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工学结合”学生工作行为评价研究
摘 要:推行“工学结合”制度对于发展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与重庆万州商贸中等专业学校合作企业中与“工学结合”学生有联系的员工为研究对象,从学生工作行为角度,以预期的工作行为和新员工的工作行为作为研究比较对象。结果发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表现突出,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责任心、工作业绩还低于企业的预期;同时,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更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另外,中职学校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对培养学生的工作行为能力也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工学结合 工作行为 实证分析
一、引言
“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是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学校和企业是两个重要的主体,要使“工学结合”学习制度发挥其特有的培养人才的优势,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是前提与关键,双方要利用各自的优势,深入开展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学校的优势在于为学生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企业则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他们的实际生产能力。
然而,由于企业担心接受“工学结合”学生在岗位上实习和实践会影响到本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效益,长期以来不少企业对合作缺乏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加强政策导向,诱导及鼓励优秀企业积极加入到“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开展“工学结合”一定要做到校企合作的双方——学校和企业的“双赢”,要给合作企业带来效益。众所周知,学校是以培养合格人才为最大目标的,更加注重使学生达到学用一致的要求;而企业往往是以实现最大利润为目标的,更多注意的是学生能否在岗位上为其生产出效益,优秀学生能否成为其潜在的人力资源。事实上,这是一对矛盾,尤其在学生的“工”期间表现得更加突出。学生到企业去参加岗位实践学习的同时,要努力以出色的工作业绩为企业赢得效益,吸引企业更积极地参与合作。
为了更好验证“工学结合”这种办学模式的实践价值,本文以实证研究的方式,以与重庆万州商贸中等专业学校合作过的企业中与“工学结合”学生有联系的员工为调查对象,选取学生的工作行为为研究角度,设计问卷调查“工学结合”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与预期的工作行为和新进员工的工作行为相比,企业对“工学结合”学生的工作行为表现的评价。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文选用问卷方式作为研究工具,设计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对与预期和新进员工的工作行为相比,企业对“工学结合”学生的工作行为表现的评价进行测量。
1.量表的编制
问卷主要包括与期望表现和新近员工工作表现相比的两部分调查问题。对于预期表现这部分问题,一共设计了20道题,均与企业期望员工达到的工作行为要求相关。对于与新近员工工作表现相比的问题,本文参考“工学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时企业所关注的学生工作行为内容自行设计了“工学结合”学生工作行为评价量表,通过被访者对各测量项目在以企业新进员工的平均表现情况为参照,测量出企业对“工学结合”学生的工作行为表现的评价。该量表共有9个项目,分别为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工作态度、责任心、工作业绩。
2.量表计分方式
对与期望相比的李克特量表,采用赋值方式来分别表示评价等级“低”、“较低”、“相符”、“好”、“较好”。而与新近员工相比的量表其计分方式以认为“明显高于”、“稍微高于”、“差不多”、“稍微低于”、“明显低于”,分别给予5分、4分、3分、2分、1分。
(二)研究对象
本文以与重庆万州商贸中等专业学校合作的企业为研究个案,以企业中与“工学结合”学生有联系的员工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后,通过对无效问卷的剔除,得到有效问卷120份。
(三)分析方法
主要以因素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平均数差异分析为分析方法,并用表格对结果加以分析说明。
三、统计分析
(一)对比预期工作行为的统计分析
1.对量表的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可以理清量表潜在的结构,将众多的题项归为少数几个因子,以便于分析。本文以主成分分析法为抽取因素的方法,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再以方差最大旋转法进行正交旋转,以获得旋转之后的因素负荷量。在进行因素分析之前应先进行KMO检验和球形Bartlett检验,以判断资料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本研究中KMO检验值为0.707,表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球形Bartlett检验的X¯2值为998.675(自由度为190),均达显著水平,亦表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经因素分析,删除第15题(合作沟通能力)及第16题(组织管理能力)后,得到四个因子,根据因子所包含内容将各因子分别命名为专业能力、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工作业绩。因素分析的因子名称、因子包含的题目、因子负荷量,整理如表1所示。
