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平行志愿投档
杨爱民
【摘 要】 平行志愿投档是教育部近两年来积极推行的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照顾高分考生的利益,减少高分落榜考生的数量。但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平行志愿投档方案也并非完美无缺,其中也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本文综合分析了平行志愿投档和梯度志愿投档两种方式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从不同的视角对平行志愿投档进行了重新认识,并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改革投档方式,尽可能地兼顾所有考生的利益。
【关键词】 重新审视 平行志愿投档
“平行志愿投档”是为了解决高考录取中实行了多年的“梯度志愿投档”存在的积弊而进行的改革,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照顾高分考生的利益,使考生不再被迫参与“考得好不如报得好”的博弈。平行志愿投档改革起始于2003年湖南省,到2010年平行志愿省份已达22个省区市。在2009年和2010年教育部下发的编制生源计划的通知中都明确要求:为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部直属高校和有关部门所属高校在学校所在地以外的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改革的省区市本年度编制来源计划应在其上一年度安排计划数的基础上增加2%。从中可以看出,教育部鼓励各地采取平行志愿投档改革,有全面推广之势。那么是否有全面推广“平行志愿投档”的必要呢?
一、平行志愿投档和梯度志愿投档方式的优势和劣势
(一)平行志愿投档
平行志愿投档是指“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即省招办将考生按高考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并逐个投档,在依次检索考生所填A、B、C或A、B、C、D、E志愿时,只要被检索的3所或5所院校中一经出现符合投档条件的院校,即向该院校投档,该生即享受了该批次平行院校志愿投档机会,由高校决定其录取与否及所录取专业,并负责对退档考生的解释工作。教育部推行“平行志愿投档”的初衷是有效降低考生志愿填报风险,进一步提高考生志愿满足率,努力降低新生报到流失率。通过近几年实践,确实达到了预期的结果。
优势:一是高分考生落选明显减少;二是考生院校志愿的满足率和满意度大大提高;三是高校的“一志愿”(非考生真正的一志愿)率显著提高;四是考生信访量大为减少。
劣势:一是高校个体的生源高考成绩趋于扁平化,学校优势专业与普通专业的差距被拉近,不利于高校优势学科专业的发展。二是对现行的加分政策的合理性和加分力度产生质疑,10~20分的加分在录取分呈扁平化的情况下,将给考生的录取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而产生的腐败现象将有增无减,如2009年四川考生的民族造假加分现象。三是考生的专业满意度明显下降。为了进入一流大学,考生对专业志愿一般都选择“服从志愿调剂”,导致考生个人兴趣因平行志愿录取而得不到满足。一旦被录取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不仅会影响到考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动力,更有部分考生拒绝报到。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有可能毁了考生的一生,也使高校的教育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四是强化了高考总分在录取中的作用,不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又退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五是由于高校的投档比例降低,削弱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高校的招生办变成了“接收办”。
(二)梯度志愿投档
梯度志愿投档是指“志愿优先,参考分数”,即省招办按考生第一院校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并按第一、二、三……志愿逐次进行投档,如果考生分数达不到第一志愿院校最低分数录取线,则按照其填报的第二志愿录取,如果该考生第二志愿所报的学校在第一志愿就已招满,或者考生无法达到第二志愿学校的最低分数线,则顺延至参照考生第三志愿录取,以此类推。
优势:一是充分尊重考生志愿选择,确保每所学校均可录取到渴望到本校就读的“真正的”第一志愿考生;二是使大多数考生都有机会进入自己理想的高校;三是考生的平时成绩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的重要性大大加强,有利于中学实行素质教育;四是优化了高校生源的分数结构,使学校的优势专业与普通专业的录取分数差距被拉大,有利于高校优势学科专业的发展,使各层次的高校都能录取到相应层次的高分考生,有利于高校间的竞争。
劣势:一是导致部分高分考生因志愿填报不科学而落榜;二是导致“考得好不如报得好”现象的发生;三是高校招生容易形成“大、小年”的情况。
二、从其他的角度来审视平行志愿投档
(一)从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平行志愿投档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而言的。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围绕‘应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由于应试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就是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进行投档,既然按照分数高低确定考生的投档顺序,因此不言而喻,分数在投档顺序中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按平等志愿进行投档,高考成绩每提高1分,对于一个考生的院校志愿都是至关重要的,而考生对其被录取院校是否满意对其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生活、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又会将学生逼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
(二)从教育公平的角度重新审视平行志愿投档
平行志愿投档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2009年教育部开始推行,至今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减少高分考生的落榜,提高考生院校志愿的满意率所起的作用已经过实践的检验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平行志愿投档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为避免从前“志愿优先,梯度投档”方式容易造成高分落榜的弊端,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名牌大学的门只向高分考生开放,而那些高考成绩比高分考生略逊一些的考生则与名牌大学无缘。
“扯平”不是“公平”,高等教育公平就是使每个考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高等教育公平包括起点、过程和终点公平。当前,起点公平即高考入学机会的均等问题备受关注……”然而,个体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我们要尊重这些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以促进他们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尽可能充分地发展。国家现在实行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平等志愿投档会使素质教育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平等志愿投档的初衷即目光盯在少数高分考生的身上,而成绩一般的考生要比高分考生的数量多很多,他们上名牌大学的权利可能就被与高分考生相差“1分”的考生剥夺了。按“志愿优先”投档时,成绩一般的考生因为志愿填得好也可能有机会上一所名牌大学,他们之中不乏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才能者。在没有实行平等志愿投档的省区市,不是每年都有部分一本线以上的非高分考生考入名牌大学的例子吗?在推行平行志愿投档后,谁来保障这部分学生上名牌大学的权利?
