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综合类院校农科类专业招生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

综合类院校农科类专业招生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类院校农科类专业招生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 ——以西南大学农科类专业为例李栋宣谭晓荣生源是高等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学校以合并为契机,以学科门类为依据,对农科类专业所属学院进行合并与调整,成立了资源环境学院、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等学院,将合并之时分属化学化工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部分专业进行了调整。

综合类院校农科类专业招生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 ——以西南大学农科类专业为例

李栋宣 谭晓荣

生源是高等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近年来困扰农科类专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是:一方面农科专业大都属长线专业,有较长办学历史,教学科研力量雄厚,需要高质量的本科生源为其研究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推动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农科专业本科招生生源普遍不足,质量明显下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因此,笔者在对西南大学为主动适应新形势对农科类专业新要求,积极推进农科类专业的专业改造,探索农科类专业招生录取模式改革的新思路,努力提高农科类专业的专业志愿率,吸引优秀人才踊跃报考农科类专业的探索进行梳理分析,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一、面临的问题

西南大学由原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合并后的西南大学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文、史、教、理、工、农、医、管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下设31个学院,102个本科专业。五年招生实践表明,农科专业招生工作面临明显的问题。

(一)学校整体生源充足,而农科类专业生源不足

近几年,我校招生呈现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在各省市的录取分数逐步升高,2010年我校录取线在重庆高于重点线(理科)20分。在云南、贵州等省市的录取分数接近甚至超过重点线40分。另一方面,在这些省市农科类专业生源严重不足,个别农科类专业完成计划相当艰难,给学校完成分省计划带来一定的困难,学校有时不得不采取临时调整专业计划的措施来完成分省计划。

(二)专业志愿满足率较低

以2010年例,我校农科类专业录取学生中专业第一志愿率不足10%的农科类专业占全校农科类专业的一半。通过专业志愿调剂录取比例较大,我校专业志愿调剂率在60%以上的8个专业中农科类专业占到5个。其中有4个农科类专业专业志愿调剂率在70%以上,最高的一个专业达到83%。调剂到农科类专业考生相当一部分填报的是收分较高的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外语类。这些考生被调剂到农科类专业后,感觉心理反差较大。新生入校后专业思想不稳定,入学后难以形成稳定的学习气氛。

(三)考生成绩偏低

农科类专业也是我校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具有雄厚的专业实力、优秀的师资力量和齐备的实验条件,办学水平较高,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专业。然而,因行业特殊性而造成这些专业招生难,招到优质生源更难,生源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我校在录取过程中采取专业分数级差的方式确定考生录取专业,考生所填几个专业志愿均不能满足时,再将考生调剂到其他专业。换句话说就是考生的分数不能达到所报专业志愿的分数才可能被调剂到这些专业。因此这些专业录取的考生分数较其他专业偏低。

二、改革实践之路

(一)调整农科专业学科结构,积极探索改造传统农业学科专业的有效机制

学校以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建设为目标,以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决策的前提,开展农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学校以合并为契机,以学科门类为依据,对农科类专业所属学院进行合并与调整,成立了资源环境学院、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等学院,将合并之时分属化学化工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部分专业进行了调整。2011年学校又成立了由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组成的农学部。加大改造传统农业学科专业的力度、改革课程结构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实现传统农科类专业的新发展。

(二)以人为本,优化专业培养计划,实行大平台培养

从2007年起,学校为吸引优秀人才报考农科类专业,推进了部分农科类专业按大类招生,建立起“宽厚型、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农科类人才选拔培养模式。资源环境学院的7个专业统一以“环境生态类”招生、动物科技学院的4个专业以“动物科学”名称招生。采用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基础和专业通识课程,两年后再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学院专业需求情况确定到大类中的具体专业,进行具体专业知识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建立主辅修专业机制,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辅修第二专业(第二学位)。从这几年实施情况来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分农科类专业的报考率,为部分农科类专业吸引到了部分优秀人才,如环境生态类(专业)近几年考生报考踊跃,生源非常充足。另一方面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复合型人才。

(三)进一步探索农科类专业招生录取的新模式

前面两种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农科类专业的生源,一些传统的农科类专业如农学、植物保护等生源情况仍不理想,为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报考农科类专业,2011年在学校自主招生中专门设立了“农科类”,鼓励有志于报考农科类的专业优秀人才通过自主招生考入我校。另一方面,为了能录取到有志就读农科类专业的考生,提高农科类专业专业志愿录取率,学校还在重庆市进行了部分农科类专业单列代码招生录取试点(即部分农科类专业在一本批次单列代码以“西南大学农科类”名称单独招生录取)。

通过招生录取模式改革的试点,2011年农科类专业招生录取呈现以下特点:

(1)农科类专业的生源不足、专业志愿调剂率高的情况有所改善,这主要得益于部分农科类专业在重庆市单列代码招生提高了专业志愿率。2011年,我校专业志愿调剂率在60%以上的专业有7个,农科类专业占到4个:茶学76.9%,植物保护70.6%,动物科学62.9%,蚕学60.38%,其中农学专业的志愿调剂率首次下降到50%以内。而2010年我校专业志愿调剂率在60%以上的专业有8个,农科类专业占到5个:植物保护83.17%,蚕学75%,动物科学73.8%,茶学71.43%,农学62.64%。

(2)部分农科类专业在重庆市单列代码招生,提高了重庆市农科类专业生源质量,达到了单列代码招生的预期目标。校本部在重庆市投放的农科类专业招生计划为135人,虽然第一次平行志愿投档只有54人(占计划的40%),通过征集志愿才完成了招生计划,但总体上看,生源质量有所提升。10个农科类专业的第一志愿满足率较2010年有较大的提高,专业调剂率较2010年明显降低。从录取分数看,虽然调档线较2010年有所降低,但是这些专业录取的高分段的人数较2010年有较大提高,高出重庆市一本批次线20分以上的有46人(其中,第一次平行志愿出档23人,征集志愿23人)。在征集志愿录取的考生中,超过重庆市一本批次线50分以上的有5人,最高分为602分。

重庆市农科类专业单列代码招生后的生源情况统计表

img22

续表

img23

三、今后进一步改革与工作思路

(1)进一步加强对农科类专业的改造,设立“隆平创新实验班”“光炯创新实验班”,优化农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专业的社会竞争力。设立农科类专业新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制定本硕博连读、出国深造等措施,增强农科类专业的吸引力。

(2)进一步加强与试点省市(如重庆市)相关部门的沟通,争取得到试点省市人事部门与农林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将农科生纳入地方的乡镇人才计划,实施定向和订单式人才培养。

(3)加大宣传力度,结合生源基地建设工作,加强在重点地区对农科类专业的招生宣传和咨询工作。

(4)依托农科类专业优秀人才选拔培养改革试点项目,寻求国家政策与经费支持,借鉴师范生免费教育选拔培养模式,逐步实施农科生免费教育。

(5)认真总结2011年在重庆市农科类专业单独代码招生试点工作的经验,继续实施农科类专业单独代码招生,可尝试将试点范围扩大到我校的主要生源省市,如四川、贵州、云南。

没有一流的生源,就谈不上一流的质量。学校必须从提高生源质量这一源头抓起,多途径、多方面探讨有利于提高农科类学生质量的招生政策和招生录取模式改革办法,以确保生源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新平,杨秀理,杨杰.对农科专业本科招生面临问题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

[2]吕磊,雷电.林业院校林科专业招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9(5).

[3]金娟琴,楼程富,谢桂红,等.浙江大学农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9).

[4]吴子恺.综合大学农科专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4(6).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