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家庭礼仪和交往礼仪
珞巴族历来有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风尚。在共同的家庭生活中,十分注意家庭礼节,在待客的过程中十分好客。
一、尊老爱幼
在珞巴族的部落、氏族或家庭中,尊老爱幼的风尚随处可见。例如,进餐时长辈要坐在主位上,要先等长辈坐下后,晚辈才能坐下,进餐时晚辈要主动给长辈倒酒、添饭、夹菜,并要劝长辈吃好喝好。妇女和小辈在长辈面前坐姿要端正,说话要得体等。
晚辈见到长辈进屋,则会主动将靠近火灶的地方让给老人,并在各种仪式开始的时候,将第一口酒、第一碗饭传到老人手中。如果一家有老人去世,全村人都会主动前来奔丧,以示对老人的尊重。在珞巴族社会中,老人往往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受到大家的尊重。
对于晚辈,大人们也是关爱有加。村寨中的老人们把村寨成员(不管是否有亲戚关系)的子女一律爱称为“阿窝”(孩子)。家中长辈出门,无人看管孩子的时候,村中的长辈们会主动承担义务保姆的责任,而不会要求报酬。进餐时,长辈会把好吃的食物让给晚辈,嘱咐其多吃多喝,长好身体。妇女生了男孩,亲友都要登门祝贺,并送弓箭作为礼物。
例如现在南伊乡的珞巴族村寨虽然不再聚族而居,但村寨中的老人和幼儿仍然会受到村寨全体成员的尊重和爱护。在博嘎尔村寨中举行的祭祀、婚庆等活动在实际上起着一种民俗文化传统的传承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作用,在那里老人们通过唱《加英》、说祖先的轶事、评论各个村寨中能够模范遵守孝德的晚辈,让年轻一代的人在听歌、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伦理、道德习俗的产生和演变,并将这些概念转化成自己的行为规范。
二、热情好客
珞巴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虽然过去由于地处偏远,和外族人接触不多,但对远方来客他们并不拘束躲闪,招待客人热情而有礼节。客人进门,他们总是让出火塘旁的上座给客人,他们还把能挽留客人,让客人高兴视为荣耀,如对待客人不热情或使客人生气走掉,就会遭到舆论谴责,被人瞧不起。在请客人吃饭之前,主人要先喝一杯酒,先吃一口饭,以示食物无毒和对客人的真诚。如果客人是从远方来的,珞巴族人往往会拿出自己最喜欢吃的烤肉、奶渣、玉米酒和辣椒等招待。
珞巴族人有一套招待客人的古老习俗,即主人给客人端出吃食时,客人必须吃完,主人才高兴。有时客人正遇主人家猎获野物,他将和家庭的成员一样分上一份。客人来到村里如果遇上婚嫁喜事,就要和村里人一道去主人家表示祝贺,饮酒唱歌。
珞巴族尊老爱幼和热情好客的家庭礼仪是这个民族社会文化中不可缺失的环节,它也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得以发扬光大,成为这个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团结互助
团结互助是珞巴族交往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在西藏的珞巴族人口较少,因此民族内部的互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古以来,珞巴族无论是在狩猎、农忙、盖房,还是婚丧大事,亲朋、邻里之间都会互帮互助,且大部分是自发的。例如,婚丧大事,几乎全村人都会前来帮忙。办红事时,有的帮忙打扫、有的帮忙接待客人、有的帮忙做饭、有的帮忙端菜倒酒、有的帮忙洗餐具等;办白事时,亲朋邻里也都会前来吊唁,直到逝者下葬,村民都会陪伴在逝者家属身边,打理各种事宜,并安慰家属;村里有妇女生孩子时,亲友都要登门祝贺等。在他们的概念中,邻里之间世代共同生活在一处,无需防备,家门只是用来防止牲畜进入屋中,传统观念中,盗窃行为无异于将自己孤立于整个村寨成员之外,因为博嘎尔人只要发现某家成员有一两次偷盗的行为,那么全村成员都拒绝该家庭的所有成员或者该人参与本村寨的各种祭祀聚会等活动,对他们予以排斥,这在村寨中是很羞耻的一件事。当然,在村中路过别人的菜地或者果园,因口渴而摘上几个,这不算偷的,因此,即便是在你采摘的过程中被主人发现,也会用一两句玩笑话打发,无需付费。邻里之间有时也会为一些琐碎的小事情相互指责两句,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和谐相处下去,不妨碍他们按照传统的习俗互相帮助,珞巴谚语说:“路上的陌生行人有时候也会发生碰肩的事情,亲兄弟有时也会拌嘴”。以此说明邻里之间偶尔发生一些小口角是正常的。因此吵归吵,但不使坏心眼,比如隔壁家的鸡跑到自己家的鸡窝下蛋,他们仍然会把母鸡和鸡蛋一起送回主人家。这是他们做人的道德底线。这种任何人不能随意占有他人财物的道德底线,约束和控制着博嘎尔人的行为。
道德对人们的约束力在博嘎尔传统社会的常规管理中远远胜过国家法律的强制力。这在才召村、琼林村的村规民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两村村规民约的原件因为村公房的拆迁,已经寻不到了,根据他们的口述,归纳起来大致如下:
第一,遵守国家各项法律。
第二,尊老爱幼、团结邻里、遵守村寨公德、友爱互助、不欺邻里。
第三,保护自身生存的环境,不毁坏山林生态,不猎杀动物。
第四,加强田间管理,不得让牲畜进田糟蹋农作物。
第五,积极送学龄儿童进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村民积极参加各种扫盲和科技培训。
第六,每家法定的劳力必须按时参加各种义务劳动,否则,将取消其在村寨中的对相关事项的权利,例如不允许参加有经济收益的集体活动。
第七,全村成员都有义务保护边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这些条款中,第一条是象征性的,类似于公式化了的套话,笼统、模糊。除此以外的其他条款实质上就是村民们道德观念的翻版。珞巴族人在日常生活中本来就遵循着这些不成文的规定,因此,在这几个村寨里,贴在公房墙上的条文是可有可无的。小到村舍邻里之间的团结互助,大到保家卫国,在博嘎尔人的意识中,这不是法律交给公民的责任或者义务,而是作为人应该履行的起码的责任。因此,琼林、才召等村子虽然已经有若干年没有了成文的村规民约,但村民仍能在偶然的小矛盾中和谐相处。
虽然珞巴族世代居住的地方十分偏远,但凡是到过珞巴族地区的人们都会被当地的传统文化所打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