.0的经典文章,他本人也成为Web2.0的代表人物。Web2.0的核心理念可以归结为它所包含的三大文化,即自由、开放和共享。去中心化,同时又意味着Web2.0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Web2.0的交流工具及应用Web2.0是一个新时代,也是一个信息交流的新环境,它的时代精神就是开放和沟通。

2.4.3 Web2.0环境下的信息交流

(1)Web2.0的涵义及特点

Web 2.0始于2004年3月O'Reilly Media公司和Media Live国际公司的一次头脑风暴会议。TimO'Reilly在2005年9月30日发表的What IsWeb2.0一文中概括了Web2.0的概念,并给出了描述Web2.0的框图。该文成为Web2.0的经典文章,他本人也成为Web2.0的代表人物。之后,关于Web2.0的相关研究与应用迅速发展,Web2.0的理念与相关技术日益成熟,推动了互联网的变革与应用的创新

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博客,包含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让个人成为网络的主体)、RSS(简易聚合)、Wiki(维基)、Tag(标签)、SNS(社会网络软件)、开放式API(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它是相对于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

作为Web2.0的积极提出者和先锋,TimO’Reilly总结了他认为的表现了Web2.0应用特色的一些关键原则[11]:

◇以Web作为平台(TheWeb as Platform)

◇利用集体智慧(Harnessing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内在数据驱动(Data is the Next Intel Inside)

◇软件发布周期的终结(End of the Software Release Cycle)

◇轻量型编程模型(Lightweight Programming Models)

跨越单一设备的软件运行(Software Above the Level of a Single Device)

◇丰富的用户体验(Rich User Experiences)

Web2.0是以Web1.0为基础和条件发展起来的,在形式与特征等方面两者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表2-2所示。

表2-2       Web2.0和Web1.0的比较[12]

img26

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地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和“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转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信息传播目的从原先的满足用户的共性需求转向满足用户个性需求;交互方式从单一的网站对用户,转向个人对个人以及群体协同的互动传播;从内容构成单元上,是由静态网页向动态发布和记录的信息发展;在浏览方式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多样化的应用程序发展;在体系架构上,由客户/服务器体系向Web服务体系转变;内容创作者由网页创作设计人员、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体普通用户发展,话语权也由精英阶层转移到草根大众;网络增值逐渐由原先单一的信息加工转变为通过服务的提升和深化来实现。

Web2.0的核心理念可以归结为它所包含的三大文化,即自由、开放和共享。自由是个人化的前提,开放是自组织的基础,共享是全息化的核心。Web2.0代表了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其带来的是理念上的发展,具有去中心化、开放与分享、共同参与创作、自组织协同性、可再混合性等独特属性。

①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是Web2.0最显著的特征。可以发现,在现有的Web2.0典型应用中,“人”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每个人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而存在,他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创造信息,传播主体的不确定性和消散,使得Blog、SNS、Wiki等Web2.0应用出现了去中心化的特征。去中心化,同时又意味着Web2.0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

②开放与分享。Web2.0服务面向所有的草根用户,并通过鼓励使用者开放的讨论,创造出分享的文化,不断丰富使用者的经验与网站的资源,例如用户在视频分享网站中可以观看已有的视频资源,同时还可以自己制作和上传视频内容供其他用户分享。

③共同参与创作。Web2.0采用的是一种用户参与和贡献的架构,改变了以往“只读”的属性,将网站变成了可读写的服务。这种参与性,一方面体现在网站内容,通过鼓励用户的参与构建网络,使网站的服务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是通过开放API,利用用户的参与和贡献,形成一个围绕网站服务的良性生态网络,增强了Web2.0服务的功能与竞争力。

④自组织协同性。Web2.0发挥的是自组织的力量,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创造的内容与内容之间,以及个人汇聚的群体与群体之间都是通过Tag标签、RSS聚合自组织结合成为一个个有着共同特征的网络群体。因此Web2.0发挥的是网络的自组织协同效应,以自组织的方式让人、内容和应用等充分“活动”起来。

⑤可再混合性。随着信息数量的增加、信息质量的提高,以及信息多样性的增长,用户期望获得一些新的工具,可以有效访问和管理错综复杂的信息流。Web2.0提供了针对多种格式数据和工具的访问途径和集成方式,用户可以支持无缝访问所有数字内容资源、处理各种内容类型,并将所得内容进行新的组合和集成,形成新的服务和应用。例如,著名的图片分享网站Flickr中的Google Maps(GMiF)将Flickr照片、Google Maps和Google Earth结合到一起,允许用户将Flickr照片显示在一幅Google地图上,或显示在Google Earth中与该照片相关联的地址上。

(2)Web2.0的交流工具及应用

Web2.0是一个新时代,也是一个信息交流的新环境,它的时代精神就是开放和沟通。在这个新的交流环境里,其工具应用主要有Blog(博客)、Podcasting(播客)、RSS(简易聚合)、Wiki(维基)、Tag(标签)、SNS(社会性网络服务)等。

