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与发达国家相应标准的比较分析[1]
向智男,孙延明
[摘要]确定了国内外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各要素的对应关系,重点分析比较了国内外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在知识、能力及素质方面要求的共性与差异,阐述了发达国家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典型特征及先进经验——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以应用实践为主线、以发展能力及素质为中心、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并就我国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构建及完善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知识;能力;素质
制定和实施科学、完善的工程硕士学位标准是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建设需要树立全球观念,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培养广泛适应性的国际化人才。通过对我国第一批五个领域(化学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工业工程及材料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与发达国家相应标准进行对比研究,确定了国内外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各要素的对应关系,重点分析国内外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在知识、能力及素质方面要求的共性与差异,阐述了发达国家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典型特征及先进经验——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以应用实践为主线、以发展能力及素质为中心、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并基于国外学位标准的先进教育经验和可借鉴成果,对我国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构建及完善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国内外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对应关系
与我国的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不同,国外发达国家基本上没有国家层面制定的统一的工程硕士学位标准,而一般是由行业、专业协会等设定各自领域的学位标准,对该领域培养的工程人才的能力提出要求,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对工程硕士具体培养过程及获得学位达到的要求做出规定:包括对获得学位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专业或科学工作素养、知识结构、职业和学术道德、学术或技术水平等基本要求的规范,以及为使学位获得者达到这些基本要求,各个培养环节应具备的基本教育功能[1]。
二、国内外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异同
通过考察美国、欧洲国家(英、法、德、爱尔兰、奥地利及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典型高等工程院校的工程硕士教育及其学位标准,发现发达国家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与我国相应标准有很多共性之处。①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具备从业知识、能力及职业品质的应用型人才。不同领域的职业目的不同决定了培养对象专业能力及素质的侧重点不同。②具有系统化、适应性的课程设置及要求。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中的课程要求不仅都有反映本领域最新进展的核心课程,还有相关领域的选修课。课程设置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③具有严格的学业评估机制。各国都很注重工程硕士的学业考核及评估,建立了完善的学业评估机制,为其获得学位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奠定了基础。
除了共性之外,国内外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相对我国来说,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对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理念在其学位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具体表现为以下七方面。
1.教育理念方面,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
大多数发达国家设置的工程硕士培养计划是直接面向工程实践的职业方向,以满足工程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如美国的工程硕士计划、欧洲国家的文凭工程师计划[1]等。因此,它们的教育理念和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中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即培养未来的高级工程师,具有很强的职业特征。如,法国的高等专业工程师学院“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业界能得到聘用”;德国的工程硕士教育则重在培养工程师、企业家。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要求较高,循规蹈矩,绝不可忽略[2]。
我国工程硕士教育是在经济转型期,为适应企业需求,改变工科学位单一状况的背景下产生的,2007年第一批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制定时工程硕士教育基本上是面向在职人员,不存在获学位后的就业问题,所以我国学位标准中的培养目标仅对专业能力作要求,没有明确的职业取向描述。
2.知识结构方面,注重对交叉、新兴领域、工程前沿及管理领域类的要求
发达国家对工程硕士课程(包括学分数及成绩)的要求比我国要高,并且核心课程类型几乎全为专业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培养通专结合型工程硕士方面颇具代表意义。现就我国现行化学工程领域学位标准与MIT的相应标准进行对比(见表1)[3]。
表1 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中课程知识要求
一方面,发达国家在传授各专业领域知识的同时,根据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注重交叉、新兴学科知识的渗透。如,美国高校提出不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更要培养既懂技术又善于协调组织完成工程项目的人才,以及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因此,MIT在知识结构要求方面,必修课程中除了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包括了相关领域知识,并突出了对跨学科、管理类课程的要求。相对来说,我国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中对管理类课程及管理能力的要求较简单和薄弱[4-6]。此外,法国矿校的工程硕士教育,把废弃物的再生和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新材料的研制和使用、风险管理和社会效率的评价、物流管理等新兴领域知识作为主要课程内容;德国提出培养“全球工程”类、既懂工程又懂管理的硕士层次专家。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课程要求是基于“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更关注社会环境的前沿动态。如,欧洲工程硕士教育改革创新三部曲中强调以“关注雇主需要、创新课程体系,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提出创新欧洲工程教育实践课程的方案[7-8]。
