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学生成才新思路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新型人才观绝不是贬低高学历、高文凭,而是要促使高校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强调大学生应当具有与其学历和文凭相称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就是说,仅靠一纸大学文凭已经无法成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畅行无阻的“通行证”,它最多只是一块“敲门砖”,而最终能否敲开用人单位的大门,打动招聘方的心,还取决于大学生是否练就了一身本领,具备一个优秀人才潜在的素质和基本能力。
诚然,高校输送的“人才”还只不过是“半成品”、“潜力股”,从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业务能力出众的人才,必然要通过实际工作的历练和打磨;毋庸置疑的是,大学生只有树立成才的信念,在就学期间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才可能为就业时把握机遇做好比较充分的准备,获得良好的成长空间和锻炼机会,并且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厚积薄发,由高学历的人才成功地转型为名副其实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学子们要想今后完成一个优美的“大学生成才—毕业生顺利就业—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三级跳,首先就需要扎稳脚步、蓄势待发,把当前目标定在“大学生成才”上面。那么,大学生怎么才能成才呢?光是功课成绩优秀或是变身“考证达人”就足够了吗?各大高校又应该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己任呢?在大学生成才的思路上,应该说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4月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青年人提出的几点希望值得仔细体会。在这次讲话中,他用“三个结合”概括出了大学生成才的目标要求:
第一,“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青年人朝气蓬勃,善于接受新事物,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珍惜美好青春年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同时,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第二,“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同学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第三,“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同学们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事实上,这几点希望不仅是国家领导人对大学生们的殷切希望,也代表了社会和用人单位渴求新型大学生人才的期待。按照这条思路提高大学生们的品质素养和综合能力,从供给的角度优化人才质量,不仅有利于缓解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也有利于他们就业之后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