(三)从考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审视平行志愿投档
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必将导致“名校情结”更加突出。由于平行志愿投档遵循“分数优先,兼顾志愿”的投档原则,因此大部分考生都会不约而同地作出一种决定:“先选高校,后选专业。”这对考生来说是好事吗?实行“志愿优先”投档方式时,学生在高考分数不是很高时,可能更重视选一所高校的优势学科专业,报考院校志愿时更关心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而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后,学生由于享有分数优先的权利,因此会“先选高校,后选专业”,而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这对学生进入高校后的学习和今后的事业发展都是不利的。
爱迪生每天在实验室辛苦工作十几个小时,但他却说,“我一生从未做过一天工作”,他宣称“我每天其乐无穷”,所以他能够成就大事,正是兴趣使然。所以人们常说,兴趣在哪里,或许成功就在哪里。在确定自己的远大目标之前,首先要问问自己的兴趣究竟在哪里。“一个人如果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设定人生目标,他的积极性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即使在工作中尝尽了艰辛,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不会灰心丧气,而能想尽一切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甚至废寝忘食,如痴如醉。”平行志愿投档会造成高分考生中很多人只能满足其院校志愿,却不能满足其专业志愿。由于平行志愿投档省区市招生办只投一次,如果考生被高校退档,则只能等下一轮的“征求志愿”,所以考生因害怕被高校退档,所以即使高分考生也大多选择“专业服从调剂”。考生在面临平行志愿投档时往往会违背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盲目选择名牌大学,很难想象一个从事自己不感兴趣工作的人,事业会有大的作为。
(四)从高校招生的角度审视平行志愿投档
平行志愿投档政策的实行,人为地将高校挤压成“千层饼”。在考生的心目中,存在高校的位次是不争的事实,但考生可能只对排名非常靠前的几所综合性名牌大学的位次比较清楚,对其他大学的位次则不太关心,尤其是特色鲜明的行业性龙头高校在大学中的位次就不是很关心了。在实行志愿优先投档方式时,由于一些名牌高校经常出现“大、小年”的情况,因此还是有不少的非高分考生考入了名校,考生的分数“离散度”较高,有利于高校根据学科优势安排考生的录取专业。由于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后,高校出现“小年”的情况就几乎没有了,因此非高分考生考入名牌大学的几率接近于零,各高校的录取分数都将出现“扁平化”。一般来说,一个省如果实行两三年的平行志愿投档后,各高校的录取分数也就相对“固化”了,整个高校群体被人为地分成了三六九等,形成了一个“千层饼”。
实行平行志愿投档会造成“千层饼”上层的名校高分考生增多,而“千层饼”下层高校很难招收到高分考生,人为地加大了高校间生源质量的差异,使一些具有鲜明专业特色学校的优秀学科的优秀生源损失很大,教育资源发挥的效益今非昔比。由于人为地将高校划分了等级,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的格局,不利于高校的竞争和发展。
三、从如何尽可能做到“平行志愿投档”与“梯度志愿投档”两者兼顾
投档方式的改革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教育公平应该遵循某种正义的原则。西方古典政治学创始者之一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一种有差异的对待:对待相同者采取均等的对待和对不同者采取不均等的对待是正义的;而对相同者采取不均等的对待和对不同者采取均等的对待则是不正义的。”实行按“平行志愿投档”或“梯度志愿投档”都有其明显的优点和缺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鱼”与“熊掌”的关系,二者都不可得兼。如何才能做到既照顾到少数高分考生的利益,又不牺牲大多数中等分数考生的利益,而确保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公平呢?笔者认为必须三管齐下:
(一)对高校而言,首先,要给高校的教师以选拔人才的权力
就目前中国的国情而言,统一高考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主渠道,目前还是无可替代的。但是作为人才选拔的方式还是有很大的改革余地的。比如,通过高考选拔人才,作为大学人才的培养者——广大的大学教师并未参与到人才的选拔过程中来,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完全可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即压缩通过统一高考录取考生的比例,扩大高校教师参加的选拔人才的比例。目前,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就是高校教师参与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经过自2003年到2010年7年多的改革试点,实践证明还是可行的,并且选拔考生的质量也是不错的。