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军,王洪斌,赵龙,杨丽丽
[摘要]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构建更加合理的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提供了新的契机,自2006年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来,有多所试点院校对奖助学金制度进行了尝试,但是根据研究发现仍然存在不合理之处。笔者借鉴学习其他学校改革的经验,提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方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科研积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帮助经济有困难的同学完成学业,从而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培养机制;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日益完善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视,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过硬的创新型人才。于是在多所高校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改革也在进行着,进行改革的学校取消了原先的自费公费制度,所有学生都要交学费,但是也增加了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奖助学金的发放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学生每年的各方面综合表现进行评定。现行的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取消了“计划内”、“计划外”、“定向培养”、“自筹经费”等类别区分,用奖助学金类别替代招生类别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作为培养机制改革的一部分主要是改革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设置方法,同时也将加大奖助学金的资助力度和资助额度。[1]
二、奖助体系构建的目标定位
研究生培养是我国教育链的最高级,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和提升,研究生阶段培养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知识的源泉。基于国家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定位,最终目的还是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各方面的工作都要根据这一个中心展开。于此同时笔者认为,还要根据学校的文化传统和育人理念来构建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特色文化。笔者根据大连大学实际情况探讨如何构建更加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奖助学金体系。
三、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构建
笔者认为奖助学金体系的构建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奖”,另一方面是“助”,现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建立具有激励机制的学业奖学金制度
奖学金的设立旨在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业学习和科学研究,同时也是对一个同学的综合考察,也包括思想道德素养和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以大连大学为例:为了使大连大学与“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能创新”的育人理念结合起来,大连大学在评定奖学金的过程中处处渗透着这种育人思想,并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进行研究生奖学金体系构建。
(1)加大经费投入,建立经费投入机制
经过查阅大量的研究资料笔者发现,试行奖学金制度的学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批国家重点扶持的院校,有较强的经费支持,奖学金制度才得以实施,国内的一般高校没有经济能力来进行这种改革,这也是很多高校还保留着公费自费制度的原因之一,就是某些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到资金的高校也难以把奖学金的范围扩大到一定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就面临着招生困难的境地,很多同学是为家里减轻负担选择公费学校继续深造的。所以要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对高校奖学金的投入力度,通过政策来引导企业加入到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来,这样改革的步伐才能够继续下去,地方高校才有能力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在此基础上,学校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与教育基金会等资助教育事业的组织建立联系,增加学校奖学金的经费来源。
(2)评价体系构建
①组成要素及比例:从国内各改革高校研究生奖学金的情况来看,研究生奖学金的评价标准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及社会活动,三部分的权重略有区别。按照华东师范大学某院的规定来看,综合评分=学习成绩(30%)+科研成果(50%)+社会工作(20%),根据“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能创新”的育人目标,结合本校硕士研究生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加入研究生身体素质考评和思想道德修养两个指标更加符合育人目标。笔者认为,综合评分=思想道德修养(10%)+学习成绩(20%)+科研成果(50%)+社会工作(10%)+身体素质考核(10%)
②奖学金级差及金额:根据国内有代表性的改革试点学校的奖学金等级以及金额绘制了表1如下:
表1 奖助学金制度改革有代表性的试点学校
根据表格可以看出各个高校的奖学金等级和金额是有所不同的,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设立奖学金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酌情设立适当的极差和金额,从表1可以看出,每级的金额差距在2 000~3 000元是比较合理的。级别的定位可以设立2~3个等级。
③基本奖学金与激励奖学金并存,在改革刚刚进行的学校中进行基本奖学金与激励性质的奖学金并存的制度,有利于学校在平稳中前进。既使大部分同学都享受到了奖学金的实惠,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比如大连大学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大学的定位是教学研究型,通过这种奖学金制度可以在保证奖励范围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的研究热情,而且符合让每个人都成功,让每个人都快乐的育人理念。
2.完善助学金制度
助学金是用来保证学生能够拥有最低的生活保障来完成学业而设立的资助项目,资助的群体是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同学。根据这一原则,笔者试图构建适合实际情况的助学金实施办法,为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寻找解决出路。
(1)助学金制度实施办法
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学生向研究生学院提出申请,由研究生学院和分学院进行考察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实困难的同学有资格参与助学金的评选。针对这一状况,笔者认为助学金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针对家庭经济状况特别困难的学生,研究生学院助学金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可以直接获得助学金的同学。另一部分各个分学院基层在评议小组进行评议,选出真正符合拿到助学金资格的同学,上报研究生学院助学金评定委员会,公示期满方可获得助学金资格。其中,基层助学金评议小组要由各学院负责人和学生代表组成。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助学金覆盖面是30%。
