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地理》(必修I)新旧教材对比中看新课改理念——以“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为例
陈鹏华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我国也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为顺应时代的需求,国务院及教育部主持推动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课程改革,地理学科作为高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可持续观念。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关键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性目标。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高中地理新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它包括地理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过程、基本规律等原理性的知识)、地理技能(观察观测、实验制作、地理图表读析填绘)、地理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等)、地理意识(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情感(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下面就以“地球的大气环境”这一章中的“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一节为例,对比新旧教材,剖析出其中所体现的新课改理念。
一、旧教材关于“气候的形成”的内容编排及推进方式
1.内容编排。旧教材在内容方面本节包括两个一级条目(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气候形成因子”分别分析了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包括海陆位置、地形、植被类型)以及人类活动等因子对气候所产生的影响,并且介绍了各种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包括了四个二级条目。“气候类型”就直接给出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然后就“气温”和“降水量”两个气候指标分析不同气候类型。包括了“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和“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两个二级条目。“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又从“不同纬度地带”和“同一纬度地带内”两个维度来阐述;“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也列举了赤道地区、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大陆东岸、大陆内部以及两极地区来分别讲述。
2.推进方式。旧教材主要按事物间的因果联系,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进行。首先分析“因”,即各个气候因子。例如分析下垫面时将“北半球的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以及“山地与附近平原”进行了比较。如表1和表2:
表1: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表2:山地与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的比较(单位:摄氏度)
而关于五大因子的关系时则是用了示意图的方法。基本上在讲述五大因子的作用时都以直接告诉结论为主,很少有对原理及规律探究的模块设置。接下来就讲到了“果”,即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气候类型,也是先摆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然后就“气温”和“降水量”两个指标分别阐述。模式结构呆板,无创新性和实践性,这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然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
二、新教材关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内容编排及推进模式
首先突出大气环流在气候的形成中起的重要作用,表明大气环流是高低纬间及海陆间水分和热量交换的主要动力。接下来就天然地过渡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先举出了三个例子,来探究其影响。分别为“赤道低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和“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通过对这三个案例的探究我们得出了“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和“不同季节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这两种主要的作用方式。其中的重点不是全面介绍气候类型及特点,而是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主次分明,强调了对原理及规律的探索性学习。
因为在气候的形成因子中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起到了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所以接下来就由分析大气环流这单一因素过渡到分析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教材对这五大因素并没有逐一分析,而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得出了结论,还掌握了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动脑及动手能力。
在综合分析五大因素之后,我们得出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得出了气候的分布规律,并以活动的形式加以巩固。“活动”如下:
活动:阅读图1和图2,完成以下要求。
图1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图
1.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1)热带、温带、寒带各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
(2)以北半球为例,自赤道向极地、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分别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
2.比较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图2世界各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1)以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为例,比较自低纬至高纬各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
(2)以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区为例,比较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岸各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
3.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例,对比其在北美和欧洲西部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比较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美和欧洲西部分布的位置、范围的差异。
(2)推测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活动分析:第1题让学生读图总结气候类型的纬向和经向分布规律。第2题让学生分析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气候类型的纬向差异和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区气候类型的经向差异,认识造成气候类型纬向和经向分异的主要原因。第3题以分布在不同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例,分析太阳辐射(温带)、大气环流(西风带)、地形(山脉)对气候分布的影响。
三、新教材所体现的新课改理念
首先在课程目标方面,新课标目标包括了知识与技能(基础性目标)、过程与方法(关键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终极性目标)三个维度。显然新课标更注重后两个方面,即注重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参与对地理问题原理及规律的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三个案例得出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规律、通过活动探究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及其不同气候特征的原因)。而旧教材侧重点在对学生地理知识的传授方面(平铺直叙式的知识点的堆砌)。
其次在课程推进模式上也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充分体现了以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宗旨的基本理念,包括:基本规律等原理性的知识(全球气候分布规律)、地理图表读析填绘等技能(世界各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实践能力(案例探究)、地理意识(空间意识、全球意识)、文化审美情操(关爱乡土、关爱祖国、关爱全球)。总之,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