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发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

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发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

时间:2024-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中,应坚持面向行业领域研究生培养基地联合培养,并在现有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深化联合培

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发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

王青霞,赵冬梅,赵会茹

[摘要]文章探索了行业特色鲜明的院校如何结合行业特色和行业需求,探索和实践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素质课程产学研联合培养

专业学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科技越发达、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社会对专业学位人才的需求就越大,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从2009年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华北电力大学从2009年开始进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作为学科行业特色鲜明的院校,如何紧密结合行业需求,探索和实践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求。结合行业特色和学科特点,我校在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和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结合行业特色,改革课程设置,加强特色课程建设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要求研究生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针对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面向就业及学生工程实践不足的特点,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设置不仅注重宽厚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同时充分考虑行业需求和职业特色,在课程设置时强调专业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开设职业素质课程、工程实践类课程和工程领域前沿类课程。

1.开设职业素质课程模块,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工程人才,满足行业需求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工程领域的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针对这一培养目标和我校的学科特色、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以及行业需求,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设置和课程体系中开设职业素质课程模块。职业素质类课程要求设置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工程管理案例、经管类等课程,并结合工程领域国际前沿报告、讲座来达到了解前沿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职业素质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科技文献检索与科技写作》、《知识产权及电力相关法律知识》、《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管理与沟通》、《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各领域工程前沿类及应用前沿专题类课程。职业素质课程的设置包含了实用工具类、领域前沿类、技术应用类及交叉学科类课程,课程的教学面向职业需求和工程领域发展前沿。职业素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突出了研究生获取知识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和强化。一方面强化了复合型高层次工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研究生的职业需求。

2.加强工程硕士案例特色课程建设

《工程项目管理案例》作为工程硕士职业素质课程的一部分,在工程硕士实践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在工程硕士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我校的行业特色,我校在《工程项目管理案例》的基础上开设《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特色课程,同时将《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设置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各领域的公共必修课。《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课程开设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结合各培养领域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学习,使学生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整个流程及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关键问题有所了解,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及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课程教学采用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是面向行业实际的项目训练型课程,案例分析的目的是结合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实践,将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对项目建设过程可能出现的较普遍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案例分析分工程管理类的案例与工程技术类的案例,要求项目管理的组织实践活动落实到技术的实施层面。案例由各培养领域根据领域特色,选聘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专家与校内老师共同承担案例教材的编写及案例分析课程的授课任务。2009年我校开设了6个培养领域13个相关案例分析,案例涵盖了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课程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各领域的公共必修课,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根据个人培养领域和需求必须选修5个案例,这种案例分析课程的开设方式使得选课学生可以跨领域选修,同时有些案例分析涉及的内容也是跨领域的,跨领域案例的开设和选修有利于研究生综合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和项目设计,使研究生在学习理论方法的同时,又掌握了实际工程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技能,训练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开设工程领域前沿和工程应用专题课程

专题课程结合培养领域工程前沿和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设置。课程采用教师讲授与研究生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课程结合工程领域的前沿和工程应用热点研究内容,以若干个教师开设系列专题讲座的方式安排专题课程。专题课程的开设使得研究生能及时了解领域前沿知识,开阔眼界,活跃思路,具有前瞻眼光,在论文选题和论文研究中能瞄准和把握国内外工程前沿[1],实现工程硕士论文选题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二、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创新全日制工程硕士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依托校外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为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构建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理论教育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科研、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中的工程项目和技术创新为依托,通过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有机融合,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台[2]。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中,应坚持面向行业领域研究生培养基地联合培养,并在现有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深化联合培养机制。

1.坚持以科研项目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

研究生的选派必须依托科研项目研究需求,结合学校导师和合作导师承担的科技研究计划,发挥高校和合作单位优势,通过校企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使得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研究直接面向企业科研需求,形成企业自主创新型科技研发体系的高层次人才智力支持。产学研联合培养使得研究生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和国有大型企业的科技应用和研发,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工程领域前沿人才。

2.深化联合培养机制改革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目前我国参加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企业还明显不足,研究生参加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比例偏低,产学研联合培养大多停留在研究生赴培养基地开展科研论文工作,如何吸收企业更大程度加入到研究生的培养中来,如何使企业和学校形成更加快速联动的联合培养人才和科研开发机制,是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和产学研联合培养亟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政策上给予扶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加产学研联合培养,鼓励企业与学校建立更高层次的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联合机制,使企业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需求者、参与者和检验者。

同时学校吸纳企业导师加入到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来,建立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科研合作交流机制,成立企业导师指导委员会,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教学、论文的指导等环节提出指导和建议,使得企业及企业导师能够融入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全过程。企业导师的过程参与及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坚实深入的科研合作交流机制是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重要举措和提高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质量的有效保障。

其次,建立企业和学校更加深入的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的沟通交流和运行机制,除了日常的运行机制外,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考核制度和产学研联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也是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运行机制的重要部分。

三、结束语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和培养为行业性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行业性院校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充分利用行业背景和特色,紧密结合行业需求,积极探索和实践行业专家密切参与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利于开创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和我国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钰,沈岩等.基于能力培养需要对工程硕士课程分类建设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31-34

[2]王青霞.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36-139

[作者简介]

王青霞,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培养与教育研究办公室,工程师,北京:102206

赵冬梅,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北京:102206

赵会茹,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北京:1022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