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司融资法的研究任务与目标

公司融资法的研究任务与目标

时间:2024-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司融资法不仅解决公司融资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而且为我国公司融资法的完善,不断提供理论依据。我国已经是重要的国际贸易参加国,增强对“公司融资法”的研究,对我国有效利用外资,投资境外,争取中国资本利益具有首要意义。“公司融资法”的教学科研活动,为研究生从事法律服务业、金融服务业、证券业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条件。

公司融资

项目编号:X07031

项目名称:公司融资法

项目负责人:李莘

项目类别:课程建设

项目建设时间: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

成果形式:教学大纲、教学讲义、PPT、习题库等

关键词:课程建设公司融资法

一、研究任务与目标

“公司融资法”是本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李莘老师在本校独立创设的一门新课程。本课程对完善我校研究生的公司融资法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具有积极的作用。课程设计的任务就是,将学生学习的内容直接与资本市场法律问题接轨,切入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公司实践对我国的公司融资法理论提出了更高的人才与法律的要求,因此,我们的研究生不仅应当研究传统的民商事领域的问题,更应当关注资本市场领域的法律问题,为公司融资、投资者投资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环境和法律服务。公司融资法不仅解决公司融资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而且为我国公司融资法的完善,不断提供理论依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贸易从实物贸易向技术贸易转化,从市场交易向资本融通转化。“公司融资法”研究资本市场和公司融资的法律问题,其教学活动对拓宽与深化我校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培养高层次的法律、金融服务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资本市场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孤立市场,它与其他各国的资本密切联系,不断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的来源,这对任何国家都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法律问题。我国已经是重要的国际贸易参加国,增强对“公司融资法”的研究,对我国有效利用外资,投资境外,争取中国资本利益具有首要意义。“公司融资法”的教学内容,大量涉及国际先进国家资本市场的融资工具、法律问题,要求在比较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教学活动,是培养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经营活动高级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融资法”课程建设的目标是通过课程建设充实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系统撰写教案;同时,通过课程建设,研究教学方法,探讨适合“公司融资法”教学内容的、最大限度地有利于研究生研究学习的教学方法。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以自己的教学、科研成果充实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类别股份制度为例,其是课程负责人自己的研究专长,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增加和强化公司类别股份制度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研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公司融资法”课程建设的意义在于,通过教学项目的建设和研究,提高公司融资法的教学水平与研究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使我校研究生在公司融资法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使我校研究生更好地掌握分析公司融资法方面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我国资本市场运作的法律、财务高级人才。经过本课程的建设项目,使“公司融资法”成为体系严密、内容充实、紧密联系实际的较高层次的高年级研究生专业课程,充实完善教学内容。

“公司融资法”的教学科研活动,为研究生从事法律服务业、金融服务业、证券业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条件。同时,“公司融资法”的教学内容反映国际最前沿的资本市场法律问题,也为培养未来的国际资本市场的高级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研究生普遍反映本课程内容与以前所学的内容没有任何重复,具有很大的边际效益,对未来从事公司法务、从事证券与金融业务、参与国际与国内资本市场的经营活动和服务活动有很大帮助。

二、研究过程

“公司融资法”是由项目负责人率先在我校创建的一门新课程,由于本课程是在较高水平上研究公司融资的法律问题,在兄弟院校法学院很少开设,因此,课程建设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教材。项目负责人积极搜集国际、国内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其他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根据课程设置的教学大纲,研究、充实教学内容,创建、完善教案。在缺少教学参考资料和相关领域科研成果的情况下项目负责人撰写了全部教案。可以说,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创新意义。

为了完成本课程建设的各项任务,项目负责人利用自己作为中国法学会证券法研究会理事的机会,多次参加高水平的公司法、证券法研讨会和其他学术研究论坛,与本领域的各位同行专家交流讨论,积极构思、积累课程建设所需的各项材料。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项目负责人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在此期间进行了案例教学的探讨,通过案例教学的实践摸索,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教师、学生的不断交流,探索“公司融资法”的教学方法。“公司融资法”不仅是复杂的法律问题,且与会计学的内容有一定的关联,同时公司融资交易和纠纷有相当的复杂性,通过案例讨论,可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了解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司融资法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项目负责人不仅搜集了30个经典的英文案例,并且将20多个英文经典案例翻译为中文,同时也收集了大量中国实践案例,按照教学大纲的体系编制。经过项目负责人的研究和摸索,最终形成了以教师讲解为主,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在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努力修正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不足,积极与学生、专家沟通,完善本课程建设的内容。项目负责人多次召集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召开座谈会,多次召开教师、专家座谈会,听取学生和专家的反映,积极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使本课程内容独立,体系完整,理论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创新性。根据研究生的反映与专家座谈的反馈,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方面,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作了一定的调整。例如,增加与扩充对类别股份制度的研究,由于类别股份制度在目前的风险投资领域广泛适用为投资工具,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努力扩充并联系实践,以便于解决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在公司资本制度的比较方面,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加大了对美国公司资本制度创新方面的研究,探讨欧盟公司资本制度的改革,结合两大法系公司资本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探索中国公司资本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路径。特别是公司分配的问题,学生以前所学的内容较少,而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又非常重要,通过适当介绍一定的财务理论,深入浅出,增加公司分配的教学内容,对公司股份的回购、赎回等资本运作的问题加以深入研究,以适应我国公司资本制度与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

