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
张永学,汪志明,杨皆平,詹健
[摘要]调整结构和提高质量已成为近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依靠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良好基础和传统,于2010年在“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和“化学工程”3个工程硕士领域获得了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资格,学校从培养模式创新和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制定出了各领域符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的特色化培养方案,在已有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基础上,择优建立了若干个高水平的企业联合培养基地,进一步完善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外管理、奖助学金评定和发放、双导师指导论文研究的体制和机制,为学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试点改革的经验对于其他院校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关键词]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管理体制;企业工作站
一、前言
为更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育部于2009年初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旨在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在2010年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主要领导同志明确指出,要把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放在与学术学位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考虑,要以改革的思路、市场机制的思路来改革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2]。在2010年7月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十二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中明确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3]。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各级学位的需求比例不仅反映人才培养规律,更体现着国家发展阶段经济类型和增长方式。我国学位制度经过31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到了必须大力调整结构的阶段,硕士生的培养必须从以学术型为主转变为以应用型为主[[4]]。
目标已经明确,但要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美国的专业学位诞生于20世纪初,在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四个阶段后,最终与学术型学位并驾齐驱,共同推动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5]。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为我国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但决不能复制,我国要探索符合国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我国不同的高校需根据自身的特点,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国内外相结合,探索自身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10年上半年发布了关于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国石油大学积极申请,“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和“化学工程”3个石油石化主干学科专业全部获得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资格,成为32所部属改革高校之一(另有32所为地方院校),以期在培养模式创新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实现大的突破,获得明确的改革措施,取得显著成效,积累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二、工程硕士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工作基础
中国石油大学于1997年成为我国首批招收工程硕士的14所高校之一。十多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已经培养出了3 416多名工程硕士研究生,目前这些人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重要岗位领导干部,为我国的石油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首次在石油主干和相关工程领域共招收了318名全日制工程硕士,占到当年录取硕士研究生的23.9%。2010年招全日制工程硕士429名,占到当年录取硕士研究生的28.8%。2011年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632名,占到当年录取硕士研究生的36.2%。
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蓬勃发展的原因除了自身办学实力的不断快速增长外,还与学校与许多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具有长期稳定、广泛深入的合作办学关系密不可分,这也正是学校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特色和优势。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已经在国内的主要大型石油企业建设了77个研究生企业工作站。2010年又与新疆克拉玛依市政府签订了校地(地方政府)联合共建石油工程师学院的协议,此外,又与阿联酋阿布扎比石油学院、俄罗斯古勃金石油天然气大学和乌法石油技术大学、巴西里约联邦大学等国外高校进一步密切联系,建立了稳定的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很好地贯彻了学校“人才强校”、“特色化”和“国际化”三大发展战略。
为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从2009年起学校启动了校内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计划用5年的时间,分别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安全工程、控制工程等领域建成校内以研究生实验教学平台或综合仿真装置为主要载体的实践基地。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实践,学校在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完整培养体系。这种以面向国家石油工业重大需求为导向,坚持政(政府)、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为今后学校进一步做大做强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模式创新
1.制定新的培养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精神,学校在已有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基础上,联合石油企业人力高管和高级技术专家反复论证,制定学校各专业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新方案极大地关注了全日制工程硕士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现实,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按平台加模块的方式设置,其中平台课有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这些课必须重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旨在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模块有专业选修课、综合类(人文、法律、管理和信息等)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企业实习和现场论文研究)。模块的设置旨在明确专业方向和特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些课程必须与时俱进,以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突出“应用型”的特点,尽可能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大纲相一致。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要求主讲教师一般应具有3年以上实际工程经验,为弥补现有教师的不足,鼓励院系聘请高水平的现场人员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的主讲教师。
总的来说,学校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的主导思想[6]。
