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扩招背景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高校扩招背景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扩招背景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闵友梅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当今高校扩招背景下,通过对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有助于大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助于就业部门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综合就业能力,保障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这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一方面招生是按照计划开展,就业却是依照市场需求进行。

高校扩招背景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闵友梅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除就业环境、就业体制、国家人事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外在因素外,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就业意向等主观因素也对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当今高校扩招背景下,通过对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有助于大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助于就业部门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综合就业能力,保障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这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 高校扩招 就业 因素 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据教育、人事部门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670万人,加之2011年以前未就业的大学生,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下岗再就业人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可想而知。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有必要认真调查和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正确解读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助于就业部门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综合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保障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外在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大环境之下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总形势的影响

我国在20世纪末进行经济体制上的大规模改革,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随着各项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体制逐步取代了原有计划体制,各企事业单位不是像以前那样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由国家安排被动地接收毕业生,而是根据自身实际发展自主挑选人才,而且对毕业生的要求也一再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宏观调控中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转轨改制、减员增效。作为接收毕业生主渠道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用人体制和用人需求发生根本的变革,客观上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在就业竞争中,大量的国有企业的下岗工人再就业需求,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镇,不完全统计有1.2亿人进入城镇去寻找更高收入的工作,无形中也增加了就业压力。

除社会经济总形势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因素还有:近年来,政府机构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压缩人员编制,中央部委从40多个精简至29个,大量的政府机关和政府附设机构工作人员“下岗分流”。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政府机构改革,也使3 700多万靠国家财政供养的行政人员将在几年内精简掉一半,这使得毕业生直接进机关工作的机会大为减少。

2008年席卷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余波未消,国际、国内的经济大环境还远未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企业裁员、发展停滞,人才的需求低迷,更使得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

(二)教育结构不合理

首先,招生与就业政策不配套。一方面招生是按照计划开展,就业却是依照市场需求进行。在计划体制下招生工作必然缺乏对市场的预测,同时政府和学校也过多地承担了本应由毕业生承担的就业压力。导致大学生普遍缺少就业风险意识,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在社会经济市场大潮中急需人才时,综合素质不高的毕业生必然会出现就业困难问题。

其次,高校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和社会需求不匹配,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由于社会就业环境的不断变化,许多高校一味盲目发展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使得专业设置不合理、不规范,专业同质化严重,课程、师资、教材也准备不足,教学质量难有起色,过剩的发展必然使一部分趋同专业的毕业生过剩,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占有社会资源的不同造成不平等竞争

占有社会资源的不同即我们常说的社会关系往往造成就业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占有社会资源多的能及时获取较多有价值的信息,占有社会资源少的则缺少获得有效信息的途径和机会。有的毕业生成绩平平,综合素质一般,也能通过家庭的社会组织关系,很快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单位。而有的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都不错,却因为没有关系背景,而不能顺利就业或者就业的质量较差,造成毕业生就业有行业垄断和依附性的特点,有的人甚至说占有社会资源的不平等造成了富二代和官二代。

(四)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

经过多年改革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人才资源的总量已大大增长。随着大学毕业生存量资源的不断增长,其稀缺程度也不断下降。这就使得大学毕业生逐渐地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从2000年到2010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07万人增长到670万人。

(五)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1.就业市场不规范

从就业的供给来看,各高校将毕业生视其为制造的“产品”,经常性地充当起供给主体的角色。从就业的需求主体看,我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企业的现代化规范化的制度,上级主管部门代替用人单位的越位和代位现象严重,必然影响就业市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

2.就业市场服务市场的不健全

各高校设置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按区域设置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或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毕业生就业仲裁机构是目前毕业生就业服务市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三个层次的组织虽已建立,但其畅通供需双方市场需求信息、维护供需双方合法权益、促成规范化交易的形成、调解双方争议等功能远未得到落实。

3.就业市场信息不顺畅

由于“双向选择”洽谈的有关信息传播、处理、反馈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甚至短路现象,致使一方面毕业生未及时掌握就业信息,茫然不知所措,而用人单位又四处奔波却难觅中意的毕业生。

4.就业配套服务工作不到位

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充分、不到位。技术和信息服务滞后,对待就业指导工作完全按照行政工作按部就班来做,对大学生就业大趋势不调查、不研究,思想麻痹,各方面投入不足,学生就业工作进展缓慢。