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还多次对学生、教师专家进行调查论证,总体上看,参与调查的学生与教师专家,对本课程建设的成果是满意的,认为本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教学方法适当,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结果与结论

自本课题建设获得我校研究生部的立项以后,项目负责人积极寻找相关的教学研究资料,努力完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上以及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探讨,已经形成了20万字的教学教案,课程自成体系,逻辑关系清晰,教学内容丰富,积极探讨公司融资法领域的新问题,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同时,制作了电子课件,全面完善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通过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的不断努力研究,在校研究生部和法学院各位老师的帮助支持下,“公司融资法”课程建设项目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

(一)形成了20万字的教案

在没有任何中文教材、专著的情况下,经过项目负责人的努力,完成了20万字的“公司融资法”教案。这是在没有任何中文教材的基础上,由项目负责人独立完成的教案,教案为今后“公司融资法”教材的出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这个教案,为今后“公司融资法”课程的教学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该教案建立的教学体系也成为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核心与基础。在本教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可以继续建设“公司融资法”课程,使本课程成为本校独有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

(二)制订比较完善的教学大纲

由本项目负责人负责起草制订的教学大纲,反映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并使各部分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逻辑整体,可以独立地成为一个部门法学,为“公司融资法”课程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内容和体系。

(三)建立习题库和试卷库

项目负责人将历年的教学习题统一整理,制作了覆盖“公司融资法”大部分内容的习题库,该习题库题型丰富,内容充实,题量充足,为学生的学习、练习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同时,项目负责人准备了10套试卷库,作为今后的考试备用题库,完善了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得“公司融资法”的各个教学环境都得以规范化。

(四)准备数十篇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供学生参考

项目负责人对自己多年研究、搜集的有关“公司融资法”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精心挑选对学生学习最有帮助、具有引导性的论文数十篇,编辑成册,作为本课程建设成果的一个组成部分,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提供资料,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了一定努力。

(五)完成了一篇教学方法研究成果和一篇科研论文

项目负责人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课程建设,完成了一篇案例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公司融资法案例教学法研究”。课程建设的过程,也是课程建设负责人不断提高、完善自我的过程,项目负责人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摸索、资料查寻、专家讨论,在有关案例教学法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论积累,形成了“公司融资法案例教学法”的研究论文。

同时项目负责人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完成数篇科研成果,其中一篇“欧盟公司资本制度的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发表在《河北法学》2007年第9期,并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上。这两篇论文的完成,与课题建设、教学实践密不可分,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成果,是教学相长的结果。

(六)形成了360多个PPT多媒体课件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项目负责人还完成了360多个“公司融资法”PPT多媒体课件。各课件的完成,为今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电子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将来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学习、记忆、理解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公司融资法”从一个从没有开设的课程,到一个深受法学院和外院研究生欢迎的课程;从一个没有任何资料的课程,到具备20万字教案、几百道练习题、完善的教学大纲等教学资料的课程,比较好地实现了课程建设预期的目的,很好地完成了课程建设的任务。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并且提高了项目负责人的专业水平;同时,为课题寻找资料,也为项目负责人今后的研究工作寻找、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所以,课程建设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我校法学院本来就是公司法、证券法研究的领先单位,“公司融资法”的课程建设和课程的开设,为强化我校法学院在公司法、证券法的优势地位,加强我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提高研究生教学研究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主要创新点

“公司融资法”课程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特别是课程教案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在全国各类高校中都是比较新的、前沿的研究成果。课程建设的各项成果为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进一步开展相关领域问题的研究,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积累了材料。

“公司融资法”课程在公司资本制度的基础上,深入、详细地研究分析公司分配、类别股份、债券发行、债权人保护、证券公开发行的法律制度,与公司财务制度、资本市场等学科密切联系,系统、科学地建立了一门满足国家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内容充实、体系完整的较高学术水平的新课程。

课程建设项目的完成,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规范,各项教学材料更加完备,使该课程能够成为本校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为提高我校教学科研水平增添了新内容,丰富了我校研究生教学的内涵与深度。“公司融资法”比较研究了两大法系的公司资本制度,探讨了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未来进行理论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符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目前,全国各高校开设“公司融资法”课程的院校屈指可数,我校能够在本科与研究生阶段为学生开设本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公司法务、证券业务、金融业务,都有很大帮助,提升了本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本课程详细介绍公司分配的具体法律规则,不仅为法学院学生将来从事公司法务律师业务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也有助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从事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本课程的其他内容,包括类别股份制度、债券发行的法律制度,密切联系当前资本市场的实际,具有极强的专业特色,很多是目前法学领域研究的新问题,对培养专门法律人才大有裨益。很多学生学习以后表明,今后将继续学习、研究“公司融资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