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学科交叉,深化军民融合,提高军校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

加强学科交叉,深化军民融合,提高军校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以后勤工程学院为例,分析了目前我院工科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及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加强学科交叉,深化军民融合,提高军校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后勤工程学院为例

胡勇刚,冯新泸,马士林,管亮,王雷

[摘要]军校工科研究生作为军校研究生中一个群体,由于其研究方向及学习内容与民用技术关系紧密,使得其教育和管理既要坚持“姓军”的原则,又要服务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的宗旨,文中系统分析了军校工科研究生的来源和特点,针对目前军校工科研究生存在的生源萎缩较为严重、学位论文质量不高、部队适应能力弱等问题,深入剖析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军校工科研究生;军民融合;学科交叉

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军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具有军队特殊的特点,其是军队教育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军校研究生作为我国高校研究生群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与地方高校研究生相比最突出的一个特殊性体现在:其既是一名军官,又是一名研究生。因此,军校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有其独有的特点和要求。目前,军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已经构建了以工学、医学、军事学为主体的军队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军校工科研究生作为军校研究生中一个群体,由于其研究方向及学习内容与民用技术关系紧密,使得其教育和管理既要坚持“姓军”的原则,又要服务于提高其科研实践能力的宗旨,要有效提高军校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找到一个“姓军”与科研的黄金结合点。本文以后勤工程学院为例,分析了目前我院工科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及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我院工科研究生的来源

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因材施教,因此,首先要掌握目前我国军校工科研究生的来源及其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总的来说,我院军校工科研究生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渠道:

1.军队院校工科专业优秀本科生和部队在职军官

这部分生源也是目前军校工科研究生的主要来源。其特点主要为:

一是军事素质较好,军人意识强,能够较好地适应军营生活。经过四年的军校本科的训练和生活,这部分生源的主要特点就是军政素质较好,能够很快地投入到新的军校研究生学习、生活中,“过渡期”短。

二是学习动力存在不足。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由于学习方式和学习任务的变化,有相当一部分的学员会对自己较为放松,有的甚至形成了“学习上应付了事,训练上得过且过的态度,造成了部分学员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严重滑坡的现象。这也是目前部分军队工科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学员是直接从本校直接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对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相关人员过于熟悉,也是造成学习紧迫性不够的一个原因。

2.地方高校优秀国防生

随着我国国防生教育的深入发展,军队工科研究生的来源比例越来越高地来自于地方高校优秀国防生。其主要特点为:

一是相关专业理论及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国防生的培养院校及其专业一般与部队相关专业部门关系紧密并且实力雄厚。因此,这部分生源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都掌握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由于其本科学习与地方联系紧密,思维较为活跃,创新能力较强。

二是军事素质特别是军人意识还有待加强。虽然国防生在校有一定比例的军事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所处的学习环境为开放式的地方高校,军营氛围营造困难,导致其军事素质特别是军人意识的训练和养成稍显薄弱。

3.地方高校优秀毕业生

为了优化生源结构,每年各院校都会招收一定名额的地方高校优秀毕业生,从今年起,我院还可以从地方高校免试推荐研究生。这部分生源较少,但却是军校工科研究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是直接从地方高校入伍,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这部分生源的突出特点就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但军事素质和军人意识较弱。

二、目前我院工科研究生培养现状

1.生源萎缩,学科发展受限

以我院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为例,由于没有本校本科生生源的支持,2008年以来,每年招生人数都维持在2人左右,某些年还会出现无生可招的局面。生源数量的严重下滑导致了许多导师无学生可带,相关科研课题无人可用的现象,学科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学位论文质量不高

研究生论文是反映该生实际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最有力的体现,是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主要标志。但从我院近几年来的论文评审和抽查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创新性不强,追踪前沿技术能力弱,试验过程简单重复等现象。在我院每年论文盲审和答辩中,都存在由于论文质量问题而“不通过”的情况。

3.部队适应能力较弱

学员在院校培养期间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军人素质下滑,军人意识和作风有所淡薄。大部分工科研究生没有经过基层部队的训练、生活,分到部队后,对部队的即成规章制度和做法有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表现出对部队的不适应。

三、现状成因分析

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育实施者和管理者,以及即成管理制度。笔者认为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主要为:

1.军校教育转型使得军校工科研究生数量进一步压缩

2003年以来,军队院校教育开始改革,以大力推进任职教育发展为主线,军队院校教育顺利转型。2011年全军又进一步压缩了军队学历教育的数量和规模。军队院校集中较大力量抓好军官的任职教育是目前我军军校教育发展的大的趋势。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军校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将是培养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的军事类高层次人才,对军校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将进一步压缩。

2.就业方向的改变,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专业素养较差

“学得好,不如分得好”是目前包括工科研究生在内的军校研究生所持的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其体现在工科研究生身上尤为突出。

一是军队工科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已由以往的以充实军队院校、科研机构为主逐步转向以充实基层部队为主。所学专业与所分配单位的“不对口”是目前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就使得很大部分学员认为: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在今后的部队工作中“无用武之地”,还不如抓紧时间学习其他的行政管理知识,培养待人接物的能力,从而使得专业知识特别是科学研究投入的时间、精力大大减少。

二是行政管理导向使得部分学员过分看重“综合能力”。为了应对部分工科研究生分到部队后适应能力较差的问题,目前某些教学和教育管理部门过分地强调了人文、艺术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忽视并占用专业训练时间,导致部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参加相关活动太多,分散了时间精力,“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重点,看似“综合素质”高,但实际专业素养差。