2.建设高水平的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从2000年开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陆续在承担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人才培养基础条件良好的77家石油石化企业中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探索建立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已有400多名全日制研究生通过工作站完成学业。在工作站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学校聘请建站企业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企业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指导、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学位论文初审等,学校导师负责与企业导师共同制订和实施培养计划,在论文研究等方面重点进行理论指导,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导师各自的优势,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工作站的培养模式非常符合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继往开来,从2010年起,为适应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研究生工作站将优先重点接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同时,学校还加快了一些大型工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从2009年起,分别与大庆油田、长庆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和塔里木油田等建立了每年可派出30名以上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大型联合培养基地,2010年又与新疆克拉玛依市政府签订了共建石油工程师学院的协议,目前项目进展良好,预计今年即可派出工程硕士进行联合培养。这些基地的建设可确保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更加规范,质量更高,学校可派出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执行严格的实习、基地课程讲授和考核、论文开题和答辩等。
为适应中国大型石油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需求,面向世界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善于经营管理、熟悉国际规范的石油工程技术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石油高校的使命和机遇。自2001年以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加强案例教学等形式,培养了181名国际石油工程技术与管理型工程硕士研究生,这些人多数已成为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勘探开发中的骨干力量。从2006年开始,学校又分别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签署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向俄罗斯国立古勃金石油天然气大学和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共派出留学生共计132名,其中84名已经毕业,全部进入石化企业重要岗位,多数进入海外项目部。2010年,学校又启动了与北京市共建的“石油石化学科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项目,今年上半年派出了3名学生赴国外高校开展3—6月的短期访学,3名学生出国参加高水平的国际会议,下半年将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在校内,从2009年起开始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工程和化学工程3个学科方向开设全英语教学国际班项目,每个学科招收30名左右的硕士研究生,2011年又新增地球物理与探测一个学科方向。该项目按照一级学科的培养要求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全英文培养方案,择优聘请国外知名大学教授、国外石油企业的知名外籍专家和校内国际化教育及科研经历丰富的教授担任课程的主讲教师,并为所有外教课程配备校内助教,负责学生的日常答疑,弥补外教上课较集中的不足,所有课程均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作业和考试等全用英文完成。经过全英语教学国际班的培养,学生的英语水平、专业知识、学术视野、创新意识、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等都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对外交流,学校的全英语教学项目得到了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海外高校的高度认可和赞扬。该全英文项目同时向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开放。此外,学校从2008年起就实施了与阿联酋石油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学校每年选派20名左右硕士生赴阿攻读硕士学位。这些国际化的战略和举措为学校培养国际化的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初步建立了国内外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的基地群及运行体系。
四、管理体制改革
(1)将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纳入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范围内。将专业型工程硕士的招生指标和学术型工学硕士的招生指标分别单列,硕士招生考试分别单独命题和分别录取。将培养机制改革后的研究生基础奖学金和各类优秀奖学金以相同的级别和比例分配给专业型工程硕士和学术型工学硕士。建立与学术型研究生一样的完整奖助体系,充分保障专业型研究生的权益。
(2)分别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校、院系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制定不同的学位评定标准,按不同的委员选拔标准和程序组建学位评定委员会,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中的现场专家委员人数不能少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3)与学术型研究生的管理一样,成立各级相应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机构,明确管理人员和职责。
(4)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纳入学校的整体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保障体系。
五、其他改革与保障措施
(1)在学校每年统筹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工程”项目基金中设立专项,专门支持与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密切关联的项目建设。
(2)充分利用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积极推动石油石化企业到校开办单独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订单班”,通过示范效应,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3)进一步探索“国际石油合作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模式。通过与国内大型石油企业、国外石油高校、资源国石油公司等进行联系和沟通,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一种以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为平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与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2009,1-6
[2]2010年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50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0
[4]周叶中.目标转换与模式重构: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57-60
[5]田莉,李颖.美国专业学位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中国研究生,2007,8:28-30
[6]王根顺,曹瑞红.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12:77-79
[作者简介]
张永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博士,副教授,北京:102249
【注释】
[1]本文获得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工程”项目资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