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高考背景下的高三阅读教学

浅谈高考背景下的高三阅读教学

时间:2024-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谈高考背景下的高三阅读教学徐永宏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堪忧,语文教学有相对的发散性、独立性,选择跟高考接轨的,让学生慢慢的琢磨。在高考的均分与高分的双重考量下,原本鲜活而灵动的语文阅读教学便形成了谨小慎微、亦步亦趋的教学模式。究其原因,我认为大致有以下两种: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考重压之下,高三语文阅读教学显得支离破碎、苍白无力、毫无生气。

浅谈高考背景下的高三阅读教学

徐永宏

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堪忧,语文教学有相对的发散性、独立性,选择跟高考接轨的,让学生慢慢的琢磨。以不变应万变,围绕高考,调整语文阅读教学模块,精心挑选阅读材料,使学生在兴趣中提高能力。

窗外的雨,肆意而下/打落满树梨花/那所有的语言都苍白无力

美丽的言辞编织成没有结尾的童话/瓣瓣落花,正如我破碎的心

独守一盏孤灯/将满怀的痴情融入你的诗行

当代诗人喜红的这首《梨花雨》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高考背景下的高三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唯高考指挥棒是瞻,也许在当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在高考的均分与高分的双重考量下,原本鲜活而灵动的语文阅读教学便形成了谨小慎微、亦步亦趋的教学模式。究其原因,我认为大致有以下两种:

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考重压之下,高三语文阅读教学显得支离破碎、苍白无力、毫无生气。学生一无充裕的阅读时间,二无恰当的阅读教材(近几年高三年级有了配套的阅读读本,但使用情况不尽如人意,甚至是残不忍睹),三无合适的阅读环境。况且在整个高三阶段,语文是配角,摆在从属的地位,这更加剧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衰减程度。

二是高中教材变动之频繁令人眼花缭乱。毋庸置疑,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是专家编写的,但专家毕竟也是人,难免不受局限。况且,专家基本是站在学术的高楼顶层,面对楼底下千百万嗷嗷待哺的学生。喂多了,怕学生营养过剩;喂少了,怕学生营养不良;喂错了,学生更是不对胃口。所以,专家难免有时也会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面对如此尴尬的境况,有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呢?老话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依我个人的做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面对课文的频繁变动,以不变应万变,精心挑选课文

该上的课文一定上好,上出精彩,上出符合高考的味儿来;没必要上的课文坚决不上,态度坚决,毫不含糊。

语文教学不同于理科的教学,有相对的发散性、独立性,选择我认为好的,我的地盘我作主;跟高考接轨的,让学生慢慢地琢磨,细细地品味。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记念刘和珍君》《药》《雷雨》等课文完全可以精讲,甚至可以讲出花来。比如《孔雀东南飞》,讲到诗中刘兰芝再会焦仲卿时有句“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我便设置一个考点——“此句意蕴深远,试作分析”,再结合学生回答归纳——这点突出地体现了刘兰芝对焦仲卿的关爱、怜惜,因自己不能守节而抱必死之心,并不期望丈夫亦如此,女主人公的善良真天地可鉴。这样,既讲出了味道,又与高考接上了轨。

至于那些易读易懂的,或者是生疏冷僻的,《漫话清高》《美腿与丑腿》《三块钱国币》《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等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在课堂蜻蜓点水讲评,足矣。

二、改变阅读教学的切入角度和终极目标

当前中学生根本不想读书,对阅读一点兴趣都没有的学生几乎是没有的,关键是缺乏一种正确的指导。我们老师常常抱怨学生喜欢看“武侠”,看“魔幻”,看“言情”,看“恐怖”,看“玩世”,以致特别担忧学生的课外阅读对课内语文阅读教学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其实,这正是语文阅读教学苍白枯索造成的。看看我们的学生:

1.基本上没有课外阅读,仅有的一点文学知识来源于影视等传媒;

2.想读但不知读什么,缺乏正确的引导,于是便“博览群书”,泥沙俱下;

