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语文本身的绚丽
李春华
语文研究者和教育者一直在探寻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语文是什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统一。”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语文由两部分组成——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而作为一个普通的语文学习者和教育者,我在学习语文的十几年及从事语文教学的几年中,感受到语文它作为一个民族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产物,以及这个民族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承载着是一个民族巨大的文化底蕴,它教会我们认识我们的世界、民族以及自我。新课改课本较之课改前,越来越重视还原语文本身的绚丽,展示古今中外文学的博大精深,让语文自身的美来说话。编排者也在自觉的减少他的主导性作用,由一个万事包办的操作者变成了一位引领者。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应在语文的主动学习中提高语文的素养,进入语文瑰丽缤纷的世界。通过语文的学习,感受一种文化之美,体会一种人文之美,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提升自我的品味。两年的新课改教学过程中,我从课改后教材编排的变化入手不断探寻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
一、重视语文的博大及内在的系统性
新课改教材我省依然采用人教版教科书,但同课改前教材不一样。就必修课本来说,以一个学期为例,课改前为一本书,一共6个单元,每个单元4篇文章,共24篇文章;课改后的教材有两本书,每本书4个单元,每个单元3篇文章,共24篇文章。从数量来说并没有任何变化,但课改后的容量大增了。以高一下学期对比来看,课改前第一单元为现当代及外国小说、二至四单元为现当代及外国散文、五至六单元为古代散文;课改后分别是小说(包括古代、现代、外国)、唐代诗歌、古代散文、现代科技文、戏剧及话剧、宋词、哲理散文、古代散文,另每本教科书后面都增加了“名著导读”部分。在同等数量的篇目当中内容大大丰富。
新课改在教材编排上最大的不同是,五本必修课本之后开始了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不同,选修教材具有更严密的内在系统性。对教师的语文素养要求更高。就《先秦诸子选读》一书为例,以往教学必定是一文一讲,无论是知识点还是作者思想都被课文的编排而弄得零零碎碎。但以选修教材的编排出现之后,我们发现选修教材更注重一个作家思想的全面性、连贯性以及文学史这条纵向线的重要性。如《论语》,它涉及了孔子的人生理想、师生关系、教学思想、利益观、忠恕仁爱等政治观,这些思想可以说涵盖了孔子方方面面得人生心得。而它们之间又存在着联系,如果不对孔子的思想做一定深入的全面的分析,教学必然变成了翻译课,那么新课改的意义也就没有得到体现。
为了更多的让学生接触语文的博大,高一开始早读以《论语》为主,并每周抽一节课的时候讲解。我明白《论语》的简洁精深,似乎越是简明的话语越有无穷的意蕴,在课后的时间,我也在不断的阅读有关《论语》的研究书籍。并充分了解当时时代的背景以及孔子的人生理想。通过我的教学,学生对《论语》的态度也由陌生厌倦到熟悉喜爱,古文的阅读能力也在无形当中得到提高。每周作业以读书笔记为主,一次笔记字数1000字以上,以此督促学生平时保持阅读的习惯。
二、尊重语文的人文性及开放性
课改后选入教材的文本,多具有人性教育的倾向。如第二册《小狗包弟》(巴金),传递了人性自省精神的崇高;第三册《老人与海》(海明威),高喊“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精神;第四册《哈姆莱特》(莎士比亚)解说人性的困惑的迷惘。再如选修课本《先秦诸子散文·论语》“仪封人请见”这一则,展示了孔子的人生目标是用自己的理念唤醒时代的“木铎”,至于官位和名利的得失,他根本不放在心上。所以孔子根本不会为了官位名利的失去不伤心,那么众弟子何必白白伤心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人格之高尚,可见一斑了。教师应通过对文本的精神主题的展示,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感悟人生,提高人格境界,引导学生积极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高尚的人生情感当中,进行一种美得熏陶,达到对学生的心灵的震撼和洗涤作用。
文学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更应密切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我在讲授《木叶》时,让学生预习这篇课文,并给他们一个问题:木叶和落叶有什么区别,去公园找出木叶和落叶来。结果,课堂上,我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课后作业,学生手中都挥舞着自己找来的叶子。有的学生找来了干枯枯的叶子做“木叶”,绿绿的叶子做“落叶”;有的学生的叶子还经过了自己的加工,叶子只剩下叶茎,说这才是“木叶”,没有枝叶没有水分。
新教材的内容更丰富更具开放性,教师在教授时对内容应有所舍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引导为主,创设主动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力拓展学生思维,从而达到研究型学习的目的。如我在上《师说》一课时,引导学生从韩愈初出茅庐、宦海沉浮、古文运动、人生评价等方面让学生去收集资料,进行总结;然后,上课时花10分钟左右时间进行汇报和讨论。《老人与海》是篇自读课文,可以从“老人的孤独与坚守”、“大海与鲨鱼的象征”、“罪与非罪的矛盾”等方面让学生在课下思索,从一个方面进行研究,写成研究论文。在这种研究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索、收集、讨论,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教学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的概括、独立思考等能力的目标。
新课改是对教师的一个新挑战,作为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事业充满激情和执着的信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模式,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特别是新一代学生的需要。如果认为课改不过是“新瓶装旧酒”,那么课改将毫无意义,教师自身也必定会陷入了教学事业的死胡同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