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学制调研与分析

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学制调研与分析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学制调研与分析陈志华,王素凤,孙鹤[摘要]作者对国内外主要工科院校及天津市高校学制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硕士2年学制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如工科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压力增大;导师意见多、培养质量下降等问题。另外,很多高校都要求研究生在参加答辩前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否则不许答辩并授予学位。

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学制调研与分析

陈志华,王素凤,孙鹤

[摘要]作者对国内外主要工科院校及天津市高校学制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硕士2年学制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如工科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压力增大;导师意见多、培养质量下降等问题。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工科研究生学制改革提出了几点对策:健全学制法律法规制度、实行工科弹性学制、加强硕博连读5年学制等。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制;工科;2年制

近年来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国内许多大学的建设目标,为了实现学校较快速度的发展,研究生学制三改二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大硕改小硕成为一时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如何正确认识、推进和完善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成为关涉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前途和命运,关乎与世界高校接轨,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

一、当前工科院校国内外学制现状

1.国外主要工科院校学制调查

我们对国外主要工科院校学制进行了统计,例如美国主要理工类院校: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军事学院、美国海军学院,英国的剑桥、牛津等高校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是1—2年为主。我们还对国外12个国家工科研究生学制地进行了调查(见表1),从表中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被抽查的国家中硕士学制不超过2年的占80%以上。虽然英、美等国的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是采用1—2年的短学制,但是这种短学制跟他们的本科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非常吻合、紧密衔接,在教育质量上有保障。

表1 国外高校学制

2.国内工科院校学制调查

为了使数据更翔实可靠,我们对国内40多工科院校学制进行了调查:(见表2)其中实行2年制的工科高校例如: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共4所院校,其数量占被调查总数的10%;实行2.5年弹性学制为主的例如:北邮、大连理工等15所工科院校占被调查总数的37.5%;实行3年制或3年为主弹性学制的山东大学等11所院校占被调查总数的27.5%;实行2—3年弹性学制的北京交通、西安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占被调查总数的17.5%。从所统计出来的结果看,我国工科院校采用2.5年—3年学制的高校占到被查总数的65%,而采用2年制的工科院校仅为调查总数的10%。

表2 主要工科院校学制

3.天津市高校学制调查

通过对天津市17所院校进行的调查结果来看(见表3):其中采用2年制的高校只有天津大学一所,而且也在2011年改为3年制;采用2.5年制的有8所院校占被调查总数的47%;3年或3年为主的弹性学制有8所占被调查总数的47%。从数据分析上来看天津市实行的也是2.5—3年为主的学制。

表3 天津市高校学制

综合以上所有的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从国家重点大学到一般地方高校,2年制的工科研究生学制改革经过实践与历史的考验,基本上又都回到了原来的老路2.5—3年的模式。当前部分高校研究生学制走“回头路”,这并非偶然,研究生教育应该反思。

自下而上的2年制改革大潮在中国强大的历史教育背景和实践检验下没有走下去。首先,虽然学制缩短一方面从国际环境来看似乎能实现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可以为国家节省国家教育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但是中国刚刚步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本科教育普及率与国外一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而且我们的培养目标与国际上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2学制改革与国际接轨还是一个问题,不要泛谈国际化,不切实际地搞所谓“与国际接轨”。其次,2年工科学制改革没有成功,主要是不符合中国的工科学科特点。“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永生认为,文科、理科、工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学科差异。人文社科类可以进行两年学制的改革,但是对于某些理工类的学科来说,两年的时间根本不够。他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工科三年的学制还是比较合理的,能够充分保证学生的质量,所以作为一所工科院校的北京交通大学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学制改革。”[1]

