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北电力大学发展新能源学科的探索与实践

华北电力大学发展新能源学科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北电力大学深入研究并探索学科形成的一般规律,把国家新能源需求与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国家新能源发展的战略高度创建了“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在新能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主动适应国家社会需求 积极培育新能源学科
[1]——华北电力大学发展新能源学科的探索与实践

卢占会,尹成群,王博超,王万雨

[摘要]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方向。华北电力大学深入研究并探索学科形成的一般规律,把国家新能源需求与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国家新能源发展的战略高度创建了“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在新能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关键词]能源战略;新能源;学科规律;学科体系;创新人才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当前,传统的化石能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加快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作为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唯一以能源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把国家新能源战略与学校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并探索学科建设规律,从国家新能源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学科建设进行前瞻性、创新性的规划,创建了“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12],在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一、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

作为科学知识的分类体系,学科是大学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大学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载体。学科的形成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自动式、主动型,即根据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将其他学科的技术运用到本学科中,纵向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或优势基础学科的前沿部分向高科技方向和应用领域延伸;或优势学科将其“溢出”部分横向转移到其他前沿领域;或若干学科交叉融合产生交叉点。二是他激式、被动型,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对人才培养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一些学科的发展向符合国家创新体系、科学技术前沿、社会发展趋势的区域转移,从而一批新学科应运而生。学科生长点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突变性;既是曲折的又是前进的,从而使整个发展过程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愿景,逐渐形成相应的学科体系或学科群[[3][4]]。

学科的发展就像植物的生长发育一样,要经过萌生、培育、成长、分化、壮大的过程,一般具有三个特点:即纵向分化、横向拓展,最后在纵向分化与横向拓展的基础上相互交叉融合[2]。学科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一方面强调全局性和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将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平台基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要素均纳入其中,统筹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强调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构建以学科群为基础的发展平台,形成学科发展的综合优势,增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国家重大能源战略方向

能源是能被人类加以利用以获得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的统称。根据其使用类型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常规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以及用于核能发电的核燃料等能源。当前,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是支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进入新世纪,不可再生能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快开发并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新能源,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我国能源供应结构中不可再生能源占绝大部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不足,造成环境污染的压力巨大。2010年,我国发电总量为41 413亿千瓦时。其中,火电33 253亿千瓦时,约占80%;水电6 622亿千瓦时,约占16%;核电734亿千瓦时,约占1.8%;风电430亿千瓦时,约占1%。而2010年全国电力排放数量巨大,形势严峻,共排放烟尘160万吨、二氧化硫926万吨、氮氧化物845万吨、二氧化碳30亿吨、废水10.9亿吨,耗水量103亿吨左右,产生粉煤灰4.8亿吨,脱硫石膏5 230万吨。

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已刻不容缓。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推进火电、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强化脱硫脱硝设施稳定运行”。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国家能源战略。

三、华北电力大学发展新能源学科的探索与实践

华北电力大学植根于能源电力领域,积淀形成了“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学校结合国家新能源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凝练新能源学科方向,构建了“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体系,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学校通过在新能源学科领域的重点突破,带动了学校全面工作的提升和跨越[12,5]

1.统筹规划,创建以新能源学科为发展重点的“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

建校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华北电力大学逐步建成了一批服务于国家电力工业的优势学科。步入新世纪,以“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为依托,学校创建了以新能源为发展重点的“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大电力”涉及科学与工程领域,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既包含煤电、水电等传统能源领域,也涵盖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基于这一理念,在加大传统优势学科建设力度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优势学科与新能源学科的交叉融合,凝练新的学科方向,催生出一批充满生命力的新能源学科生长点[12]

华北电力大学自2003年起开始建设核电学科,2004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专业,成为国内第五个拥有核电专业的高校;2006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风能动力工程专业。依托传统优势学科,立足高起点,几年来新能源学科获得了长足发展,拥有“核工程与核技术”、“风能与动力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工程及自动化”、“环境工程”等十几个新能源本科专业,拥有“核科学与技术”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硕士一级学科,并自主设置了“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核电与动力工程”和“能源环境工程”等博士二级学科。“核工程与核技术”、“风能与动力工程”还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成为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

2.瞄准国家新能源需求,实施“国字头”发展战略

我校新能源学科的发展战略是新模式、高起点、跨越式,走研究型、国际化道路,发展目标是成为国家新能源领域重要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基地。学校集全力建设“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努力实现重大突破。

新能源学科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以刘吉臻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智能电网中大规模新能源电力安全高效利用基础研究”、杨勇平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过程节能的基础研究”和徐进良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锅炉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基础研究”等3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为标志,新能源学科还主持了各类国家级的项目、基金、课题12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SCI、EI收录6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学校通过重大科研项目,不仅培育了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也促进了新能源学科的快速发展。

3.创新机制,汇聚新能源学科高端人才

学校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育未来人才”的工作思路,适时启动“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杰出人才引进计划”,坚持个别引进与“团队引进”并举,延揽了一批冲击新能源学科前沿、驰骋新能源学科高地的重量级领军人物和精英人才。几年来新能源学科组建了一支以“千人计划”、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为骨干的学术队伍。教师队伍年龄分布及学科结构合理、实力较强、具备巨大发展潜力,博士学位获得者达到90%以上,其中大部分具有国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学习工作经历,具备国际化、工程化优势。学校还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使一大批青年才俊成为学校的未来和希望。

4.实施“产学研”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将人才培养与国家新能源战略相对接,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为国家能源建设领域输送高素质人才。学校大力实施“质量工程”战略,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共获得包括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等在内的国家级项目25项共94个;学校入选第一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电力行业高水平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被批准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在本科教学中,学校贯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新能源专业积极构建并实施以基验教学、校内工程实践、校外实践、仿真实践四模块为框架的教育教学体系,利用校企合作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几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

研究生培养中,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的新模式,提出了通过在新能源高新企业、科研院所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的模式,采取两段式双导师培养研究生的新方法,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全面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每年有200余名研究生进入研究生工作站,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工作,出站研究生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受到企业的高度评价。2008年,鉴于学校研究生工作站取得的优秀成绩和良好声誉,北京市首批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落户学校,现已资助数十名博士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产出了一批优秀的成果。

新能源、新产业带来新希望。华北电力大学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为己任,以校企深入合作为契机,大力推动新能源学科建设,满足国家能源事业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形成全面开放的办学格局,赢得了学校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步伐。正如刘吉臻校长所说,只有深入研究并探索学科形成的一般规律,把国家的发展需求转化为学校的办学目标,才可以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使学校成为引领科技不断发展的源头与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吉臻.构建大电力学科体系服务国家低碳能源发展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0(2)

[2]刘吉臻.构建特色学科体系提升学校办学水平[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1-2)

[3]李恩良.对学科发展规律的认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8(9)

[4]陆振康.一流学科建设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中之重[J].江苏高教,2004(5)

[5]潘懋元,车如山.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大学教育科学,2008(2)

[作者简介]

卢占会,华北电力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教授,博士,北京:102206

尹成群,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北京:102206

王博超,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工程师,保定:071003

王万雨,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工程师,保定:071003

【注释】

[1]基金项目: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重点研究项目“适应国家需求构建新能源学科的导师队伍快速建设机制”资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