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1]
王科
[摘要]要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这一宏伟目标,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的研究生教育必须重视国际化进程,树立国际化教育和管理观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师资队伍,加强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改革创新,最终形成符合国际化标准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
随着全球科技、经济、文化多层面融合的不断加速,各国对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要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的研究生教育必须重视国际化进程,树立国际化教育和管理观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师资队伍;加强学生的国际化意识;拓宽与世界知名高校的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改革创新;力求提高研究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从而在国际科技、经济和文化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最终形成符合国际化标准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工作现状
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是各行各业拥有创新意识并具备创新能力,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1]。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不断改革和发展,近年来研究生规模增大,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我国就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化工作进行了很多很好的尝试,比如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以及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等,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历史原因影响和体制制约,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工作的开展还处于探索中,难免与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
与国际化程度高的世界大学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过于僵化,培养单位自主办学的调节空间不足[[2]],培养目标中国际化的意识并不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工作中存在“八重八轻”现象。[3]与美国等国不同,我国研究生教育还多注重科研本身,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培养,研究生过分依赖导师,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强;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养不够,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数理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单一,导致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不强。虽然近年来华留学的研究生数量显著增加,培养质量也有所提高,但美国、日本、欧洲、澳洲等仍为热门的留学目的国,这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低有一定关系。除学生外,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国际化背景程度不够,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导师比例还较小,导师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机会还不多;部分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过于陈旧,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国际竞争的需要。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工作的推进和深化,有碍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的进度和质量。
二、树立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
上述现状要求我国研究生教育紧跟国际化浪潮,充分理解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内涵,树立国际化的拔尖人才教育管理理念和培养目标,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以夺取国际战略主权。
具体来讲,树立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要时刻关注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和动态,客观认识我国研究生教育在世界各项教育指标中处于的位置以及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用国际化的视野规划和制定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和政策,制定符合国际标准的培养目标和质量评估体系;敢于借鉴和消化国外先进教育管理经验并主动参与国际教育竞争,引导学生增强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努力提高国际交流能力;教师队伍要首先具备国际前沿的知识和技术的洞察力,善于用国际先进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避免成规守旧;同时,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工作和评估的组织和机构,提高国际化工作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为研究生教育创造良好国际化交流平台,避免分工过多和相互推诿的现象。另外,强调国际化并非完全外国化,也要充分考虑国外的制度和方法是否适合我国国情,与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结合和优化,保留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优良传统。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同时,注意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研究生教育做到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地处理国际化进程中的“八重八轻”问题,定能加快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速度并稳固培养质量,在国际教育竞争和人才储备竞争中始终立于强者之列。
三、建设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参与是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方面[4],高层次、国际化、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又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保证。近年来,大批具有海外学习和研究经历的教师和外籍专家学者补充到研究生师资队伍来,优化了导师国际化背景。但这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导师队伍比例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师资的国际化不仅体现在量上,更体现质上。[5]只有导师及时把握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动态,才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并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才能提高指导能力。可以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形成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育双轨机制,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国际交流技能、拓展导师的知识结构、为导师提供课程和专业发展的机会,同时补充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加入导师队伍,从而带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和学生多方面的国际化发展。
一方面,加大对导师国际化活动的投入,设立专项基金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年轻教师海外留学、海外教学、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参与和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吸纳新的学术思想和观念[6],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对国际性成果予以奖励,同时把国际化背景作为导师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以此促进导师提高自身国际化素质的意识。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引进优秀的海外人才补充到导师队伍的力度,创造条件让他们安心教学和科研,通过他们的国际化技能和视野带动和提高现有导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同时,要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海外专家学者短期讲学和国外导师来访讲学等项目,邀请一批世界知名高校的导师来校为研究生讲授课程或短期讲座,以此拓展在校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及时把握最前沿的学科研究。
