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结果与结论

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结果与结论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书体系完整,涉及了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方面,重点突出第二语言学习的主流理论以及研究中介语的主要方法。从国外的最新动态来看,二语习得研究清晰地表现出认知和社会文化二分的路径。

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与方法

项目编号:X06019

项目名称: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与方法

项目负责人:王立非

项目组成员:孙晓坤、袁凤识、李晓华

项目类别:教材建设

项目建设时间: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

成果形式:已出版教材(《第二语言习得入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方法

一、研究任务与目标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与方法对学好外语非常重要,因此,探索第二语言学习本质和机制的各种理论发展很快,不断涌现,各高校都为外语类的研究生开设了第二语言习得课程,本项目的目标就是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研究生课程“第二语言习得”撰写一部教材。

二、研究过程

本教材2006年获得学校研究生立项,参加本教材编写的负责人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具有很强的科研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国内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有较大的影响,研究成果丰富;项目组成员是其三位博士生,有着充足的时间。

本教材由项目负责人总体设计,并承担了全书共9章的编写,三位项目组成员分别承担了第2、5、7章中部分内容的资料收集。本教材的编写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6年6月至12月,收集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2007年1月至6月,第1-5章的编写;

第三阶段:2007年7月至12月,第6-9章的编写;

第四阶段:2008年1月至3月,初稿完成并修改;

第五阶段:2008年4至5月,校对并统稿。

全部编写工作于2008年6月完成,由项目负责人定稿。

本书是在项目负责人原有的研究生课程的讲稿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还部分参考了项目负责人的另一本中文著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现状与实证》,该专著获得2005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三、研究结果与结论

“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与方法”以现代应用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全面系统地反映出第二语言习得的性质、范围、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等。全书体系完整,涉及了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方面,重点突出第二语言学习的主流理论以及研究中介语的主要方法。本教材共分9章,第一章论述了第二语言学习的性质、定义、范围和发展历史;第二章论述了第二语言学习的基本理论,包括普遍语法理论、中介语理论、监察理论、文化移入理论、创造性建构理论等;第三章论述了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认知因素,包括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学习智力、学能;第四章论述了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包括个性、动机、态度;第五章论述了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生理因素,包括年龄问题、年龄差距;第六章论述了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跨文化因素,探讨了文化的定义、文化与思维、语言三者的关系;第七章论述了第二语言学习的对比分析方法,包括对比分析的理论假设、对比分析的程序、对比分析的应用等;第八章论述了第二语言学习的错误分析方法,包括错误分析的理论假设、错误分析的程序、错误分析的应用等;第九章论述了第二语言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以及计算机辅助研究等。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迄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从国外的最新动态来看,二语习得研究清晰地表现出认知和社会文化二分的路径。心理认知过程与机制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伊始就受到关注,Hinkel(2006)及一些学者认为,二语习得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认知过程,其研究的焦点就是描述并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二语认知路径的发展从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开始,到后来的交互论(interactionism)和连接主义(connectionism),直到近来出现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s),认知的视角在SLA研究中十分清晰。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新进展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语言,揭开语言习得的奥秘。无论是母语还是二语都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语言与认知密不可分,语言处理过程必须运用基本的认知能力已经成为主流观点(DeKeyser&Juffs,2005)。近年来兴起的构式语法理论认为:第一,语法知识的心理表征由形式-意义配对(或称映射)即构块组成,意义与形式不可分离。第二,意义与形式相互约束,构块的意义并不对应于构块中所有词汇单位的意义总和。第三,语言具体化单位和图式化是语法知识及其习得的基本组织原则。高度图式化(highly schematic)的构块也具有图式意义。第四,语法知识,又称句法-词汇连续体,是有组织的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构块。第五,组成一系列语法知识的构块,既有很具体的只适合于一种情形的,也有较为抽象、可涵盖大范围的用法事件(usage events)。习语构块(idiomatic construction)与普通构块(general construction)没多大区别。构式语法在解释二语习得时强调,语言是个由构块组成的系统,所以二语习得很大程度上就是构块的习得,遵循基于使用的语言模式习得顺序,从使用范围局限的构块类型开始习得,通过机械记忆学会较为具体的语言结构,过渡到较为抽象的、表达性强的题元结构。这些结构都基于各类语言范畴、图式和构块。二语习得研究也证实,二语习得从习惯用语开始,遵循“惯用语→低域模式→构块”这样一个发展路径(Doughty&Long,2003)。