3.专业能力方面,以应用实践为主线,注重对设计、实验、实习、施工、管理及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
欧美的学位标准中对工程硕士专业能力的“质”和“量”均有较高要求,包括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负责小型项目工程及参与大工程的工作能力,有效的组织、管理、合作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通过比较MIT与我国的化学工程领域学位标准中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见表2),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更侧重于与从事具体工作的应用实践能力相衔接。
在对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方面,发达国家与我国化学工程领域学位标准的内容有明显区别(见表3)。MIT设有专门的实习学院负责实践环节。为了突出实践取向,其实践课程讲授基本上是将工程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启发式地引导、解析,一般占课程总学分的30%—40%。此外,要求学生入学后就开始进入项目实践环节,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共同指导下参与或承担一些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课题,并接受定期考核。学位要求中还规定每个实习项目须至少含两个学科方向的知识,提倡跨学科的项目实践。与MIT不同,由于我国在职工程硕士本身未离岗,他们的实践环节主要在各自工作中完成,因而我国第一批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中对于实践课程和专业操作的要求相对来说就不明确、不具体。
表2 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中对专业能力的要求
表3 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中对实践环节要求
此外,项目学习(Capstone Project)是欧美国家工程硕士教育实践环节的典型代表。在其学位标准中对项目实践能力作了具体要求,规定学生从项目申报、生产设计、技术实施、成果应用到最后阶段的结题工作都须亲自(或合作)参与完成,并通过各阶段的考核,基本上为1年时间[9]。项目选择面较宽,可从分析市场对技术、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入手,提出创新型的技术解决工业问题,同时分析其商业价值、安全性、社会性及道德规范等因素;也可应用新能源技术、低排量的产品制造技术或其他新兴技术对现有设备或系统进行改造、设计、生产、测试、应用及推广。对项目进展建立了监督反馈机制,如:须每两周向导师书面汇报情况,并进行面对面交流,听取指导意见。对于项目的考核,规定了具体的答辩要求,如答辩委员会成员除了学院导师、实践指导教师外,还须邀请行业界专家。
日本设有专业的工程硕士教育研究生院,以实践应用型教育为主要特色开设课程,知识内容以实践应用为主,基础理论学习为辅,强调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同时,下设专职负责项目教学与实习的部门对实践课程进行管理[10-11]。
4.素质要求方面,注重对个人发展能力及素质的要求
发达国家对工程硕士发展能力及素质要求主要包括:①终生学习的习惯;②架构健全的个人伦理道德规范,强调职业技能的同时,注重社会及行业职责;③开阔眼界,增进全球化思维,了解其他文化、语言及社会;④客观地认识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⑤扩大科学视野,从个人及社会的多方位视角看待新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⑥善于发现问题的根源。
5.质量评价方面,以职业目标为导向,注重就业单位的评价及意见反馈
工程硕士学位是带有明确职业取向的专业学位。因此,其学位标准应在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反映行业对高级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1]。在质量评价方面,发达国家非常注重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校期间即被预聘的比例)和毕业生个人发展与成就,其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评价主要是由社会和用户给出的[6]。如,美国工程与技术评估委员会(ABET)制定了评估工程人才的11条标准,涵盖了一名合格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全面能力和素质,突出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12]。
6.学位论文方面,形式多样化,注重解决工业界的实际问题
国内外在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要求方面有显著区别(见表4)。相对我国完成论文及申请学位等一系列规定性程序来说,一方面,国外对于学位授予要求相对较简单、灵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多样化。例如,法国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可以是供发表的学术论文、研讨会论文、项目经费预算及相关支撑材料、论证实践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交互工程的正式文件及其支撑材料、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包括从法律上的可操作性论证)等形式之一。另一方面,国外学位论文的评判标准在于能否解决工业界的实际问题。如,日本的工程硕士教育就允许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取代提交论文来获得学位。
表4 化学工程专业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中学位授予要求
另外,欧洲国家在工程硕士完成学业获得学位的同时可获得工程师文凭,而我国工程硕士完成学业后大部分只能获得学位证书,无任何职业资格证书。
7.时空发展方面,注重学位标准的国际化及与时俱进
国际化是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十分重视的部分,逐步实行和国际接轨的学位标准和制度。欧洲国家实行“文凭工程师”制度,其文凭在全欧洲通行。欧洲国家工程师协会联合会(FEANI)提出“欧洲工程师”及其注册标准“FEANI公式”:B+3U+2E+2T(B代表接受高中水平教育到18岁,3U为大学3年的工科课程教学,2E为至少2年的工程经历,2T为2年的工程训练)[1]。根据该公式对欧盟成员国工科院校的工程人才进行评估和鉴定。
此外,发达国家的学位标准也是根据时代和社会大环境的需要适时调整。如,2008年全球经济滑落,欧洲的工程教育受到影响。与之相应,德国高校及时对工程硕士学位标准进行修订,从而有效地保障了德国工程硕士人才的培养质量[8]。
三、对我国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建议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学位标准存在差别是必然的。例如,欧美的职业学位课程以专业课为主,而我国工程硕士课程体系中政治、英语等非专业课占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对政治理论课程(包括教学内容、学分和学时)都有自上而下的统一设置。因而我国对工程硕士知识结构的课程要求与发达国家当然是不同的。
另外,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工程教育起步较晚,并且是从学术型教育中分支而来,随着规模的扩大,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人才,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照搬国外套路,须根据现实情况逐步发展。本文结合工程教育的实际,从国外的经验借鉴中对我国工程硕士学位标准提出如下设想和建议。
