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分流
(一)教育的理解
在我国,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当代,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的目标可以理解为,包括获得谋求个人生存、发展的技能、知识、素质,更包括获得谋求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类命运不断持续和幸福安全的高科技,这种目标的追求是没有止境!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是要遵循一定节奏的,不同的年龄段实施不同目的的教育,即如下所述。
0~3岁:存养内在秩序,培养目标以“专注”为本。
3~9岁:植入情理原则,培养目标以“礼乐”为本。
9~12岁:植入数学公式,培养目标以“精确”为本。
12~18岁:扩充放大形式,培养目标以“领悟”为本。
18~21岁:明德亲民至善,培养目标以“践行”为本。
同时,教育又是立体的,它分为如下4个层面。
学校教育:以学生智商(I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家庭教育:以学生情商(E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社会教育:以学生德商(M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自我教育: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个人教育行为。
这4个层面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很大的分量,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或称基础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做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初中、高中)和中等专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中等师范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从世界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来看,研究生、本科、专科这3个层次呈金字塔形。
(二)教育分流
显然,教育是要分流的。分流本意是指从干流中分出一股或几股水流注入另外的河流或单独入海。在这里将“分流”一词借用于教育中对人实行分类培养的活动。
教育分流是指学生在接受必需的教育后,依据其学业考试成绩、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社会总体需要,将其分层别类,让他们进入不同的学校,按照不同的要求和标准,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传授不同的内容或者技能,使其成为不同规格和类型的人才[9]。关于教育分流的内涵理解,主要有3种观点[10]。一是“社会需求分流说”,认为:教育分流是指教育由统一进行普通教育分别向进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二是“个人条件分流说”,认为:教育分流是指学校教育依据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术性向测验,将学生分层别类,引入到不同的学校和课程轨道,按照不同的要求和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成为不同规格和类型的人才;三是“全面兼顾分流说”,认为:教育分流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系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个人的意愿与条件,把受完一定基础教育的青少年学生,有计划、分层次、按比例地分成几个流向,分别接受不同类型的、不同层次的教育,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的活动。无论怎样,教育分流的方式与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
从以上教育分流的定义及其内涵理解不难看到:教育分流的一个基本结果是教育程度,另外为社会分层提供了一种途径。人们在教育分流过程中处于何种境况,也就基本上决定了其能接受何种程度的教育。教育分流和教育程度与人们所能从事的行业明显相关,人们的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能够从事何种行业,成为社会的哪个层级。教育分流实际上在承担着为各种职业分类和选拔人才的功能。以上所述的教育分流是指学校教育,而社会分层决定了学校教育必然具有分流性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