①Blog

Blog是Web Log(网络日志)合并简化而来的,主要是以日记的形式发布文章,并可以附加评论的个人网页。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且不断更新。Blog的作者(Blogger),既是这个Blog的创始人,也是其档案的管理人。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又一种网络交流方式。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反向引用(TrackBack)和留言/评论(Comment)的方式来进行,并充分利用超链接,实现网络群体的深度交流和沟通。Blog主要应用包括个人信息发布、科学团体的研究交流与合作、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员工经验学习和共享、知识积累等)。近些年在市场营销领域,博客营销也开始逐渐凸显出其独特的商业价值

在传统博客基础上,微型博客(Micro-blogging,Microlog)开始兴起,它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为14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这些消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送,包括短信、即时消息软件、电子邮件、MP3或网页。一些微博也可以发布多媒体,如图片或影音剪辑和出版。国外微博的代表性网站是Twitter,这个词甚至已经成为微博的代名词[13]。国内的新浪微博、Follow5等服务的推出使微博在国内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普及。相对于强调版面布置的博客来说,微博的内容组成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没有博客那么高,只需要反映自己的心情,不需要长篇大论,更新起来也方便。微博开通的多种API使得大量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来即时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14]

②Podcasting

Podcasting这个词是由“iPod”和“Broadcasting”组合而来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出现初期借助一个叫“iPodder”的软件与一些便携播放器相结合而实现。Podcasting录制的是网络广播或类似的网络声讯节目,网友可将网上的广播节目下载到自己的iPod、MP3播放器或其他便携式数码声讯播放器中随身收听,不必端坐电脑前,也不必实时收听,享受随时随地的自由。更有意义的是,你还可以自己制作声音节目,并将其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就像博客颠覆了被动接受文字信息的方式一样,播客颠覆了被动收听广播的方式,使听众成为主动参与者。国外的YouTube、国内的土豆网、优酷网等都是知名的播客网站。

③RSS

RSS是英文Rich Site Summary(丰富站点摘要)或者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易聚合)的首字母缩写,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标题和其他Web内容的XML格式,是一种由网站直接把新闻送到用户桌面的技术,用户可以通过RSS阅读器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当网站内容更新时,用户可以看到新信息的标题和摘要,并阅读全文。RSS技术诞生于1999年的网景公司(Netscape),随着XML技术的发展和博客群体的快速增长,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成为新闻传媒、电子商务、企业知识管理等众多领域不可缺少的新技术。

作为一种基于XML标准、在互联网上被广泛采用的内容包装和投递协议,RSS会收集和组织定制的新闻等信息内容,按照用户希望的格式、地点、时间和方式,直接传送到用户的计算机上。一些网站上面出现有“XML”或“RSS”的标记,就具有此项服务功能。RSS最主要的用途有以下几方面:a)发布最新消息,如头条新闻、动态消息;b)网站简介,通过RSS间接为自己或他人的网站增加曝光率,提高访客到访的几率;c)数据库查询,不同于以往的电子邮件主动散播功能,RSS提供了搜寻的功能,可依照自己的兴趣来选取RSS Feed;d)网站的动态管理,管理者可以更容易管理网站上的信息以及最新动态,并通过RSS作为单点响应的机制,立即回复网站上的问题;e)最新文件,网站上如有修改或新增文件时,可以让大家迅速知道;f)商业价值,RSS在网络销售等领域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如eBay上的商品信息和RSS联系在一起,通过RSS阅读器等工具实时了解感兴趣的产品信息。其中,使用的最广泛的功能是将网站的最新头条新闻或内容有效地整理出来,供给需求者参考[15]

用户通过RSS实现信息内容的定制传递,节省了很多微内容的查找时间,同时对网上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④Wiki

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的意思。在这里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为小;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Wiki的写作者由此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他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16]。如著名的维基百科(http://www.wikipedia.org),就提供了一个开发、交互、大型的百科全书平台。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也是基于这一理念建立起来的知识共享平台。

⑤Tag

Tag俗称标签,总的来说是一种分类系统,也可以说是一种关键词标记,用户为了自己方便可以选用自由词作为自己的标签对网络上的内容对象(如博文、图片、歌曲、视频等)进行描述和揭示,而不需要遵循固有的分类方法。国外比较有名的del.icio.us(美味书签)和Flickr(闪亮图片),国内的豆瓣网、土豆网等都是Tag利用的典范。一般的关键词搜索,只能搜索到文章里面提到了的关键词,但Tag却可以将文章中根本没有的关键词作为Tag来标记,利于用户的标注和搜索查找。通过对Tag的利用已经不仅可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多样化揭示,还能实现资源的聚合、协同过滤和推荐等。Tag为人们带来了更为丰富的用户体验。目前,Tag被广泛应用于新闻分类、论坛专题化、网址站的Tag化等各个领域[17]

