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体系研究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体系研究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体系特点,认为教学管理体系包括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保障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无疑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要实现教学运行管理规范化,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体系研究

摘 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下的职业教育,充分整合了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根据“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体系特点,认为教学管理体系包括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保障等。教学运行管理是“工学结合”模式中最核心的管理,包括教学过程组织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关键是要设置能独立于教学管理部门之外的教学督导机构,创新监控方法和及时反馈信息;工作流程模型、工作标准模型和工作机制模型是构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工学结合 职业教育 教学管理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平衡人力资源供求,200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也因此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无疑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整合了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培养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教学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核心是对人的管理,根本目的是要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保障三方面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体系进行研究。

一、教学运行管理

教学运行管理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院校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包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组织管理和以教学管理为主体进行的教学行政管理,从而保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保证教学质量。一般来说,“工学结合”中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运行管理包括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大纲的制定、课表编制、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师安排及贯彻实施,此外,还有组织考试、评卷等多个方面。从专业角度来看,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塑造起关键作用的两大因素是课堂和专业,它们是学生完成知识积累、形成知识结构的两个重要渠道。在课堂上充实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丰富专业。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要实现教学运行管理规范化,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制定规范化教学管理制度和流程

1.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整个教学管理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首先要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取向,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要求,严格管理,使教学活动的安排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其次,要完备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并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教学管理,保证教学管理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2.加强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需要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安排课程,突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需要。课堂教学部分,首先要认真选聘有相应学术水平、责任心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任课,要求任课教师采用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启发式、讨论式、指导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其次,严格教师调课、请假制度,确保教学运行秩序,切实做到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起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各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等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进度按计划进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实践性教学必须规范化,教学内容需要严格依据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进行教学,主要形式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综合练习、社会调查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践项目,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的组织和设计,重视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规范实践教学及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要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产学结合的机制。

(二)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服务水平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水平,针对学生的特点,中职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更应该加强。

1.重视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要搞好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因此,必须对教学管理人员做出长远规划。学校应有相应的政策,鼓励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新鲜血液加入到教学运行管理队伍中来,并鼓励现有的管理人员树立“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学校应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并把培养与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考核、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努力学习现代化办公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2.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教学运行管理工作纷繁复杂,事务繁多,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马列主义科学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正确地处理学校与个人、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这样,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信息化的时代,教学管理人员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管理工作。例如,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强化信息意识,不断拓宽信息服务渠道,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存储并不断更新学生与教师的个人信息,同时,根据各专业的不同要求,广泛收集师生们的合理化建议,不断改善教务管理工作。

3.强化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教学运行管理是关系到学校全局的服务性工作。全面提高教务人员的素质,形成较强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才能有效地实行教务管理,实现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管理就是服务,服务的最终目的就是育人。学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学生提供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服务。其次要树立服务意识。服务教务工作是教学的基石和动力,没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就不能形成高度的责任感,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无从谈起。因此,每一个教学管理人员都要树立起一个全新的服务意识。主动加强与教师、学生的沟通,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师生着想,把服务落实于各项管理工作中。

总之,为适应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职学校在教学运行管理过程中,既要重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过程管理,又要重视以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为主体的教学行政管理。

二、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指导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关键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设置合理的监控机构

设置合理的监控机构,做到全面监控。为了摆脱学校内部各种利益关系干扰,公正、公平、客观地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中职学校的教学督导机构应独立于教学管理部门之外,以保证其独立地监督、指导教学管理活动。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应聘请企业、用人单位代表担任院校的教学督导,并达到一定的比例,其他督导人员可由退休教师、部分在岗教师以及少量教务管理人员组成。督导组织应对教学进行全面监控,要做到全过程质量监控,做到全员参与。监控内容既包括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从市场调研、专业设置到就业指导、毕业后追踪等全过程,也包括入学军训、心理教育等一系列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督导组织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着重监督和检查教师的备课、授课、作业、考核、实践等方面,最重要的是在校内及合作企业中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二)创新监控方法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合作对教学质量监控方法与途径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必须进行监控方法的创新,但必须依照法律手段与途径。在新方法探索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特点,根据已有法规签订由学校、企业、学生及家长共同确认的联合培养协议。要保证工作岗位与学习专业的相对一致性, 在不违反国家法律、保证学生在企业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工学有机结合,工学相互促进。另外,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形式使传统的教学监控方法无法实行,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等实施监控成为必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有关资料和事实材料的传输、收集,甚至可以通过视频召开座谈会交流经验,利用综合信息手机短信提醒系统对学生进行跟踪监控,了解企业的教学情况。

(三)及时反馈信息

“工学结合”模式下,信息反馈系统分别由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社会家长、教学管理人员等反馈系统组成。教学督导组应将各种评价信息整理后提交给相关领导,同时反馈给教务处、相关院系(部)、合作企业、教师、学生及家长,以便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教师改进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争取学生的配合与家长的理解。由此形成了以督导组为核心、以教师为指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行业企业为重要信息源的双向教学信息反馈渠道。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要通过部门岗位职责方式规定对教学监控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限时整改、及时处理,属于合作企业方面的问题应该根据合作协议尽快协调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监控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教学质量保障

创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充分考虑保障体系自身的系统性和专业领域的特殊性,围绕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不能只关注学校课堂教育,更要关注企业实践各环节的建设,制订各教学实践环节的标准,把工作的适应程度和企业的满意程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

(一)建立系统的工作模型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工作模型包括工作流程模型、工作标准模型和工作机制模型。工作流程模型是指根据专业特点和“工学结合”的方式,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编排质量保障工作流程,落实工作载体,包括校内和企业的具体工作场所;工作标准模型是根据工作流程的安排确定每一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要求,如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要求、工作环境与条件的要求等;工作机制模型包括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反馈机制和保障机制,明确教学质量保障过程的具体措施以及各机制的分工与有效合作等,尤其要体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中的相互作用与相互配合。

(二)完善弹性的学习方式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仍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在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都要一切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就业、成才提供更多的方便和更好的条件。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等学习方式,甚至可以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季节和工作周期安排学生的学习与工作。

(三)找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目前,“工学结合”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最薄弱的环节在于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尤其突出,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监控是建立“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学校教学保障体系的重中之重。特别是顶岗学习期间,学生离开学校的时间长、距离远,加上岗位繁多,过程复杂,联系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在顶岗学习过程中,需要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等多方合作,加强管理、监控与考核,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保障真正落到实处,确保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有所收获,真正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四)发挥多元保障作用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应该发挥多元化的保障作用,使制度保障、人员保障、设备保障、条件保障和动力机制保障等形成统一的整体,发挥合力。并且在这些保障中,应该很好地整合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把一切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要素和潜力挖掘出来,发挥作用,从而促进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金寿. 中职院校教学运行管理的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5

[2] 刘兰明. 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提高高校教学质量[J].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4):27~29

[3] 苟建明.工学结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运行[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9)187~188

[4] 王成方.创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08(Z3):57~58

[5] 尚慧文,郭少英,王志勇. 建立与完善中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62~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