与认知视角相对的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代表性理论有维果斯基(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与语言社会化理论(Language Socialization)、巴赫金(Bakhtin)的对话理论(Dialogic Perspective)以及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y)等。社会文化理论最基本的原则是:人类认知的媒介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如工具、符号系统(尤其是语言)以及社会交流。交流本身通过语言实现。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一切复杂心理活动都是在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机能最初存在于人际间,随后逐渐成为内部的心理机能;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掌握凭借词语传递的全人类经验。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交流在认知以及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但它不仅仅将交流看作是习得词汇及形态句法的手段,交流既是二语学习的工具,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能力。首先,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有重要启示,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二语研究,都是研究真实的课堂以及其他社会场景里的语料。其次,由于社会交际是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学习者参与的交流尤其值得关注。最后,社会文化研究大多采用微变化分析(Microgenetic Analysis)方法,开展跟踪研究,观察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状况。

与社会文化理论密切相关的语言社会化理论也认为,在任何环境中,语言学习者都处在一种由社会、文化和政治所塑造的交际环境中,通过学习成为其中有能力的参与者。这些语境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及其社会意义将会影响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语言既是社会化的方式,又是社会化的中心目标。语言资源及交流实践在语言社会化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初学者了解社会集团中的不同地位和角色,以及学会认识和表达情感的途径。

Bakhtin的对话理论进一步认为,语言在本质上具有社会属性,当我们把他人的话语变成自己的用法时,也就形成了与他人的对话关系;对话理论强调智力过程具有社会性,话语的构建和话语中前后表达的衔接需要说者和听者共同参与。因此,我们日常使用和学习的语言并不是中性的、客观的。相反,语言的使用是我们对他人语言的借用。语言的学习就是学习者试用他人言语的过程,语言具有内在的意识形态属性,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表现说话者对其他话语参与者的态度,表明说话者在交际中的社会地位。

概括起来,二语习得认知与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分歧在于:对二语学习的看法不同和对二语习得理论的构建不同。坚持二语习得认知观的学者(如Kasper,Gass,Long)都认为,虽然社会环境能够影响第二语言习得,但是SLA本身实质上的确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持批评观点的学者(如Kramsch,Larsen-Freeman)则认为,二语学习不是一种孤立、脱离语境和语言使用的状态。认知视角过分强调个体和内心思维过程以及语法能力的发展,没有认识到语言的意义是交际的产物,具有社会性和交互性,超越个人的意愿和行为,不考虑语言的使用是社会和认知之间的一种不平衡。在二语习得理论构建方面,一些学者提出理论和标准的一元化有助于学科的发展,坚持实证主义为二语习得研究的唯一范式,认为多元化是“相对主义”的产物,多元并存会带来问题,多种理论的存在和多重标准等于无理论与无标准。但相对主义的支持者认为,现实本身就是多样的,科学并不能涵盖现实存在的所有具体问题,提倡“后现代主义批评分析”,反对实证主义霸权,鼓励“百花齐放”,避免理论受阻,导致不同声音的消失。当前,双方都承认分歧的存在,虽然争论还在继续,但认知与社会文化理论不是对立的理论,而是有望走向融合。

四、主要创新点

国内近年来引进了部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著作,但这些著作主要是学术专著,研究性强,语言艰深,系统性不够,不适合做研究生教材。国内同类教材主要用中文编写,而且数量也不多,不适合英语专业研究生使用。

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本书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入门教材,实用性强,深入浅出,语言流畅。

本书系统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性质、范围、发展、基本概念、重要理论、研究方法和二语课堂教学,提供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必要信息。

全书用英语写成,适合做英语专业研究生教材,目前,国内中文教材已有几种,但尚无同类教材。

本书每章均有思考题和参考书目,便于课堂讨论、课后复习和自学。

五、成果推广应用情况及预期社会效益分析

本书是在项目负责人原有的研究生课程的讲稿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原讲稿在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硕士研究生中已使用5轮,讲稿中的部分内容多次在全国高等院校讲学时使用,也在全国性教师培训班上使用过,效果很好,很受学生欢迎。本教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课程的核心教材,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点下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将来也作为博士点申报的一个重点方向建设,因此,本教材对硕士研究生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本教材需要进一步完善修改,出版后可作为师范大学学生和外语教师的培训教材。

六、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还可以对近年来兴起的社会文化理论作进一步介绍,并与第二语言认知理论进行对比,但时间紧,二语习得领域的社会文化理论在国外也刚兴起,资料又比较零散,难以一时收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