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业频道节目应该“专业化”,观众则不应“小众化”

专业频道节目应该“专业化”,观众则不应“小众化”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目前实践领域甚至是理论界都有一种认识倾向:专业频道的目标观众应追求“小众化”,也就是专业频道主要面向专业群体,只要为专业领域内的观众服务。甚至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专业频道只要求一个“专”字,可以不考虑节目收视率的高低。

一、专业频道节目应该“专业化”,观众则不应“小众化”

根据目前通行的理解,专业频道意指那些以专业化内容为传播主导,主要面向特定观众群的频道。从这个理解出发,专业频道应办专业性节目,这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节目越专业,专业频道就更具特色,名副其实。

但是,目前实践领域甚至是理论界都有一种认识倾向:专业频道的目标观众应追求“小众化”,也就是专业频道主要面向专业群体,只要为专业领域内的观众服务。甚至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专业频道只要求一个“专”字,可以不考虑节目收视率的高低。对于这一观点,笔者却有不同意见。

首先从理论上说,专业频道的出现实质是一种市场细分后的产物,因为目前由于受众群的分层性越来越明显,一个栏目要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是不太可能的,在现实面前与其拉长战线却得不到广大的受众群,还不如换一种思维方式,面对一定的受众群,根据他们的普遍收视兴趣采编节目,以得到一批固定的受众,提高节目的到达率。所以说,频道专业化的趋势本来就是基于市场需求、稳固收视率的一种传播策略。

在这里还必须澄清一个观念:特定收视群体并不一定意味着小众化。首先从我们电视媒体的特色分析,这是一种公认的大众媒体,由于它拥有视听双向传播渠道,使它在吸引广泛的收视群体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而且随着接收器材在全国的普及,电视媒体无疑吸引了最广泛的受众。根据喻国明教授2000年的媒介调查,在四大媒体中电视拥有最广泛的受众群,而且人们平均花在看电视的时间要高于其他媒体。因此,我们没有理由破坏这种媒体特色,去追求“小众化”甚至是“个人化”。

其次从专业频道的传播内容来说,内容的专业化并不意味着收视群体的缩小。特定的传播内容只要做好做透,同样可以吸引广义层面的大众。而且在电视栏目化已极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各有特色的栏目来吸引不同人群,通过栏目的整合优势获得尽可能多的收视群体。所以说,频道专业化并不是不讲求收视率的借口,相反,它应更强调收视率和内容的到达率。

比如教育频道,约定俗成的目标观众主要是大、中、小学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然而我国的教育现状是仍有相当数量的人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甚至高中学历教育,就走向社会,这还不包括实际存在的大量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群体。因此,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应该是面向大众,观看接受的人越多,这一频道所存在的意义,传播的效果就更好。决不是只要教育界人士、师生鼓掌喝彩就可以见好就收的。依此类推,文化频道、科技频道、经济频道等等,因为它们本身所承载的社会使命,面向所在领域内的“小众”远非面向领域外的“大众”来得意义重大;同时,设置一个专业电视频道来满足专家们或爱好者对一个领域的关注,既不现实,也不经济合算;再退一步看,即使能够展示,也十分有必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如今年3月29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首席纳米技术专家白春礼院士到浙江省政府做纳米技术报告会。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编辑们闻讯后,用演播车录下了报告会全过程,然后经过浅显易懂的编辑处理后在频道上播出。结果发现,通过电话热线打进来的观众络绎不绝,而大多数热线观众都不是纳米领域的专家学者,甚至很少是科技界人士,基本上是一些普通市民、渴望新知识的热心观众、股市中沉浮的老百姓以及一些厂商企业人员。这次转播的节目,绝对是专业性极强的节目,但它的观众面是广阔而不分“宽窄”的。让不懂纳米的人们了解了纳米,让不爱电脑的观众看了电视之后喜欢上电脑,让不爱体育的喜爱上运动,让不懂科学的杜绝迷信,这不正是专业频道所应追求的吗?!

这从中说明,专业频道应该理直气壮地追求更广泛的观众,应该可以凭借“专业”的深度,结合雅入俗出的电视手法,去和综合频道竞争更高的收视率,追求更好的收视效果。因而,专业频道不能以“我是专业的,所以我只能是低收视率的”来自我慰藉或妄自菲薄,更不能因为“专业”的,而拒“大众”于千里之外。

因为“专业”,所以能够而且应该吸引“大众”,这是作为专业频道首先必须确定的一种态度,一种追求;而专业频道的上级机构、各种舆论,也应该为这种追求开道鸣锣,才能使频道专业化之后频道之间百舸争流的竞争局面继续保持并蒸蒸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