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
高文彬
未来学家托夫勒说:“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对文盲做出了新的定义,认为文盲是指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是指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换与管理的人。作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大力推广信息技术普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信息技术更好的辅助他们的学习。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虽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但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根据新课标规定,取得高中毕业资格必须修满4学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现在信息技术学科是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我省统考科目之一。
针对新形势下的课程教育,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一、需要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一方面,学校能够重视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和专业发展,支持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目前的环境是信息技术教师经常受到各种课堂教学之外的“杂务”所干扰,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学校的教学辅助人员而不是作为纯粹的教学人员,甚至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都要受到其它工作的制约。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抱歉自己的工作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认同,学校没有建立尊重他们劳动的机制,如省市公开课、评优课做课件,总是授课教师获奖,信息技术教师却不能得到荣誉,无疑会挫伤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热情,反过来也会阻碍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很多学校颁发高考奖、中考奖,信息技术教师基本上都与这些无缘。其次,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硬件条件,现在有些班人数较多,上信息技术课时,有时要二个学生共有一个计算机,这给课堂教学都无形中增加了不利的因素。笔者曾经支教过一所学校,整个学校一个机房才20台计算机,用一根电话线上网,这样的条件我们要进行关于网络、关于搜索引擎的课程如何开展。试想,作用实验课,没器材怎么做实验,教学效果自然不到收到很好的成效。再者,就是社会不重视,关心的是升学率,关心的是应试科目的成绩,而信息技术是门新学科,还没什么系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得好与坏,学校、家长、学生都无所谓,结果是学生不把信息技术放在心上,甚至信息技术课时同学之间聊天,玩游戏。这些都是目前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难题,我们能做的是多与领导沟通,设法让领导理解信息技术的作用,使领导重视起来,想办法解决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不重视等问题。教师也要努力改进机房管理,安装一些适合学生发展特征的软件。
二、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是一个工具,教学的目标就是能够在需要用到信息技术时,快速获取、加工、整理信息,能够找到学习方法,在遇到新的软件时,快速入门并熟练、精通,这才是技术。在向学生教授一门新软件时,我都给他们说,也许有很多的参考书,但最好的还是软件本身给我们提供的帮助,我们要学会如何在帮助中查找我们需要的信息,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位教师都有自已的教学方式,现在流行的教学方式也是形形色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探求一种适当自己教学需要的方法犹为重要,大多数教师都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现在很多教师本来课前做的准备很充足,但一上起课来有时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我觉得想上好每一节课,首先应当安排好其教学目标与要求,将教学目标与要求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练习都围绕这项任务逐步展开。有新授课内容,有练习内容。每节课要确定一个主题,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效果,同时不要让学生在你讲完课后没事可做,要布置给他们一个作业,作业事先要经过周密考虑,完成它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快下课时,将其中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这既鼓励完成任务的同学,激励他们,同时又给那些可能不做作业的同学旁击侧敲,让他们知道其它的同学在做作业,自己不做有些不好意思。最后,总结这一节课内容,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他应该学会哪些内容,学生在每节课要有所收获。现在一些学校的机房可能流行游戏,说实话,学生不可能抵御它的诱惑。我的态度是前提要必需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同时教师要不停地检查,与学生多沟通,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三、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任何知识都是自己要用时或感兴趣时学得最快。兴趣是学习之母,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是“兴趣”。教师在确定每节课的课题时,应该考虑与现实生活相连,可以促使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我曾经在给学生讲word图文混排一章中,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左边图片,右边文字”,不限于本节课内容,可以充分利用现在或以前的技巧,结果在学生的报告中我发现方法达到七种之多,并且有几种方法,我都是没有想到的。事后我与教研组同事讨论这个话题时,他们拍手叫绝,都说学生如果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能量、激情会彻底爆发,关键是如何引导他们的兴趣。在讲excel时,给他们讲到排序,就用一些数字、分数(并不是他们的考试分数)进行排序,结果很多学生都会用我们讲过的排序方法,这时我提问,如果有一个学生的成绩不小心统分错误,要改正它,结果自然会随之而变,这样如果有多次改变的,我们原来的排序方式就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紧接着给他们讲解函数Rank,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在讲邮件时,如果从九江给北京的好朋友寄一封信,大约要多久,成本要多少,如果要用Email寄要多久,成本呢?等等。
四、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信息技术是一门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开设的课程,学习过程有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再加上起点水平参差不齐,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要避免信息技术好的嫌你讲的太简单不听捣乱,太差的听着吃力;甚至学生不感兴趣而出现旷课现象。要求教师在创设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最好能分层设置任务,因为要考虑学生的不均衡性,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根据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这一点,我们学校相对解决得要好些,因为我们的机房建设以小组为单位,以六台计算机组成一个小组,由他们自愿形成一个学习小组,通常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合作,他们可以利用小组学习,协作完成任务,这对今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也大有禆益。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学生之间形成传帮带效应,更多地对这些学生进行关注,跟踪他们的进步。当然也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给予专门辅导,使其吃饱吃好,早日成才,教学可以在相对空闲时关注他们,让他们也学有所得。
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光靠学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新世纪的文盲可能就是不能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也要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动向,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在教与学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技术之一。教师在给出任务之后,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需要开动脑筋、自己动手、大胆想象,这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极好途径。新课标也告诉我们,我们强调的不是计算机知识本身,而是对知识的使用方法、知识的整合创造能力。学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么学。未来学家托夫勒说:“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对文盲做出了新的定义,认为文盲是指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是指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换与管理的人。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尽可能在现状下开拓进取,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我相信,每个信息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必能获取属于他们自己的光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