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源的概念及特征表现的介绍

信息源的概念及特征表现的介绍

时间:2024-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定义信息源之前,必须先弄清“源”的意义。可见,信息源不仅包括从事科研、生产、经营和文化活动的人们生产的成果,同时也包括信息工作者生产的成果。信息源的基本属性表现在:客观性,信息源中所蕴涵的信息是人类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反映,信息源是人类知识和记忆的物质载体是客观的。

4.1 信息源的概念[1]

“信息源”一词是由英文“Information Sources”一词翻译过来的。在定义信息源之前,必须先弄清“源”的意义。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现代高级英语学习者字典》(The Advanced Learnerps Dictionary of Curent English)的解释:“Source”具有三种含义:一是“河之源头”;二是“来源或出处”;三是“原始文件”。汉语《辞海》中“源”本作“原”指的是水流所从出,因指水流起头的地方,故写成“源”。引申为“事物的来源”。这个引申义与英文“源”的第二种解释是相同的。故“信息源”从字面上可以解释为信息的来源。

人们在科研活动、生产经营活动、文化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中所产生的成果和各种原始记录,以及对这些成果和原始记录加工整理所得的成品(如数据库、文摘索引杂志等)都是借以获得信息的源泉,简称信息源。可见,信息源不仅包括从事科研、生产、经营和文化活动的人们生产的成果,同时也包括信息工作者生产的成果。

信息源就其广义而言,不仅应包括各种信息载体,也应包括各种信息机构;不仅应包括各种印刷型信息载体,也应当包括各种非书资料;不仅应包括各种信息储存和信息传递机构,也应包括各种信息生产机构。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文献术语》把其定义为: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称为“信息源”。

信息源的基本属性表现在:(1)客观性,信息源中所蕴涵的信息是人类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反映,信息源是人类知识和记忆的物质载体是客观的。第一,它是一种客观物体;第二,信息源中所包含的知识存在的反映。(2)可传递性,信息源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第一要素,只有通过传播到达接收者并得到利用,才能发挥其作用。(3)可激活性,信息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视为静态的,但信息可被人感知、识别和利用,人脑对信息源的信息内涵进行感知、思维、分析、综合、联想的过程,就是激活信息源中的信息,使其总是处于不断传播与使用的循环中,在循环过程中,信息可以不断得到调整、补充、改编与重组,使其所含内容的针对性更强。

信息源的特征表现在:(1)信息源的积累性,由于信息是将人类的知识记载在物质的载体上,因此我们可以用物质的手段进行搜集、整理、积累,使得人类所创造的知识、文化、技术,可以不断地延续、继承和发展。(2)信息源的复杂性,由于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性,所以信息源的类型、载体的形态都具有复杂性。它数量巨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增长。(3)信息源的再生性,信息源与其他物质财富不同。它使用后,不会消耗,反而会产生“增值现象”。同时,信息源本身也可以再生,从原始信息源产生出二、三次信息源。(4)信息源的共享性,信息源接收者并非是独占使用者,信息源可以传播至不同接收者同时使用,具有可共享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