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就将这一改革推广开来,并且将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比例从现在的占高校招生计划总数的5%逐步扩大。目前开展自主选拔改革试点的高校近80所,每年的招生计划2万多人,因此自主选拔录取对高校选拔人才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了。因此,无论对高校还是对考生而言,自主选拔录取计划的比例明显偏小,今后可以扩大到30%左右,资助更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和“偏才”“奇才”。真正形成一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格局。
其次,要给高校选择投档方式的权力。招生毕竟是高校在招生,而不是省招办在招生,省招办相对于高校而言只是服务机构,因此没有必要由省招办来强迫高校选择一种投档方式。高校选择哪种投档方式,由于高校的排名是现实存在的,无论是否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少数的高分考生首选排名靠前的综合性名牌大学。而对大多数考生而言,则面临着在排名居中的综合型大学和行业性大学中作选择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排名和层次,选择自己希望的投档方式,从而解决高校关心的录取考生的高考分数离散度问题和是否能够招收到真正的第一志愿考生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高高校的竞争力。
(二)对考生而言,增加考生选择高校的权力
当前通过统一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无论采取哪种投档方式,都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满足自己的院校志愿。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一生多考”,即一名考生可以参加多所高校组织的自主选拔考试,同时获取多个高校的合格证,高考时根据自己考试的发挥情况和其对各大学的了解程度和喜好程度决定报考哪一所大学,这样就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
另外,让考生自己决定选择哪一种投档方式。两种投档方式既然都有各自的优势,因此可以采取两种投档方式并存,优势互补的办法,由考生选择自己希望的投档方式。各省在招生计划总数中,可以将一部分计划用于“梯度志愿投档”,另一部分计划用于“平行志愿投档”,并将两种投档方式的招生计划总数向考生公开,并规定高考前填报志愿。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是参加“梯度志愿投档”还是参加“平行志愿投档”,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考生的利益,同时也可兼顾高校招到真正第一志愿的考生。“梯度志愿投档”和“平行志愿投档”并行的招生制度是完全可行的。因为两种投档方式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所以招生管理部门完全没有必要厚此薄彼,更不能因为“平行志愿投档”有优势就废除实行了30年的“梯度志愿投档”。更不能因为要照顾少数高分考生的利益就侵犯绝大多数考生的利益,这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三)对省招办而言,要给高校招生办对进档考生以更大的选择权
省招办在确定高校的投档比例时要充分尊重高校的意见,要允许高校将投档比例设定为100%~120%的任何比例,而不能要求高校将投档比例控制在105%以内。2010年一些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份,甚至要求高校将投档比例确定为1∶1,对已进档的考生不允许高校退档,而必须由高校增加招生计划将考生全部录取,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高校的“招生办”变成“接收办”。如果按1∶1投档,那么高校招生办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完全可以由省招办代高校录取!这是高校招生?还是省招办在招生?省招办要在尽可能照顾考生利益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投档比例(大于105%),并且要使考生所填报的平行志愿对高校录取时“透明”,让高校有更大的选择自主权,各省区市招办在高考报名时向当场考生说明,进档考生的录取如无特殊情况,由高校招生办公室决定考生是否被录取;在考生分数相近时,高校可以选择在平行志愿中本高校的志愿靠前的分数相对较低的考生。这种做法可以尽可能地确保高校能录取到喜欢该高校的考生。
参考文献
[1]苟人民.从城乡入学机会看高等教育公平[M]//探索与创新.成都:天地出版社,2009.
[2]牧之,张震.兴趣心理学[M]//成功要读心理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3]钟景迅,曾荣光.从分配正义到关系正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5(15).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