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晋
目前,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常常听到学生反映:“能听懂课,就是不会解题”。这是目前高中数学教与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要改变这种状况,实施因材施教很有必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不少教师把因材施教只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到实处。那么,为了使学生学好数学,优化师生关系,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了解学生和被学生了解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各种信息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媒体等广泛传播,使得现在的高中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已不仅限于教师传授。教师为了更快更好地被学生接受,首先要对学生能获取的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平时跟他们交流时用一些贴近学生的语言,比如一些网络词汇,让学生觉得你和他们很近,并不是一个只知道让他们读书的老师。高中生多是住校生,学生远离父母到学校过集体生活,生活上也会出现很多问题,需要老师及时地关心和疏导。与学生不经意的聊天是很好的方式,交流的内容也可以广泛一些,比如说关于早恋、网络游戏等学生中存在但又害怕老师和家长知道的事情,在和他们交流时要注意到表达不同意见的方式,如果一开口你就持反对意见并指责他们的不是,那么你和学生的交流也会到此结束。你可以把你的看法或者你的经历说与他们分享,帮他们分析利害关系,让他们自己做决定,你在了解了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你自己,他们就对你不会产生距离,把你当朋友甚至兄长,由愿意和你说话到愿意听你上课,愿意问你问题,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这就有了学好数学的前提。
二、重视学生,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
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接受能力不同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收到了较好效果。要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就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摸底,结合学生的最后一次成绩,先对学生进行一个分组,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分组的情况可不必向学生透露,这样就避免了学生产生自卑感。第一个层次为基础组,第二组为提高组,第三组为优秀组。
对学生分组过后,备课的内容也就要体现出层次性。对三个组提出不同的要求: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要求全部同学都必须掌握,随堂练习则多让基础组的同学及部分提高组的同学来回答,这样可以让他们找到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为以后的学习找到动力。课后的习题要求尽量能独立完成,从作业上能反映出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基础组的同学在部分比较灵活的题目上会出现一些困难,提高组有部分同学也会有一些处理不到位的地方,优秀组的同学则要求全部会做。然后在评讲作业时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让基础组和提高组的同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也使优秀组的同学巩固了基础。
配套练习的处理上则更加体现出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层次性。在三个组中,优秀组的同学人数上比较少,提高组的人数占很大的比例。因此,在处理配套练习时,重点放在部分基础题目和中档题目上,适当的时候辅助少量的中高难度的题目。这样可以使基础组和提高组的同学循序渐进地对知识灵活掌握,觉得有成就感,也不至于让优秀组的同学觉得枯燥乏味。在解题的方法上,多讲解学生能想到或者经提示能想到的方法,这个时候也可以让优秀组的同学参与进来,把他们独特的解法介绍给同学,让基础组和提高组的同学发现差距,准备好迎头赶上。例如,我在课堂上处理过这样一道立体几何的题目: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 B1 C1 D1中,E、F分别在B1 C1和CC1上,且,求异面直线A B与EF所成角的余弦值。对于这道题目,1全班的同学马上就想到借助空间向量来解决,说明大家对空间向量解决空间问题比较熟悉并掌握得比较好;当我问到能否用几何方法来解决时,基础组的部分同学反应就没有刚才那么热烈了,然后我就问求异面直线夹角的基本思路时,有的同学马上就回答说要做异面直线的平行线相交。一个提高组的同学站起来说他的方法:在棱C1 D1上取点M使C1M= C1 F,然后连结MF、ME和CD1,可以证明到MF∥A1 B,则∠MFE为异面直线A1 B与EF所成角,然后根据条件可以算出MF、ME和EF的长,用余弦定理求出结果;当我问到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时,前面大多数同学都保持沉默,一个优秀组的同学起来说利用公式cosθ= cosθ1·cosθ2求解,(θ表示斜线与平面内的线所成的角,θ1表示斜线与其射影所成的角,θ2表示其射影与面内的直线所成的角。)然后他就指出了cosθ= cos∠A1 BB1·cos∠EFC1,其中利用条件可以得出∠A1 BB1= 45°,∠EFC1=30°。然后我就小结说,三种解法都能得出正确结果,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前两种方法最好都能掌握。施行分层次教学,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同学们能发觉他人的长处,自己的不足,暗中使劲,你追我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层层辅导,优秀组的辅导提高组,提高组辅导基础组,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从而减轻了教师课后辅导的压力。
每一阶段结束后都安排一次测验来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效果,然后根据进步情况重新分组,因为有进步就有后退,进步大的下次分组时就上一个层次,相应的退步大的就降入下一个小组。笔者所带为高三的两个理科班,虽然生源不是特别好,但通过分层教学,所教班级在同年级中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也取得高分、均分的双重突破。
三、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在大多数学生的观念中,数学是一门枯燥难懂的学科。因为枯燥,所以难懂。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就要自我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将复杂难懂的概念定义用通俗的语言先向学生翻译说明,让学生明白概念定义所表达的意思后再向学生介绍书上的定义,最好是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引出定义,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陌生而觉得枯燥;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启发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有的学生就是方法不得当,虽然百倍努力,但收效甚微,甚至越来越差;最后,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歧视学习困难的学生,更不能在语言上刺激学生,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感,对老师反感,发展到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反感,最后放弃学习数学。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的几点看法与大家分享。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学生,走近学生,将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学好数学,笔者还将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