表1 量表的因素分析
(续表)
2.对各因子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各因子的评价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整理如表2所示。由结果可知,职业道德的平均得分最高,其余三个因子的平均得分均略低于3分,这表示企业员工对“工学结合”学生实习时的工作行为表现在职业道德一项上的评价高于其预期,而在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及工作业绩上的实际表现接近于其预期。
表2 各因子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与新进员工对比)
(二)对比新近员工工作行为的统计分析
1.对各项目频数的描述性统计
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对问卷中9个项目进行描述性统计,其结果如表3所示。由统计结果可知,企业员工对“工学结合”学生的工作行为表现在各项目上的评价都与新进员工的平均表现比较接近,除了在工作态度项目上有“明显高于”的评价,其余八个项目均无“明显高于”或“明显低于”的评价出现。
此外,与新进员工的平均表现相比,企业员工对“工学结合”学生工作行为表现在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工作态度上的评价,认为高于的被调查者人数要多于认为低于的被调查者人数;而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责任心、工作业绩上的评价,认为低于的被调查者人数要多于认为高于的被调查者人数。
表3 各项目频数的描述性统计(与新进员工对比)
2.对各项目分值的描述性统计
据量表的记分方法,通过对五个评价等级赋值,可以得到各个项目的平均得分,以便于各项目间的比较分析,结果整理如表4所示。由结果可知,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工作态度项目的平均得分均大于3分,其中,思想素质与工作态度的平均得分最高,表明企业员工对“工学结合”学生工作行为表现在此四个项目上的评价要高于新进员工的平均表现;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责任心、工作业绩项目的平均得分均小于3分,其中,实践能力与工作业绩的平均得分最低,表明企业员工对“工学结合”学生工作行为表现在此五个项目上的评价要低于新进员工的平均表现。
表4 各项目分值的描述性统计(与新进员工对比)
四、研究结论
企业中与“工学结合”学生有过联系的员工对学生在实习时的工作行为的评价接近于其期望值,甚至学生实习时在职业道德上的行为表现要高于其期望值,这表明“工学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时的工作行为的实际表现较好。而在学生实习时的工作行为表现低于员工期望值的三项中,员工对学生实习时的专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的评价最低,这突出反映了“工学结合”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工作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相对还比较弱,这正与企业员工对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看法与建议相符。
企业中与“工学结合”学生有过联系的员工对学生在实习时的工作行为表现的评价比较接近于新进员工的平均表现,具体到各个项目上,企业员工对“工学结合”学生的工作行为表现在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工作态度上的评价要略高于新进员工的平均表现,尤其是在思想素质和工作态度方面;而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责任心、工作业绩上的评价要略低于新进员工的平均表现,尤其是在实践能力和工作业绩方面。可以看出,“工学结合”学生的优点主要表现在通用的个人素质修养方面;而在与企业利益更为直接相关的方面,比如说实践能力和工作业绩,则表现得相对不足。
综上所述,通过与企业预期的工作行为和新近员工的工作行为相比较,“工学结合”学生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表现突出,说明“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价值观和道德修养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工作实践等与企业效益相关的方面“工学结合”学生的工作行为表现欠佳。因此,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实践和锻炼,以期达到企业的要求。另外,企业规模的大小可能会对“工学结合”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影响,“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应选择适当规模的企业进行合作。
参考文献
[1] 刘长安. 关于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思考[J]. 希望月报,2007(12)
[2] 马树超.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J]. 求是,2006(5)
[3] 白汉刚. 职业院校推进半工半读面临的问题及几点建议[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4] 赵锋. 半工半读:推进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N]. 中国教育报,2006-12-14
[5] 李津军. 半工半读五要素[N]. 中国教育报,2008-01-03
[6] 刘琴. 半工半读,好事怎样才能办得好[N]. 中国教育报,2006-11-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