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北京地区普通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的应用型定位

试论北京地区普通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的应用型定位

时间:2024-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试论北京地区普通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的应用型定位杨志辉,赵姝明[摘要]北京地区有着众多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市属普通工科院校从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环境方面都与这些重点高校有一定的差距。

试论北京地区普通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的应用型定位

杨志辉,赵姝明

[摘要]北京地区有着众多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市属普通工科院校从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环境方面都与这些重点高校有一定的差距。在研究生教育定位上,从生源质量、导师队伍、培养环节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来看,普通工科院校都不再适合大批量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只有结合院校自身的学科特点,强调应用型培养,积极建立产学研基地,才可以扬长避短,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和产业需求、具有竞争力的毕业生。

关键词]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应用型

我国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培养至今,研究生教育经过不断改革与发展,目前已基本建成学科门类相对齐全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制度。30年的不懈努力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研技术人才,服务于各行各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储备。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学科之间不断融合形成交叉学科;此外,新的研究领域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基础科学研究往往由于应用需求的驱动而呈现新的活力,反过来,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又极大地推动了应用科学的深入。科学发展所显示的新的内容对目前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变化,我们国家不断调整研究生教育中各种关系,对不同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定位目标加以明确和规范。在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结合目前国家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要求,北京地区普通工科院校如何定位自身的研究生教育,将对其今后研究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我国研究生培养定位的发展历程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历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发展机制。期间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不断改革和调整研究生的培养定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将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定位于学术型。无论在高校还是科研院所,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特别是与企业生产部门的关系总体上是分离的[[1]]。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偏重于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不过应当承认,这个时期培养的研究生较好地适应了当时国家对科研和高等教育人才巨大需求的状况。但是进入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社会各行各业急需具有较强应用技能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原有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单一培养模式愈来愈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鉴于这种变化,国家开始探索逐步将原有的学术型或教学科研型培养定位调整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上来[2]

最初,国家仅在工程类硕士、临床医学、财经法律等具有很强实践应用背景的领域进行探索。在1991年开始招收工商管理硕士(MBA),1992年开始试办建筑学专业学位,1995年尝试试办法律硕士专业学位(MJ)。专业学位的设置充分显现出我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开始向应用型转变。事实上,这种转变不仅顺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国际大环境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

目前全国在学研究生人数已达140.5万,授予各类博士硕士学位分别达33.5万、273.2万人[3]。研究生教育已由精英教育、研究型人才培养转化为既面向前沿科学研究培养接班人,同时又为社会各行业输送合格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培养定位的差异性

北京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单位达到136家之多。仅2010年,北京地区招收博士研究生18 300人,硕士研究生64 586人[4]。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位。

尽管北京地区研究生教育整体规模和实力很强,但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些高校中既具有全国一流的“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还有门类众多的外语财经等专业型高校。学校类型涵盖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高校等所有种类,相应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定位也不尽相同。研究型大学具有很高的整体科研水平,科研经费充足,研究生基本素质较高,因而这些高校培养研究生主要是以培养国家精英人才为目标,面向世界前沿科学培育接班人。部分研究教学型大学除了承担部分精英人才培养的目标外,大部分任务着眼于社会实际需求培养应用型研究人才。除此之外,北京地区还有数量众多的普通高校,其中有些普通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定位上仍沿用以往研究生培养的模式,注重学术培养,研究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从而在就业时存在一定困难。

三、北京地区普通工科院校研究生应用型培养的必要性

北京地区有较大一部分院校属于教学研究型或者教学型的大学。在这些高校中,很多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定位还停留在早期研究生教育阶段,认为研究生就应当以研究为主,注重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事实上,在目前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的今天,这种观念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需求。特别对于普通工科院校研究生的培养,我们更应该强调应用型导向。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分别阐述。

1.生源方面的原因

从全国范围来讲,由于目前我国典型的应试教育影响,入学的绝大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动手的实践技能就比较欠缺。此外,通常普通工科院校优秀的本科生几乎悉数报考重点大学及中科院研究院所。具体到北京地区,由于北京一流高校数量众多,这种现象尤为明显。由此北京普通工科院校所招收的研究生大多来源于类似的兄弟院校或者其他一些刚升为本科院校不久的地方院校,调剂人数占录取总人数的比例较高,生源质量先天不足。学校如果想把这些学生培养成学术型的人才恐怕会事与愿违。

2.研究生导师方面的原因

2004年始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培养单位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研究平台等方面的有限增长跟不上扩招的速度,一些热门专业的导师难以满足扩招学生的需求,一名导师往往指导十几名,甚至几十名学生,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了解学生的研究基础和能力,科研指导也就缺乏针对性。

另外,在普通院校,限于导师自身的研究水平,除了部分教师突出的科研能力外,大部分研究生导师都面临着科研经费不足,没有科研项目支撑的局面,实验环境、基础设施等也达不到研究生研究能力培养的要求。在这些情况下,若还

