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移动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活动与网络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移动信息交流是在移动网络兴起和发展下的一种新兴的信息交流方式。移动网络是指从可连接到无线网络的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上使用互联网连接的应用程序或基于浏览器访问互联网。通常访问互联网是通过固定的网络设备,而现在网络的移动化正在成为趋势。2008年通过移动网络访问互联网的数量首次超过了桌面计算机的网络访问量,这成为从固定网络转向移动网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移动网络使用正随着多点触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高级移动终端的出现和升级而加速增长[20]。
移动网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持续的网络连接性。网络功能的移动设备为用户提供了不受地域限制的全天候的互联网接入功能,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获取相关信息。②位置感知。目前许多智能手机和掌上电脑都具有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功能,能够让人们获知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手机用户可以搜寻他们附近的商户信息,查找前往目的地的路线,创建基于位置的信息内容,或者发现正处于自己附近的朋友并与他们取得联系。③交互功能。移动网络为用户提供可读可写的网络参与体验。用户能够创建自己的内容(如照片、视频等),对媒体资源进行分享和打分、提出评论,书写博客、添加标签,在社交网站上组建人际关系等。
通过移动网络,用户可实现的具体的信息交流应用包括:E-mail、短信、语音通话、下载或在线体验音乐/视频、在线游戏、下载软件、即时通信、移动社交网络、移动搜索(包括多媒体搜索、本地搜索、购物搜索、二维码搜索)、移动博客等[21]。
在移动终端设备当中,手机是目前最为主要的一类。从国内来看,根据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11月,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已达7.39亿户,渗透率为54.3%[2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与3G用户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8月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为1.81亿,手机上网用户整体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手机上网应用的用户规模如图2-14所示,其中应用排前3位的分别是上网浏览新闻(90.8%)、手机在线聊天(47.9%)和手机搜索(46.9%)[23]。
图2-14 手机上网应用的用户规模
在社会学的视角下,移动技术和移动网络不仅仅被看做为一种技术或者网络系统,而是人们交流的一种语境和社会模式。人们通过移动网络所达成的交流并不意味着距离的终结,而是一种在被分布式节点所围绕的信息流空间中进行交互的方式[24]。这种新型的交流方式有待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本章内容提要
本教材是从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出发来考察信息管理活动,在第1章导论章节之后,第2章对人类社会信息交流活动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包括信息交流的含义、分类,信息交流需要具备的条件和要素;通信、政治学、传播学、信息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视角下的信息交流模式;重点分析了信息交流中栈、直接交流和社会代理交流等信息交流机制方面的问题;最后专门对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进行了讨论,包括网络信息交流的模式及特点,以及Web2.0下的信息交流、移动信息交流等新动向。
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需要具备的条件和要素;
2.信息栈的含义及功能;
3.有信息栈参与的社会代理交流的特点,及其与直接交流(无信息栈参与)的比较;
4.网络信息交流的特点及其与传统信息交流的比较。
本章其他参考文献
[1]陈远,陈红梅.信息交流的障碍分析[J].情报杂志,2003(10).
[2]程妮.论自然信息交换与社会信息交流[J].现代情报,2002(8).
[3]党跃武.信息交流及其基本模式初探[J].情报科学,2000(2).
[4]方卿,钱建国.论信息载体演进的替代与兼容[J].情报科学,图书情报工作,2002(7).
[5]方卿.论网络载体主流地位的确立[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
[6]方卿,徐丽芳.科学信息交流研究:载体整合与过程重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7]丰成君.信息交流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8]胡振华.数字信息交流模式的要素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16).
[9]贾晓彦,徐跃权.当代信息交流的模型及特点[J].情报资料工作,2003(3).
[10]柯青,沈惠敏.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交流的栈理论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6(2).
[11]李国红.科学交流的基本规律[J].情报杂志,2003(4).
[12]刘青端.谈信息交流过程中的扁平化分析[J].现代情报,2005(4).
[13]钱建国,方卿.简论“兰氏理论”对科学信息交流的影响[J].情报科学,2002(6).
[14]秦鸿霞.信息交流模式述评[J].情报杂志,2007(11).
[15]徐丽芳.数字科学信息交流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6]岳泉.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新变化[J].情报科学,2000(4).
[17][法]帕特里斯·费里奇著.现代信息交流史[M].刘大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8][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传播学概论[M].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19]A.И.米哈依洛夫,等著.科学交流与情报学[M].徐新民,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
【注释】
[1]丰成君.论信息交流(二)[J].情报科学,1989(4):1-10,43.
[2]张琳.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模式[J].图书馆学研究,2002(1):7-8,11.
[3]方卿.论信息载体演进的基本规律[J].图书情报工作,2002(1):17-21,28.
[4]郝金星.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模式初探[J].情报科学,2003(1):57-59.
[5]曲鸽.基于信息生态环境的网络信息交流障碍及系统优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方卿.论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的复兴[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4): 258-261.
[7]黄水清,王超.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概念、类别与特点[J].图书馆杂志,2004(6):8-11.
[8]金洁琴.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理论与模式探讨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胡振华,吴志荣.论数字信息的交流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8(5): 48-50,148.
[10]王琳.网络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模式的栈理论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4(1):19-21.
[11]TimO'Reilly.What is Web2.0[EB/OL].http://tim.oreilly.com/pub/a/oreilly/ tim/news/2005/09/30/what-is-web-20.html?.
[12]王知津,宋正凯.Web2.0的特色及其对网络信息交流的影响[J].新世纪图书馆,2006(3):10-13.
[13]http://zh.wikipedia.org/zh-cn/%E5%BE%AE%E5%8D%9A[EB/OL].
[14]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EB/OL].
[15]沈剑虹.RSS:信息整合传播的未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33-135.
[16]武琳.Web2.0时代信息交流模式分析[J].情报杂志,2006(3):10-12.
[17]司姣姣.Tag的发展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1):66-70.
[18]史亚光,袁毅.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探微[J].图书馆杂志,2009(6):220-223.
[19]王知津,宋正凯.Web2.0的特色及其对网络信息交流的影响[J].新世纪图书馆,2006(3):10-13.
[20]Mobile Web[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Mobile_internet#cite_ note-0.
[21]E.KroskiOn the Move with the MobileWeb:Librarie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J].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s,2008,44(5):1-48
[22]Mobile Phone Penetration Rate Reaches 54.3%[2009-12-20].http:// english.people.com.cn/90001/900778/90860/6855171.html.
[23]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与3G用户调查报告[EB/OL].http:// www.cnnic.net/uploadfiles/doc/2009/10/27/102735.doc.
[24]M.Castells,Fernández-Ardèvol,J.L.Qiu.Sey Araba.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A Global Perspective[M].Cambridge:MIT Press,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