二、2年学制对研究生教育带来的影响

1.导致研究生学习压力增大

虽然两年制研究生教育使研究生提早毕业,降低了教育成本,也能够解决目前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与现有教育资源有限的矛盾。但是由于两年时间太紧,与3年制工科硕士研究生相比,2年制工科学生普遍做法是:用一年时间进行文化及专业课的学习,另外一年的时间几乎都在找工作实习。学生做论文学习的时间实际少了9—10个月的时间,2年制实际上形同国外的1年制,由于时间的大大缩水,学生不能很好地或者无法完成老师交给的课题及部分科研任务,导致大部分导师的不满。另外,很多高校都要求研究生在参加答辩前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否则不许答辩并授予学位。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要学习文化课、发表论文,又要做实验,还要找工作,并且要兼顾导师的有关课题研究任务,学生的学习强度之大、压力之重可想而知。媒体对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情况常有报道,其中学习压力是导致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2年制硕士会使大多数学生学习压力“增大”以至于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

2.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滑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申请硕士学位的条件是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同等学历的人员,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即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者。”[2]由于硕士生学制缩短至2年,而我们的培养目标没有变化,导致了学制和目标的矛盾。同时,随着近几年研究生大规模的扩招,不少学校在硬件条件上不能为培养出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提供保证。而不少实验室的资源也常常因为研究生过多而不够用。很多学校都出现了一个导师需要带几十个研究生的情况,如果研究生不努力与导师沟通,那一年之内是难得相见的,研究生很容易成为“没人管”的学生,很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形同“放羊”,学习质量极有可能“缩水”。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顾海兵说,至少在他所接触到的领域里的研究生的论文质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很难看到令他感动的论文。这些情况都极大地影响到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从天津大学的教育实践来看,公共课占用的时间较长,2年制使得学生用于专业学习的时间就更少,另一方面研究生阶段更重要的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一定的时间投入,教学质量很难达到预期。与“学制”究竟该几年相比,学质是否达标才是至为关键的问题,让硕士生真正名得其所,名副其实,才最该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议题。

3.导致研究生就业率下降

这两年国家开始为研究生们举办专场的招聘会,工科研究生的就业虽依然好于文科,但对比他们比文科更高的目标、更大的投入,他们的就业形势也开始出现了困难。

在天津大学近期召开的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从就业市场反馈回来的消息表明:社会及用人单位对2年制硕士不十分认可,造成他们就业难等问题的出现,2年制硕士相对3年制或者2.5年制硕士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一方面,从大的就业环境来看,在全球经济放缓,IT等行业短时期的不景气,造成用人单位需求不旺,另一方面,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出现了新的变化,比以往更强调“人才素质”而单一的学术型培养目标与研究生就业的主渠道和多样化产生了巨大的偏差。“南瑞集团人力资源部纪飞说: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我们招聘时考察的方向是不同的,本科生可能我们更着重学习成绩及综合能力,而研究生我们主要看研发能力,在读研期间做过什么项目,实际操作过什么。一个实用型人才进来之后马上就能派得上用场,哪个单位不感兴趣呢?但可惜的是,这样的研究生太少了。今天我们谈过的研究生中,至多只有1/3符合要求。很多研究生,尤其是两年制的,根本都没有时间去做项目,第一年读基础学科,第二年10月份就忙着找工作,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又要忙毕业论文了。但在找工作时,有研发能力的研究生竞争力显得特别强。”[3]

所以从研究生培养体质变化和当前就业市场情况两方面综合来看都影响大批研究生的顺利就业。

三、工科院校与现行学制分析

1.针对文、理、工制定健全的学制法律法规制度

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于1980年。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我国研究生教育情况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例如:“自1984年我国第一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学位设立以来专业学位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已设置了包括工程硕士和建筑硕士在内的11种专业学位教育。”[4]《条例》中有的规定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特别是关于“大一统”的硕士研究生学制的规定。其次,文、理、工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学科差异。人文社科类可以进行两年学制的改革,但是对于某些理工类的学科来说,两年的时间根本不够,但目前不少院校在研究生教育学制的改革上过于简单,有的干脆文科理科工科“一刀切”。而且多数都在两年和三年之间摇摆,例如人民大学哲学系等院系在将专业改成了三年之后又在重新酝酿将学制改回两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从2007年起,取消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全面改回三年制。由于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内大多数高校改革都收效甚微,所以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研究生的分类及其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使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更具有针对性,这样一方面可以适当减少学生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更有效的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任务。