(六)来自农村转移劳动力、成人教育毕业生及海归对毕业生的替代效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每年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为1 000万人左右,按照我国经济每增长1%计算,贡献新增就业岗位只有100万位左右,即使达到10%,新增的就业岗位也才1 000万人左右。这些数字表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就业岗位有限增加与劳动力不断供给的矛盾。供需一旦失衡,必然导致“就业难”,故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困难可想而知。成人教育的持续发展,对普通高校毕业生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成人高等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短、平、快”优势,能及时切合企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经过多年的实践,相当部分的用人单位更倾向聘用成人教育的毕业生。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发展,市场吸引力不断提升,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人才全球化,外籍员工、“海归”的涌入,也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产生严重冲击。

二、毕业生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

(一)自我定位不准确、职业规划不明确

大学生大多对自身定位不准确、职业规划不明确,必然造成就业时的茫然和难以适从。在进入大学学习的时候,父母意见往往是左右专业选择最大的影响因素,再次就是学校内部的专业调整,说明学生从大学一开始就没有明确自身定位认识,在职业规划发展初期的选择更是茫然无知。绝大部分大学生在大三时期才有一个发展方向的观念,缺乏详细的职业规划,使得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显得迷茫无绪。

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从最开始关注知名企业、公务员序列再到关注不断发展的中小企业、部分收入稳定的事业单位,大学生的定位已然不断放低就业期望值。然而金融危机的来袭使得各大企业大规模收缩业务,缩减规模,公务员、事业单位已几近饱和,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另外,由于就业过程中,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校园到社会的转变,很多学生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职场生活,说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的规划还很欠缺,学生普遍缺乏职业就业的行动力,对如何实施难有明确的概念。

(二)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

我国传统思想中历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学习目的,不是提倡读书如何能创业,而是宣扬通过读书能谋取高官厚禄。同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缺乏到农村、到西部、到基层去发展的思想基础,更缺乏到艰苦条件下去磨砺实现自生价值的决心和勇气,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大学生适应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缺失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创业意识,即使国家有优惠的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也很难调动大学生的创业激情。

(三)毕业心态不端正

1.缺乏就业主动性,“啃老”现象严重

目前,虽然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仍显突出,但在薪酬期望上仍高于企业实际。由于“毕业即失业”的悲观言论在大学校园长期流行,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有的是因所在学校没有竞争力,有的是因所学专业就业不景气,或因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尽如人意,就业屡屡受挫,自卑感严重,转化而来的就是就业中的心态消极,大学的就业主动性不高。盲目的就业选择也对大学生的持续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大量违约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信用,大学生毕业生失业率有不断上升之势。部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问题,就业时过分强调自我价值体现,把兴趣爱好排在第一位,期望值过高,过分追求宽松舒适的环境,过于注重岗位的待遇条件等。“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挤占效应”突出,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大学毕业生“啃老”现象。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其中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老年人养着,成为社会中的“啃老族”。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中国“啃老族”的队伍不断扩大。

2.存在着不良的就业心理

机会主义的心理较严重,少诚信。一些综合条件稍好的毕业生爱耍小聪明,投机心理严重,存在着观望的心态,老是想着更好的机会还在后面,缺乏就业的诚信度,就业时脚踏几只船的现象不在少数。还有部分毕业生甚至通过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来骗取企业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相当大的损害。

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是当前毕业生的真实写照。由于各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存在巨大的差距,大量的就业压力大的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精神负担过重,在重压之下毕业生也往往不能明确定位就业期望值,离开当前就业现实的情况下,就业往往不能如愿,也必然导致心理问题。造成一些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原因还有攀比心理。大学生经常拿周边同学的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标准,在寻找就业意向时,不能清晰地自身定位,总结自己实力,客观自己的综合能力,寻求一种心理平衡,互相攀比,必然造成精神负担和很大的心理压力。

总之,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很多,有社会原因,也有历史原因;有就业环境、就业体制等外在因素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就业意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的是未就业的和就业质量不高的大学毕业生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较为庞大的社会群体,社会已在高度关注大学生“蚁族”群体就是真实写照。只有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认真梳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革.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杨凌: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上官凤.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张敏强.大学生就业困难再解读[J].高教探索,2009(8).

[4]胡红霞,张涛.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9(8).

[5]林益彬.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

[6]戴前虎,刘南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寻[J].人民论坛,2010(8).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