一味强调培养学术型研究生,那么如何科学选题,研究课题是否具有科学意义等都面临着挑战。

3.培养环节方面的原因

普通工科院校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环节上也面临诸多问题。首先,课程设置上不够灵活。对于普通工科院校,原来可能教学对象更多的是本科生,因而在研究生培养上,学校行政部门管理的方式大多仍沿用本科生管理方式:课程设置比较固定,必修课多,选修课少;理论讲授课程多,有关实践的课程少;单学科课程多,交叉学科课程少。课程设置比较随意,研究方向的课程缺乏系统性,对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系统科学的训练缺乏,因而根本无法使学生形成较为独立的科研能力。

其次,在教学方面,限于教师的水平,大多课堂讲授仍以灌输为主,有些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有效反映前沿学科的发展。而且由于研究生的扩招,传统的研究生讨论班的培养形式往往演变成上百人的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无法得到锻炼。

4.就业方面的原因

从就业角度看,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就业渠道主要集中于高校、科研设计单位、国有企业、机关等领域[5]。看似研究生就业前景良好,但事实是,尽管北京高校众多,但高校每年的岗位需求数正逐年递减,并且北京的高校基本上都只要博士,硕士生受到极大限制。

另外,2004年开始的全国研究生扩招,更加剧了研究生的就业竞争状况。在扩招的同时,如前所述的原因,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不尽如人意。研究生流水线式的生产使得用人单位更强调研究生的质量。

普通工科院校的硕士生如果按学术型来培养,毕业时如果不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则就业会面临较大的困难。

四、北京地区普通工科院校实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措施

由以上论述来看,北京普通工科院校所处地域特殊,研究生培养定位于应用型才是今后研究生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应用型能力,实现学术型培养到应用型培养的成功过渡,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1.针对应用型研究生的特征,树立培养模式的新理念

结合文[6]中关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能力的要求论述,我们认为应用型研究生应当具有如下能力:首先,应用型研究生要具有坚实的工程科学理论,具备科技开发的基本科学基础;其次,既然是研究生,就应当在研究能力方面具有潜力,可以参与新的工程领域的开发研究,具备在生产现场进行专门攻关的科研能力;最后是应用型研究生应当具有较强的对社会和工作现场的适应能力。通过以上关于应用型研究生的能力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应用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专业硕士既有联系,但又存在区别。粗略地说,应用型硕士介于两者之间,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

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应用型硕士强调面向社会经济和企业需求培养人才,以解决产业部门实际问题为培养目的。要求应用型硕士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而学术型研究生则较为强调学术方面的创新培养。

与专业硕士相比,由于应用型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因而就业具有较强的灵活适应性,可以满足更为宽泛的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的要求。而专业学位教育面向社会的特定行业培养人才,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基础,培养带有鲜明的职业或行业特征,对专业的理论基础要求较低,更为强调职业实践的培养。

2.结合北京市属院校自身的特点,培养适应地方和行业需求的专门人才

作为北京市属工科院校,应当立足于服务北京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整合研究生教育资源,结合本校的学科特点,以解决行业或经济产业发展中的关键课题为目标,着力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技能型的创新人才。

目前北京市属院校有两大类:一类原本就是北京市属的院校,如北京工业大学等;还有一类原为部属院校,随着我国部委调整,一些部委撤销,如冶金部等,原所属院校转为地方所属,这类院校具有较强的行业背景,长期面向特定行业办学,因而形成了一些特殊的优势学科。在新的历史时期,市属院校在首都高校林立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发展自己的特色学科,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为北京经济和行业服务,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否则,一味沿袭传统的学术型培养方式,学生毕业后在与一流高校的学术型研究生竞争时没有优势,这样的结果将导致招生规模的萎缩,最终影响学科专业的发展。

3.加强院校间,以及与北京产业单位的合作,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就新时期研究生培养曾指出[7]:“加强研究生培养单位与生产企业、社会用人单位的合作,建设并形成新型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因此,北京市属普通工科高校在重视研究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培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北京经济及相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积极建立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研究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产业实践的能力,同时更好地为首都经济建设服务。

此外,也可以利用同属北京市的优势,在市属院校的相关学科、专业之间开展合作,共享资源,促进北京市高等教育整体推进。

4.调动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促进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执行者,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术型或者应用型导师队伍可有效地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里我们也提到学术型导师是因为,不可否认,在北京市属院校也具有学术突出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可继续保留学术型的培养定位。至于其余导师,不妨积极引导他们从事横向课题的研究,在教师职称评定时也应给予相应的地位,在导师聘用上坚持“水平优先”,这样有助于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反映到研究生培养上,由于导师或多或少都具有纵向或横向课题,学生培养就具有针对性,而且研究内容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或实践意义。学生在毕业时由于具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因而可以很快适应岗位的要求。就业好,招生就有优势,研究生培养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程斯辉,改革开放30年: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关系大调整[J].复旦教育论坛,2008(6):5-9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杜占元.在2011年省级学位委员会工作会议暨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1-6

[4]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0年北京那个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毕业生就业率的通知,京教函[2010]645号

[5]郭涛.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状况及简析[J].学术动态,2011(2):31-34

[6]邹海燕.向应用转型是中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J].复旦教育论坛,2011(9):48-50

[7]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选编[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杨志辉,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副教授,博士,北京:100041

赵姝明,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员,硕士,北京:1000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