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X07023
项目名称:经济全球化与规制改革
项目负责人:杨荣珍
项目组成员:屠新泉、张军生、周念利、孙娜
项目类别:课程建设
项目建设时间: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
成果形式:论文(“社会保障福利模式比较研究:选择性与普遍性”,《中国劳动》,2007年第11期)、教学课件等
一、研究任务与目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各级政府采取了各种积极的措施来完善市场经济必需的法律体系、信用基础和机构架构,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在对市场经济的监管方面,中国的监管政策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障碍,成为阻碍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也是下一步改革中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由于中国法律和监管体系的低效率和高风险,我们不得不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国的规制改革问题。规制改革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受到市场的影响,还要受到政府所建立的规制环境和行政环境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OECD有关规制改革的成果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本课程是新设课程,课程设立的基础是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前期完成的几项重大研究课题,包括“入世与中国开放型经济政策及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入世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理论与政策创新”以及“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与服务贸易法”。课程研究的重点是中国开放型经济政策及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对OECD成员国规制改革实践的研究彰显了中国规制改革的差距,也带来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中国加入WTO之后,开始进入对外开放的新时期,被称之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时期。与世界上市场经济已经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时间很短,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开放型经济就要求我们根据规则的要求对国内法律、政策体系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
本课程的设置正是为了及时将上述最新研究成果融入研究生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及时地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据了解,目前国内外其他高校还没有开设同类课程。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通过课程建设,建立关于“经济全球化与规制改革”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讲义、课件、习题与案例等,便于教师今后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另外,使学生能从中学习到有关规制改革与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同时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学到有益的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本课程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确定课程大纲、编写课程讲义、制作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师与部分学生讨论该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制作习题库、问卷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评价。本项目研究周期为两年,具体实施时间表如下:第1至6月,讨论确定课程大纲、收集资料;第7至12月,编写课程讲义,制作多媒体课件;第13至18月,制作习题库,问卷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评价,组织教师与部分学生讨论该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第19至24月,根据学生反馈意见修改讲义、课件、习题库,完善课程规划,并进行结项评估。
三、研究结果与结论
本课程的研究成果包括课程大纲、讲义、课件、学生论文等。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经济全球化是各国规制改革的大背景:OECD对成员国规制改革情况的审查为我国规制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我国的规制改革与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立。通过课题研究,项目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成果:
(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该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等。该部分介绍并分析了学术界有关经济全球化的几种概念,指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包括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和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强化。通过列举大量相关案例与数据,得出下列结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有着密切关系。
(二)规制改革导论
该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规制、OECD成员国规制改革背景、规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等。该部分介绍并分析了规制的含义、规制的主体、规制的分类、政府规制的过程等,指出规制改革的必要性、规制改革与经济增长存在密切关系。
(三)规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避免不必要的贸易限制原则、国际协调与标准化、简化合格评定程序原则、竞争原则等。OECD在对其成员国进行规制改革措施与成效的审查中,总结出规制改革的六项主要原则,分析规制改革在促进市场开放方面的作用,并指出了各成员国还存在与六原则不相符合的做法。通过审查总结出每一原则的“最佳做法”,这些“最佳做法”是被审查国家目前在规制决策领域的集体经验中可认知的模式,将对实施进一步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四)OECD成员国规制改革成效分析
该部分主要介绍和分析了美国的规制改革、英国的规制改革和日本的规制改革。该部分在介绍各国管理能力改革、行政能力改革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各国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在促进出口、扩大投资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取得的成效。结果显示,美英日等国采取的各种规制改革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开放型经济概论
该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开放型经济的特征与标志、开放型经济的核心原则、开放型经济与政府职能转变。该部分在研究与分析OECD成员国规制改革经验与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放型经济的概念,指出开放型经济的特征与标志包括:市场经济体系发展的逐步成熟与完善,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国内市场竞争的有序与规范化,国内经济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及经济政策与法律的国际规范;介绍了开放型经济的核心原则包括:政策与法律、法规的透明与可预见性,经济政策与法律、法规的非歧视原则,取消限制经济与贸易自由化的障碍,国际协调与技术措施的相互认可及竞争原则。开放型经济下政府职能的转变应当体现在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健全监督机制和加快政府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等方面。
(六)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状况
该部分主要包括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进程、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国入世承诺与政策和相关法律的调整。通过介绍与分析中国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的经历,说明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开放型经济的框架体系。中国加入WTO后,对法律与政策进行的大范围调整与规制改革的原则是相符合的,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七)建立与完善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
该部分主要包括《外贸法》的修改、进出口管理体制的完善、统一外资立法、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完善等内容。虽然中国三十余年来的改革开放与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向一致,但不可否认,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短,中国的法律体系、行政管理制度等与完备的开放型经济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根据规制改革六原则及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要求,该部分着重分析了中国现有法律体系与开放型经济要求存在的差距,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四、主要创新点
第一,以研究基地的重大项目作为研究基础,使学生直接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同时,注意紧密联系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最新形势和出现的新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新问题,通过课堂讨论澄清各种观点与见解,并教授给学生基本的科研方法。
第二,有关开放型经济的研究在国内还比较少见,也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及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本课程在内容上涉及前沿的科研成果,具体体现在:对OECD成员国规制改革的经验进行总结,广泛吸取其经验教训;系统地提出了开放型理论框架,对开放型特征与要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政策与法律的绩效评估体系;结合开放型经济的五大基本原则,为建立与完善我国开放型经济调整政策与法律体系提出建议。
第三,研究方法上也体现了“开放”的特点,本课题着眼于从世界范围的大视角对开放型经济的普遍特征进行研究,而不是仅局限于一国的情况,具有普遍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第四,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研究生应当有更多的参与机会,本课程设计了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己先行学习、分析、归纳,然后将其成果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其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与研究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