2.构建科学而富有弹性的工科学制体系,实行富有弹性的3学制年限

决定研究生学制的根本原则就是培养过程中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安排好所有的必要的培养要求。两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所以不同的学生我们就应该区别培养,不能“一刀切”。弹性学制比较灵活,可以适合各种学生的需要,例如对于跨专业的研究生、在职的研究生和学术型的研究生为了保证培养的质量可以适当地延长学制年限。对于工科院校的不同专业也可以实行弹性学制。另外导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及科研情况在不违背基本学制(2.5年制)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到3年、3.5等。但对于有些学习能力强,各方面比较突出的学生可以早点修完学分,提前毕业。(但是不低于2.5年)。对有些学科有些学生延长学时,一方面可以给导师和研究生提供更大的学术空间,更多的科研计划和更多的时间。另一方面,有条件的研究生也可以中途创业,这对于他们的创业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等都有很多好处。

3.完善导师管理制度,明晰导师权责

随着弹性的学制变化,旧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将会产生诸多的不适应,所以改变旧的保障体系建立新的保障制度将成为学制改革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配合弹性的学制年限,提高教育质量就要建立配套的质量管理制度,而学术上的管理是尤为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必须有导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学校要下大力度完善导师的管理制度,明晰导师的权责。要做到:(1)实行岗位竞聘制度。除了人事部门的职称评定,其导师资格还必须由校学位委员会的最终审核。(2)明确导师带学生个数的限制。导师所带学生的个数要考虑到导师的时间、精力、能力等各方面,不能盲目增加,否则只能是粗制滥造。(3)对导师资格实行定期考核审查。由学位评定委员会制定一套完整的导师资格标准体系。(4)要给予导师充分的权利。例如研究生基本奖学金的评定,研究生助研岗位的申请和聘用,优秀研究生等的评定等方面有推荐权,学校要充分尊重导师的权利。

总之,选拔、考核、监督等制度,使导师不仅要在学位课程等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好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的质量关,因为论文的质量是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充分体现。只有培养质量有了保障,才能确保学制的顺利实施。

4.努力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缩短工科研究生学制年限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5]开创了工科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双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这样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一方面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生产,增强实践能力,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增强合作意识;另外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企业优先就业,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在学校安心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可以有大量时间帮助导师完成科研项目,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解决了导师与学生之间时间上的矛盾冲突。“卓越计划”建立的学校和企业行业的联合培养模式,可以使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年限更加灵活。

5.加强硕博连读5年学制,鼓励硕博连读

在调查中,有50%以上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和“较有必要”与博士进行一体化改革。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志伟教授就认为,要把本科生、硕士生、研究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实行本硕连读,硕博连读。[6]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急需各类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调整,硕士研究生还肩负着向博士输送人才的伟大使命。从长远来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应该着重放到博士教育阶段。加强博士生教育,鼓励硕博连读5年制的作用有:第一,可以避免学习阶段的重复,使两个阶段的培养工作取得最大的总体效应。第二,硕博连读5年制为从事高难度的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解决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第三,缩短年制,为学校和国家节省更多的财政开支,同时也为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硕博连读5年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做好整体优化,特别是做好于此相关的诸如招生制度,师资配置、课程体系,成本分担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参考文献]

[1]http://news.sina.com.cn/o/2004-10-13/12003907731s.shtml

[2]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5/content_63272.htm

[3]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3980302

[4]高见.切实推行弹性学制,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从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的改革谈起[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5]http://baike.baidu.com/view/3810178.htm

[6]李志强,王世伟.研究生学制改革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作者简介]

陈志华,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300072

王素凤,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职员,硕士,天津:300072

孙鹤,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助理,天津:3000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