第一,知识结构方面,适当增加课程体系的专业课比例及要求,适当增加对发展素质类知识的要求。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拓宽了工程活动的范围,企业需要大量项目规划和管理人才;同时,增加管理、领导等素质提升课程也是工程硕士以后在工作中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授课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
第二,能力要求方面,应明确并逐步提高对实践能力及职业能力要求,进一步体现校企联合培养。对于实践环节的阶段考核要求应具体化并落实在学位标准对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中来。工程硕士教育与其学位标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要提高学位标准中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体现在现实教育中就是要加大并落实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素质要求方面,应进一步增加对工程硕士个人发展素质的要求,如:终生学习的习惯、个人伦理道德、全球化视野及思维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业后的个人成长及其职业生涯的发展,且终生受益。
第四,学位标准要体现专业学位的特色,在制定中要参考行业、就业单位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及评价,以便与相应职业资格有效对接。具体措施应在学位标准的附录中表述。缺乏与职业要求的衔接,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学位标准的培养目标,使得工程硕士教育缺乏有力约束机制与发展动力。目前,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关注群体还局限于教育系统和学生。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行业协会的意见相对欧美来说较少能得到反映,这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工程实践特色和对行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因此,加强行业部门的参与度对于学位标准与职业要求的契合是有益的。
第五,改革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标准,在形式及要求上增加灵活性。为了引导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面向实际,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可要求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以企业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改造课题为主,以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为目标,根据需要采用多种论文形式,如:调研报告、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等形式,同时对各类型学位论文的内容要求、撰写要求和评价指标建立相应的标准,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第六,在学位标准附录的具体实施意见中,应对不同类别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应有不同的举措。如,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来说,应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同时也应在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间比例协调上注意把握“度”。
第七,制定或完善工程硕士学位标准时,重点参考、借鉴发达国家在该工程领域优秀的工程师培养模式,及其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的要求。各国工程领域优势各有侧重,吸收、借鉴优秀的办学模式、经验和方法等,可以优化我国工程硕士人才的培养标准,并促进学位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何德忠,刘东,李宏等.从工程师培养看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构成要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增刊,131-134
[2]M.Molzahn.Chem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Europe:Trends and Challenges[J].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82(A12):1525-1532
[3]MIT Engineering[EB/OL].http://web.mit.edu/engineering/initiatives/index.html
[4]G.Gereffi,V.Wadhwa,B.Rissing,R.Ong.Getting the Numbers Right: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China,and India[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8(1):13-15
[5]Fung Institue for Engineering Leadership,Berkeley Engineering http://funginstitute.berkeley.edu/curriculum.html
[6]UC Berkeley College of Engineering[EB/OL].http://www.coe.berkeley.edu/academics/cee.html
[7]The Fu Foundati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pplied Science-Columbia University[EB/OL].http://www.engineering.columbia.edu/
[8]P.D.Galloway.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J].Civil Engineering,2007(11):46-51
[9]Capstone project[EB/OL].http://www.hdessays.com/category.php?page_id=7
[10]L.H.Lynn.Engineers and Engineering in the U.S.and Japan: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Suggestions for a New Research Agenda.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2,49(1):95-106
[11]World’s Best Universities:Engineering and IT[EB/OL].http://www.usnews.com/education/worlds-bestuniversities/articles/2010/09/21/worlds-best-universities-engineering-and-it-,2010-9-21
[12]ABET.Retrieved Oct.28,2008 form[EB/OL].http://www.abet.org/constitution.shtml
[作者简介]
向智男,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副主任,讲师,广州:510640
孙延明,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广州:510640
【注释】
[1]本文是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我国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与国外相应标准的对比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09-ZD-xwbz-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