三是教学模式僵化,导致学习兴趣减弱。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与本科区别较小,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某些教员过分“高估”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完全依靠学员自我学习,甚至整个课程由学生分段“讲授”。这些“走极端”的教学方式较大地挫伤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质量考核偏重于形式。我国研究生在攻读学位过程中普遍都需经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几道考核关。目前,我院的研究生在遵循以上过程的同时,对所有的硕士和博士论文都采取了“盲审”的措施:其中硕士生论文评审2篇,全部盲审;博士生论文3篇盲审,其余明审。但从实施效果来看,虽然全盲审制度对研究生的论文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威慑”作用大于实际效果。尤其对于工科的学生来说,在盲审阶段后,改进试验方案和研究方法基本不可能,因此使得目前的盲审制度对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效果不明显。

3.与地方联系过于紧密,导致相关学科研究军事特色不强,勤务定位模糊

直接为战争和军队建设服务是军校教育训练的直接目的和宗旨。但是,我院相当一部分学科专业在研究内容、方向和相关课程设置上存在军事特色不强、勤务定位模糊的情况。一部分学科,例如岩土工程,其学科理论体系、学科内容,包括目前的课程设置和地方高校相关专业基本相同;一部分学科虽然与地方高校相关专业有所区别但部队实用性不强,例如应用化学学科,其主要以成品油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其使用性能为主要研究目的,但由于目前部队用油直接与地方石油公司对接,使得其研究成果难以在部队形成实际的战斗力。这些现象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从事相关研究的研究生工作积极性和钻研兴趣不高。

四、对策分析

军校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与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培养有许多共同点:例如,可以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和改进授课方式来提高研究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加强论文监督、跟踪和导师督导力度来提高论文质量,学员的学习动力都主要来自于“就业”这个无形的指挥棒。与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相比,军校工科研究生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培养目的是直接为军队建设服务,其就业意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个人选择,但大部分学员的就业要服从组织分配。这就是使得在军校工科研究生的培养中要充分考虑到学员以后工作单位的性质和岗位类型,不能将培养过程和工作过程割裂开来。由此可知,造成军校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够理想的核心原因在于:“姓军”教育方向与专业培养过程没有有机结合。军校工科研究生本身就是一个“军事特色”和“科学品味”的结合体[1],必须两者兼顾才能有所成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军民融合”,处理好“姓军”和“科学”的矛盾

这里所指的“军民融合”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要加强科学素质训练与军事素质培养的融合,在军事素质的培养中强化科学研究意识。要处理好军事与研究的矛盾,特别要注重“过程”教育,即:在科研过程中加强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品行品德修养,创新思维等的培养,通过对科学问题的解决来塑造良好的军人素质、军人意识与军人作风;同时,又要将军人的作风、要求和素质通过科研工作得到加强和巩固。

第二,要挖掘学科本身的军事特色,准确其勤务定位,促进科学研究内容与“军事特色”的融合。目前我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鼓励研究生跟随导师深入部队基层调研,通过调研发现部队急需解决的问题,使得其研究内容是“从基层中来”。

二是提倡研究内容瞄准军事科技前沿,通过追踪外军前沿科技来提升研究“含金量”,确保研究成果能够“到基层中区”。

三是努力构建院校和部队联合培养机制。目前,我院与各大军区相关研究所已初步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对于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加强学科交叉,解决创新能力不足和勤务定位不准确的问题

重大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主要得益于交叉学科的发展,调整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知识结构体系,以获得良好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互动效应,是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2]。相对于地方高校交叉学科的含义,本文所指的学科交叉的特殊含义在于:一是体现在军事特色学科与常规学科之间的交叉;二是体现在学科内部军事特色方向和基础研究方向之间的融合。

在这方面,我院独创性地提出了“学科群”的概念,构建并形成了以“学科群”为主要特色的学科体系,同一学科群内的研究生能够自由地选择课程和研究方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学用相辅相成

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该模式下开展工科研究生教育不仅仅是增加一些实践环节,而应与军校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紧密结合[3,4]。产学院合作模式下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高校)与合作单位(企业、科研单位等)共同建设,并形成一种有效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实现高校、企业、社会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一致,军校工科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军校工科研究生的培养不能限于实验室的“温室培养”,而应该使其将研究过程和成果接受地方和部队的实际检验。

目前,我院已与部分军工企业以及相关为部队服务的公司进行了产学研联合培养,相关研究生直接参与研制的产品在部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从实施效果来看,这种针对性较强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既有效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直接为部队服务的效能,又使得研究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效果明显,论文质量也普遍较高。

4.要发挥研究生双重管理机制效能

军校研究生双重管理机制,是指对在读全日制研究生(包括委托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作风养成、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教育,由学员大队(研究生队)与系(所)、重点实验室(包括教研室与研究室、研究生导师)双方实行既职责分明又配合密切的一种共育人才模式和管理教育方法。通过双重管理教育,力争把研究生队的管理育人作用和系(所)、重点实验室的教书育人作用相互结合,充分发挥两者优势,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进而达到管理统一,行动统一,动态互补[5]

总之,军校工科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培养出既符合军事斗争需要又有专业特长的有用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学科交叉,深化军民融合是一条值得研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苏绍璟,杨俊,王跃科,张玘.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实现“科学品味”和“军事特色”的统一——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S)(增刊):46-48

[2]何刚,陈孝杨.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2):20-23

[3]莫建文,林基明,张顺岚,张文辉.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工科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10,9(34):54-55

[4]郭颖,刘刚.产学研结合与创新型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3):15

[5]黄金才,赵侠.以双重管理为平台 加强军校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2):88-90

[作者简介]

胡勇刚,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训练部研究生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重庆:401311

冯新泸,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军事油料应用与管理工程系,重庆:401311

马士林,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训练部研究生处,重庆:401311

管亮,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军事油料应用与管理工程系,重庆:401311

王雷,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训练部研究生处,重庆:4013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