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进一步完善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培养模式

如何进一步完善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培养模式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的逐年提高,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逐步确立已令其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1.进一步完善招考制度和奖助金体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选择和定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培养水平。

适应国家需求,明确定位,提高质量——如何进一步完善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培养模式

蔡建爽

[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全方位发展,人才培养单一性和社会需求多样性的矛盾逐渐变得突出,转变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采取学术型、应用型分类培养,在招考制度和奖助金体系、培养方案设置、导师队伍建设、学位论文标准等方面相区别,建立起两套具有各自特点的培养体系,在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的教育中取得平衡,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体现出不同类型研究生的教育特色,保障培养质量,对于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来讲尤为重要。

[关键词]分类培养;应用型学位;质量保障

近几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全方位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型的趋势。尽管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人才培养单一性和社会需求多样性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的专业应用型和复合式人才无法满足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这就为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结构类型,逐渐将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学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转变,教育部在2009年开始部署增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作,从而逐渐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采取学术型、应用型分类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转折[1]

国家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2010年和2011年间取得了大踏步的发展。同时,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的逐年提高,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逐步确立已令其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但在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即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如何在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的教育中取得平衡,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体现出不同类型研究生的教育特色,保障培养质量,实现各种类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对于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来讲尤为重要,也给广大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进一步明确学术型和应用型学位的定位与分类培养目标

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继续深造,具有良好学术素养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应用型学位即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培养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术型与应用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型,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存在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重视理论和研究,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具有某种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从教育特征角度来讲,学术型与应用型学位两类学位的教育基础是相同的,但教育目的存在差异。学术型学位更加注重基础和理论教育,在较高层次的学位教育中,更注重理论原创性研究;应用型学位更加注重应用和实践教育,在较高层次的学位教育中,更注重应用性开发性研究、创新与设计。学术型学位教育重在满足社会基础研究人才的需要,应用型学位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社会职业的专业人才需求[2]

现行的国家学位条例形成时间较早,其中对于学位获得者,强调的仍是学术训练,这主要是为培养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企事业单位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实质培养目标的逐渐改变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整体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带来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但转型不等于放弃或弱化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不意味着单纯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模,而是两手抓,两手硬,使高等教育根据社会需求,有的放矢地实现多元化人才的针对性培养,既有利于实现研究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又有利于满足国家在科研和应用领域的不同需求。

二、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完善和质量保证

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分类培养要以“培育创新思维,严格培养质量”为中心,实现不同标准,同样要求。在招考制度和奖助金体系、培养方案设置、导师队伍建设、学位论文标准等方面相区别,建立起两套具有各自特点的培养体系,促进整体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1.进一步完善招考制度和奖助金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选择和定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培养水平。因此,实现分类招考,在入学前明确不同的培养目标,按照“分列招生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确定录取标准”的原则进行招生录取工作,能够确保招收到最合适的生源,保障培养质量。

入学考试中,在同时强调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考核基础上,对应用型研究生应适当降低理论知识的考核比重,相应加大应用能力的考核比重。同时,积极推进分类招收推免生工作,采取相应奖励措施,鼓励更多优质生源报名,进而保证生源质量。

奖助金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研的积极性,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奖助金体系的构建中,要充分体现“同一层次不同类型,一视同仁同等对待”,逐渐建立起相互独立的奖助金体系,创造和谐环境。在应用型研究生奖助金体系的构建中,充分结合其培养特色,建立校企合作的奖助体系,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注重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应是其建设的出路和最优选择,是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保障,对于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2.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

学术型研究生应以学术深造和科研创新为主要学习目标,应用型研究生则以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学习目的。因此,在两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各自的教学特点,建立符合学生个性发展规律和社会需要的课程培养体系,保证培养质量。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应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和前沿性,辅以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培养口径,开拓学术视野;应用型研究生的课程则应注重技术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个性化教学,甚至实现“订单式”培养。

学术型研究生需要通过传授系统和完整的学科知识,实现对学科知识和系统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其课程设计中应增加学科前沿和研究方法所占比重,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以讲授式为主的局面,广泛采用研讨、讲演等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实现由“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同时开设相应课程着重对其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对其科研入门的引导、学术兴趣的激发;鼓励科研创新,通过搭建暑期学校、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等平台,为其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积极促进学术交流,设立多种基金类项目,鼓励参加国内外的高水平学术会议以及国际前沿领域的科研合作与交流,促进其学术能力、思维水平与道德素养的全面提高。对于优秀的学术型研究生,还应为其提供硕博连读的机会,吸引并引导其继续进行博士阶段的学术深造。

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以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侧重社会实践与专业知识应用的引导。课程设置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应用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为核心,强调理论性课程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和合理分配,突出应用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加强方法性课程的教学,重视实践训练,强化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条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结合“985”、“211”等项目,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校级、院级实践基地和实验平台,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培养的新模式,以实践基地为基础,变学校教育为产学研结合教育,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另外,在课程设置和考核上,应最终实现与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挂钩,使学生确实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3.改革导师遴选方式,健全导师队伍建设机制

建设兼具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导师队伍,建立单独的应用型研究生导师选聘考核办法,实行导师的分类遴选,是健全导师队伍建设机制的关键,通过健全导师队伍建设机制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应用型研究生导师的聘任与考核中,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注重考察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鼓励优秀的企业界的专家作为学校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发挥企业界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通过全职、兼职以及合作导师等多种形式,丰富应用型导师队伍,也可选送学术型导师到职业部门进行锻炼,获取实际工作经验,促进导师队伍的转型。

学术型研究生的论文研究工作应做到研究方向的专而精,因此对其采用传统的师徒式指导模式,尽量避免“一带多”,严格指导责任制,或者以项目小组合作指导模式以保证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和连续性。应用型研究生的指导模式则应采用以“双导师制”为基础的联合指导模式,通过校内导师的指导,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专业理论水平,而企业导师则可以帮助和引导其学位论文有机地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4.建立不同的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体系

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终体现,在整个培养环节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分类培养,在学位授予的标准上应该同样严格要求,但因培养目标不同,具体标准有所区别。学术型学位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难度,为将来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应用型学位论文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选题上,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应用型研究生选题应立足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或者企业生产实际中具有前沿性和开发价值的应用型研究课题,在论文创作过程中应积极与企业沟通,解决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达到共赢的局面。在学位论文的形式和内容上,应用型研究生应秉持多样性原则,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研究、工程管理等。

在论文的评审和答辩环节,应建立起基于应用型学位论文的多元化评价标准,以区别传统的学术型标准,更加注重突出应用型的特点,而不把是否发表科技论文作为区别学术型与应用型的唯一标准。同时积极引导指导教师和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转变观念,克服用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去指导和衡量应用型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更多地引入有工程背景的专家到答辩委员会中去。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供需矛盾。分类培养改变了我国单一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模式,使得研究生类型更多样化,这对于满足社会需要、学生自身发展、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师素质的提高及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3]。我们要正确分析内外部因素与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关系,促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平稳、可持续发展,保障培养质量,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实现学术型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雪梅,甄良,宋平等.实施分类培养构建应用型人才质量保证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1-4

[2]别敦荣,赵映川,闫建璋.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6):55-56

[3]郑建林.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1(2):111-113

[作者简介]

蔡建爽,天津大学研究生院研究实习员,硕士,天津:3000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