3.很喜欢读中外名著,但高三了,老师和家长却不让读,偷偷读一点,少得可怜;

4.高三年级已有“读本”,有的学生仅凭自己的兴趣读一小部分,但缺少老师的有效指导,所以亦收效甚微。有的或者根本不读,书都不知沦落到何方。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提供自主条件,既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又要以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突破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阅读需要,从而培养中学生自我的、终身的阅读能力。有人说,“兴趣是成功的开始”这话不无道理。保护好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加以恰当的规范和指导,形成其自我的阅读需要及独特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高三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关键。

我有意识选择《读者》《意林》《时文选粹》等一些美文,在班上阅读,并利用学校现有的图书资源,每周开设一节自主命题的阅读课。让学生带任务、有针对性阅读,有利于熟悉高考阅读模式的导向和整体感知能力的增长,为培养其高考背景下的阅读习惯养成和阅读方法的熟稔提供基础和保障。

三、调整语文阅读教学模块

以高中第二册为例,第一单元是小说单元,依次为杂文、科技文、文化随笔单元。

1.小说单元教学。我围绕小说三要素分别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细腻的刻画、分析环境对氛围的烘托、感受情节发展的起伏,尤其强化情节拘泥于场景、主题出自社会背景,如对祥林嫂波折的命运、翠翠情窦初开的羞涩、铜墙铁壁般的大荷叶、可笑可悲的别里科夫形象等进行课堂讨论,同时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让他们在课内交流,促进了学生的独特的思维火花和创新潜力。

2.杂文单元教学。我认为学好这一单元更多的意义在于对学生作文写作的启发上,所以我从课文中总结出几条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拿来主义》中的反讽、比喻论证、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我若为王》中的归缪推理、铺排手法,《庄周买水》中的改编典故、白描写法、夸张手法,《剃光头发微》中的以小见大、联想手法等。接着我及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风格选择其中的几种手法进行课堂模仿创作,写出来的文章果然比以往的更出色了,内容充实,形式活泼,见解也较以前的深刻了许多。

3.科技文单元教学。不言而喻,是让学生对现行高考模式里的科技文阅读题型有一接触了解。我认为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对文章术语概念的准确把握和筛选、汲取观点的能力,推理和想象能力,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结构提纲,《神奇的极光》里“极光的来龙去脉”部分的成因、条件及原理等等。当然,更重要的是结合《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等时效性很强的报纸,阅读其中的科技小品文,学生既扩大了视野也增强了此类文体的熟悉度,从中亦可以与高考接轨。

四、紧紧围绕高考,爱大纲,就像老鼠大米

举个例子,从近几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来看,有近三分之二的答案来自材料本身,因此教给学生提炼课文信息的能力,这就是教师必须关注的;还有三分之一的答案,就是考查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这样的技巧哪里来?也是课堂上必须解决好的。

我在讲授鲁迅的《灯下漫笔》时,针对课文中的重要语句“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三千余年古老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其中的“万分喜欢”“小玩艺”“人的价格”如果放在高考中,极容易成为设题点,考核学生对文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在此,我便模拟高考,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与之相关的信息,尽量用原文解释这几个短语的含义。这样多次练习之后,学生便会形成思维习惯,在考试时能从平时的训练中调取知识与能力储备,从容答题,这也就将高考的苹果化成平时的梨,既保持了距离感,又使学生深切体会它们的亲切感和相融性,让学生品尝到思维的甜蜜,收获到历练之后的苹果和梨的芬芳。也只有如此,考纲这个苹果和阅读教学这颗梨才能殊途同归,相得益彰,共同滋养学生饥渴的阅读心灵。

最后我想用诗人喜红的《春天畅想》来作为我的结束语:

雪走四方/像长满情绪的白云/让所有的生灵/体尝它的颤栗/唯独绿/在轮回了几万万年/还是初恋的娇娆/原汁原味/用大地母亲的话说/忠诚的孩子/走到哪/都是希望/走到哪/都深情无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