(2)导师资助制度
为了能够让困难学生有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导师资助制度。帮助确实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部分经济负担,拉近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距离。把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与其资助的额度联系起来,将研究生的培养与导师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导师根据自己的指导能力和科研经费,合理地进行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
比如,在厦门大学研究生入学后,要积极参与到导师的课题研究中去,而导师要向学校交纳一定数额的培养费,为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提供报酬。比如,在厦门大学导师招收一名硕士研究生,按文史哲艺、经管法教、数学、理工医(不含数学)学科门类的不同,分别要交纳300元到2 000元不等的培养经费,而招收1名博士生,则统一交纳2 000元培养经费,当博士研究生招生数大于2名时,导师配套经费将在招收前一名博士生的基础上翻一番。[2]
(3)增加三助(助教、助研、助管)岗位设置,加大资助力度
硕士研究生在学校日常的管理、教学、科研活动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在参加这些工作的同时也是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这也是学校育人理念之一“能做事”的具体体现。
在工作中,不仅锻炼了能力,而且经济上得到了一定的收入,缓解了贫困同学的经济压力。
3.完善硕士研究生助学贷款政策
经过研究发现国内还没有实施对家庭困难的硕士研究生进行贷款资助的相关政策,在硕士研究生这个群体中,需要资助的同学数量巨大,经过笔者在各所高校调查研究发现,大概有20%的同学有申请贫困生待遇的意向,可见为了读书而担负着巨大经济负担的同学大有人在,为了能暂时缓解家里的经济负担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去,有必要建立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让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同学轻装上阵,以更好的状态来面对生活。
四、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根据大连大学现行奖助学金实施方案,笔者建议进行如下改革,包括奖学金和助学金两个层面:首先要成立校奖助学金评定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研究生学院负责人、各学院负责人、学生代表),负责指导监督整个奖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以及各分学院奖助学金评定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奖助学金的评定过程。
1.奖学金
(1)增加奖学金资金渠道来源。学校应该与企业、基金会增强联系,争取更多的奖学金专项资金。目前大连大学与“光华教育基金会”以及“实德教育基金会”已经取得长期的联系,今后可以与更多的企业、基金会等组织进行合作,增加奖学金资金的流入。另外,建立与成功校友的联系,构建校友资助体系,请有经济实力的校友加入到奖学金体系资金的构建的团队中来。强大的资金支持才有可能深化改革。另一方面导师加入到资助贫困学生的行列中来,
(2)基本奖学金与激励奖学金并存。目前大连大学在校研究生1 000余名,公费生(在校生的95%)享有每个月240元的基本奖学金,覆盖面比较广泛。虽然国内很多高校取消了公费自费的划分,把资金统一用来实行奖学金制度,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适用于大连大学的实际发展状况,大连大学是大连市直属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享受国家和省里资金支持较少,没有足够的财力实施奖学金制度,即使实施覆盖的面积也会比较小,从而影响大连大学的招生状况,不利于大连大学向全国一流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迈进。笔者认为,应该保留覆盖面较大的基本奖学金,让更多的同学享有实惠,这也与大连大学让每个人都成功,让每个人都快乐的育人理念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3)改变科研经费使用方式,拿出适当的部分与原有的“光华”与“实德”奖学金(每人3 000元)的奖金进行合并,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等级奖学金奖励体系,可以设立1~3个等级,等级差别为1 000~2 000元,旨在奖励在学术领域真正有造诣的同学。评定组成要素及比例为:综合评分=思想道德修养(10%)+学习成绩(20%)+科研成果(50%)+社会工作(10%)+身体素质考核(10%)
2.助学金
在助学金方面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家庭经济状况特别困难的同学进行资助,由校奖助学金评定委员会评议通过可以直接享有助学金的资助;另外一部分是要经过各个分学院奖助学金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上报到校奖助学金评定委员会进行核实,讨论决定是否发放助学金。
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奖助学金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思想和经验,还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提出改革方案,然后还要经过学校有关部门的民主讨论集思广益,制定修改更加符合学校具体情况的奖助学金评定方案,还要进行试行再修改等一系列的过程,最终形成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奖助学金体系。而且在这个过程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有监督机构对奖学金评定过程进行监督,真正发挥监督机关的效力,公平公正地来执行将助学金制度。在评定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学科、专业的差异等等,所以说奖学金制度的建立是在摸索中进行的,最终找到适应本校实际情况的奖助学金评价制度。
[参考文献]
[1]凡勇昆,王帅.我国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改革的思考[J].高教与经济,2008(9):33
[2]冯晓玲.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实证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112
[3]彭安臣.我国博士生资助制度变迁及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18-22
[4]宋东霞,刘丽新.从美国培养研究生的角度看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
[5]吴晓求,宋东霞,安志伟.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9)
[6]丁雪梅,甄良,宋平.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S1)
[7]杜娟,施亚玲.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现状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增刊
[8]薛天祥主编.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张大卫.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12)2:104-106
[10]王艳花,杜健宾.高等学校奖助学金效率与公平的模糊综合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89)1:60-63
[11]Kluckhohn.Mirror for Man[M].New York:McGraw-Hill,1994
[作者简介]
王吉军,大连大学研究生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大连:116622
王洪斌,大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大连:116622
赵龙,大连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大连:116622
杨丽丽,大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大连:1166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