Tag的作用不仅在于分类,更在于它可以体现出用户各人的思想、生活和感情,并且可以将其与其他人进行分享,通过相同的Tag可以找到与自己相关的其他人的Blog、网摘、图片、文件等。Tag的应用改变了网络信息组织和利用的方式,同时也成为一种用户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和交流的新型手段,并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

⑥SNS

SNS全称为Social Network Service或者Social Network Software,意指社会性网络服务或者社会性网络软件,通常我们称作社交网络服务,它是为了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Web2.0典型应用服务,其主要作用是为拥有相同兴趣和活动的人提供各种联系、交流的网络社交平台。目前,社交网络正在涵盖以人类社交为核心的所有网络服务形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热点领域。全球涌现出许多知名的社交网络,如美国的Myspace和Facebook、欧洲的Bebo和Xing、日本的Mixi以及中国的人人网、开心网等。2009年3月,美国互联网流量检测机构Nielsen发布报告称,具有社交网络和博客双重功能的“会员社区”,其登录人数多达全球互联网用户的2/3,超过了电子邮件,成为全球第四大受欢迎的互联网服务。其发展速度是其他四种互联网服务(搜索、门户网站、电脑软件和电子邮件)的两倍。社交网络作为Web2.0的典型应用之一,继承了其互动、分享与关系的基本理念,为信息的交流与分享提供了新的途径,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甚至产生了社交媒体(Social-media)这一概念。

社交网络的理论基础源于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和150法则(Rule of 150)。“六度分隔理论”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该理论可概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即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理论说明“弱链接”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该理论有助于分析社交网络中由“弱链接”引起的信息传播效果。

“150法则”出自The Tipping Point一文,其作者马尔肯·格拉韦尔德(Malcom Glaweld)在文章中把150法则形象地定义为:150就是在一次不期而遇的聚会上,你不会感到尴尬的人数最大值。150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SIM卡只能保存150个手机号,微软推出的聊天工具MSN只能是一个MSN对应150个联系人。150成为一个我们可以保持有效社交关系的人数最大值。不管通过哪一种社交网络与多少人建立了“强链接”,那些“强链接”仍符合150法则。这也符合“二八”法则,即80%的社会活动可能被150个“强链接”所占有[18]

(3)Web2.0对网络信息交流的影响

作为一种新的交流环境,Web2.0对网络信息交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信息源主体的改变。传统网络条件下,信息源主要是基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信息源的主体仍然是传统的、精英的。精英们掌握着传媒、政治、经济等社会关键层面的话语权,在社会大众价值观中灌输精英意识。而普通大众的声音则被湮没在主流的洪涛之下。从事传统的百科全书的撰写需要资格认证,推崇的编纂思想便是一种封闭式的精英写作文化,其编纂门槛之高足以令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而维基百科在内容编辑方面汲取了开放的宗旨,任何人都可参加编写,使用门槛低,内容边界广,所有条目始终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中。每个读者既是创作者也是信息共享者。

由于信息主体的角色的转化,网络信息的主体行为从“读”信息的比重下降,而“写”信息的比重日益上升,网络主体在继续将网络作为信息获取渠道的同时,将网络赋予更多的输出功能,将经过主体鉴别、理解、筛选的信息作为新信息在网络传播,形成信息的多次附加主体意识的输出。

第二,信道的多渠道和反馈机制的复杂化。传统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在网络的超文本链接中呈现的是树型结构,一个根节点的出现,如新闻稿、书评、影评,其下的反馈如回帖等呈现的是叶节点叠加的方式,一个根成为聚集思想的最初动因。而在Web2.0条件下除了这种模式之外,信息构建中的不断反馈成为信息形成过程中新的现象,每一个信息的形成之前都不再是单一的思维主体的智力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信源与信宿之间的角色不断切换,相互之间的信息输出、互动性增强,致使二者角色边界的模糊。就交互机制看,Web1.0时代进行的是人-机交互,强调人对于信息的获取; Web2.0时代,用户的体验是人-人交互。

第三,信息交流中的信源由个体走向群体。随着网民个体意识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对于网络群体的归属感成为新的网络情感需求,产生了与网络的依靠关系——粘度。Web2.0的典型应用为这种归属提供了现实和真实的支持。博客用户对博客群体往往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在时间的序列下,博客呈现给世界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日记和枯燥日志,而是个人的思想和体验的分享。通过博客交流,博主与其他用户之间建立起共同的关系和信任连接,个体之间的交互逐渐形成了扩大范围的群体社交。网络效应由此得以构建并充分发挥出来,使得用户体系呈现滚雪球式地增长,形成社会网络形态的信息交流模式[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