四、增强研究生国际竞争力
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具备对学科前沿的洞察力和敏锐性,具备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创建国际一流大学的名片。随着国家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各高校都把提高研究生出国学习经历的比例作为国际化建设的目标,已启动了许多项目拓展研究生的国际视野,给研究生创造了许多机会接触世界最前沿的学科动态,比如与国外大学的交换生项目、联合培养项目、双学位项目、海外暑期学校等。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竞赛、学术论坛和学术会议,也是增强拔尖创新人才国际交流能力,提高外语水平,学习和了解国外科学研究方向的有力途径。研究生出国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增多,国际意识增强,才能充分认识自身不足,进而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把这种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的风气带给其他同学。但在增加派出研究生到国外学习数量的同时,也要把握派出质量,加强派出后的管理监督和学成后的评估工作。
与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走出去、请进来”一样,学生背景的国际化不只是创造条件派出学生,留学生教育也是反应和衡量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国际一流大学都非常注重留学生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一些学科已经发展到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华学习,但学历生和研究生的比例仍相对较低,来华留学的研究生仍集中在欠发达地区或发展中国家,这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因此要通过教育展、联合培养交流合作项目等途径加大宣传,建设英文教学课程和专业,以此吸引优质的国外生源,提高外国留学研究生的比例。
五、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导师队伍和学生背景的国际化建设应付诸实施于整个培养过程,并在培养过程检验其成效。科学的课程设置是保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在国际化视野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要有符合国际标准、适应国际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作为保障。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无论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还是在课程设置上都偏向于以教师的讲授为主[7],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这样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同时过多关注本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传授,研究生在校期间知识结构单一。而国外一流大学大多特别重视实践性教育和通识教育,这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应学习借鉴国外一流研究生教育的经验,重新评估现有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知识结构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的课程应该改革创新或删除,建设一批充分体现实践性、通识性、时代性和国际化水准的课程,重视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建设,有条件的高校可直接引进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同时,应该加快英文教学课程和全英文专业的建设,配备胜任英文教学的师资,建设和引进最前沿的教材资源,吸引国外优秀的生源来我国接受研究生教育。另外,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国际惯例的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伴教学、小组设计等办法,避免灌输式教学,发挥研究生导师“导”的作用;加强外语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并适当将托福、雅思等国际认可的外语考试纳入外语选课课程。
六、创新培养模式,拓展与世界知名高校的合作
要用国际化视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模式上也要与国际接轨。除传统的硕士和博士单一培养模式外,近年来硕博连读、直博生、本硕博连读等培养模式在我国高校不断得到实践和创新。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总结这些培养模式经验的同时,应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成功模式,继续加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重点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符合国际认证标准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外,我国研究生采取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入学选拔制度,过分注重卷面考试成绩,缺乏综合素质的考察[8]。教育部应突破传统观念,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让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改革试点,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采用国际通用的研究生入学评估选拔标准,注重灵活性和全面发展的衡量标准,这样才符合研究生入学选拔国际惯例。
同时,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灵魂,更是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国家和学校层面都要加强与国外教育联盟和大学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教师互访、招生评估模式互认、学分和课程互认、联合培养双学位、交换生、暑期学校、国际会议和合作科研、海外志愿服务等项目促进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这样培养的研究生才能真正意义算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国际化、新型复合拔尖创新人才。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是世界知名大学的重要特征,国际化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要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开放思想,改革创新,从教育管理观念、师资队伍、学生背景、课程和教学、培养模式等入手加快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具有自我特色,符合国际惯例和标准的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办学模式和管理运营机制,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化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力,通晓东西方文化的复合型、前瞻型和外向型拔尖创新人才,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提供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创新人才是时代的主角.创新山东网[EB/OL].(2011.1.18).http://www.cxsdw.com/article/show.asp?id =5699
[2]王伟,徐祝申.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发展策略若干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100-102
[3]董晓惠.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9):32-33
[4]顾露雯,崔军.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评估指标、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1,(1):71-77
[5]严晓鹏,郭保林.议孔子学院对我国高校国际化的影响与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1,(6):57-58
[6]陈瑶,高进军,李彦武,邵福球.世界是平的——试论工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S1):15-18
[7]邵延峰,伊宝玲.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S1):29-33
[8]顾丽娜,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S1):111-112
[作者简介]
王科,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综合管理办/公派研究生工作办,研究实习员,硕士,广州:510640
【注释】
[1]基金项目:2010年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