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
项目编号:X08023
项目名称:信息资源管理
项目负责人:华迎
项目组成员:黄浩、佟强
项目类别:课程建设
项目建设时间: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
成果形式:教学讲义、教学大纲、演示课件、习题库等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投资者关系管理课程建设
一、研究任务与目标
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领域,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文献情报学、社会学、管理科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理论及方法。“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管理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提高管理活动绩效的课程。国内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相关专业的高校有200多所,大部分开设了信息资源管理课程。这些课程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其教学内容大都宽泛庞杂,逻辑主线不够明晰,大部分还是以传统的信息管理为主导,强调理论教育,与企业应用及时代特征的结合较少。
因此,本课程建设项目的任务就是:在结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学院的学习经验,考虑当前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专业方向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于财经类院校及本专业方向和学生特点的“信息资源管理”课程定位,并依此修订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课程建设目标为:力争在建设期内,将本课程建设成为定位明确、体系结构先进、资料丰富、教学和案例等资源完善、教学手段先进、符合本专业特点、教与研相互促进的一门课程。
二、研究过程
(一)现状调研
为了明确课程建设方向,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同类课程开设现状进行了一手资料(问卷、访谈)及二手资料(信息搜集)调研。在国外大学,信息资源管理作为档案学、图书馆情报学和情报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专指的新概念,构成了一个专门的学科领域。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课程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主要可分为三大方向:信息系统学派;记录管理学派;信息管理学派。通过对世界范围内信息管理学科院系硕士生课程体系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信息资源管理的学科背景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一类是信息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类,如美国的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匹兹堡大学信息学院,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信息研究学院等;另一类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类,如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大学,我国的西安交大、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还有一类是图书馆情报学(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类,这类大学占大多数,如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日本的庆应大学等以及我国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大多数国内信息资源管理院系。相关课程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相关研究;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信息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相关研究。
总的来说,大部分课程及教材还是以传统的信息管理为主线,以理论教育为主导,与企业管理应用及时代特点结合的较少,教学重点也依专业有所不同。在北京召开的北京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及教材的高级研讨会上,大家也一致认为信息资源管理这门课程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革,我们进行课程建设,也符合这一趋势。
(二)明确课程定位,修订教学大纲
课程定位的基础是人才定位,先要明确本专业特点才能确定合理的课程定位。我校信息学院硕士专业为产业经济学,研究方向主要为电子商务与网络金融、供应链管理、信息管理等,不同于其他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和图书馆情报学专业,我们还是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信息技术为辅助工具的交叉学科,因此课程定位也是多学科交叉,侧重从管理以及企业应用而不是技术的角度,结合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组织课程内容体系、分析讲解问题,和企业市场对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
在此人才定位基础之上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确立了以知识管理、数据挖掘应用、信息资源规划、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知识框架。
(三)完善教学资源
以课程定位及教学大纲为指导,调整更新各部分电子教案、建立案例资源库、将国内外研究论文、网络资料等教学辅助材料,整合成知识资源库、建立习题试题库、汇总整理学生作业。
(四)教学质量和效果控制
向多届学生发放课程建设调查问卷,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调查,并对反馈问卷进行统计汇总。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征集意见建议,互动交流。专家听课,也会提出很有价值的建议。总之,任课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需求和反馈意见、建议,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项目负责人在几年的课程教学及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进行凝练,在CSSCI期刊上发表相关教学研究论文,体现了课程建设成果。
三、研究结果与结论
通过调研可知,目前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教学资源不是很丰富,而且大多视角仍以传统信息系统理论为基础,学生多反映其内容比较抽象、枯燥。项目负责人通过六轮教学,积累了较多的实践教学经验,对该领域教材和对所授课学生的特点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有了一定的教学资源创新和积累,通过结合自己到国外一流大学进修所得,对教学资源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一)更新教学大纲,调整知识体系框架
“信息资源管理”的课程体系如下:
1.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理解数据、信息、信息资源、信息化、信息产业、知识、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其关联,掌握信息资源从产生到利用到再创造的过程。
2.知识管理
知识是从相关信息中过滤、提炼及加工得到的有用信息。本章主要介绍知识的生命周期;企业(重点)和个人知识管理的原因、目的、工具和手段;知识管理的企业实施和应用;知识管理系统方案和技术平台;北京移动、三星等企业知识管理案例分析。
3.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是从海量数据中抽取出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是针对目前企业面对大量杂乱数据无法辨别有价值的资源进行管理而提出的方法。其主要介绍数据挖掘的特点、缘由、过程、人员、环境、相关技术;数据挖掘的商业应用;相关软件;SPSS系统;数据挖掘与CRM;数据挖掘在证券行业、网络环境、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应用案例分析。不同于介绍技术和算法为主的数据挖掘课程,本章重点在于数据挖掘的商业应用,侧重于分析管理应用。
4.信息资源规划(IRP)
IRP是完全中国特色的,是指对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是针对国内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的讲解及应用;信息资源网;IRP在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实施(四一三三原则);IRP与ERP;IRP 2000系统软件介绍;政府信息资源规划案例。
5.首席信息执行官(CIO)
投资者关系管理(IRM)与CIO;中国CIO面临的挑战和机遇;CIO与IRP的工程化方法;CIO与本组织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IT服务链)。
6.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为了适应当前网络发展,介绍通过网络如何对信息资源进行更好的组织和管理。其主要内容:网络信息资源及信息结构概述;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信息结构(导航、标志、检索等系统)设计;网站设计原则;案例分析。
7.信息资源安全管理
在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过程中,安全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章主要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对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安全风险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并结合案例介绍对系统进行审计和评价的方法。
(二)不断探索适合于本专业研究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的课堂讲授主要在于让学生了解知识体系结构及相关内容的关键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把点串成线,加上自己阅读的资料和案例,进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主讲教师经过不断探索,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Leading Discussion+小组讨论/作业等方式相结合,进行多媒体教学。
1.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主要由教师通过企业渠道获得并整理内容翔实的企业案例,把理论知识融入到企业实际应用中,加深学生对理论和实践如何结合起来的理解,弥补学生由于条件所限无法亲自参与重要企业实践环节的缺口。
2.Leading Discussion
这是项目负责人学习美国大学研究生课程教育方法所得,因为课程内容比现有教材更新,涉及范围也更广,仅靠教材难以获取足够知识。教师应定期向学生提供国外期刊、数据库较新的研究论文,课下独立阅读并总结出不超过一页纸的summary,提出2至3个相关问题。课堂上轮流由不同学生担任Leading Discussion并回答问题,大家讨论。这样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国际上相关内容的发展,督促其主动学习和思考(这一点正是中国学生普遍缺乏的),还能提高专业英语阅读理解归纳能力和阅读速度。
3.小组讨论/作业
由教师提供案例内容框架和引导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案例(课堂或课下,视时间而定),鼓励brain storming,以PPT形式进行课堂演示,实现知识资源共享。最后教师对各组案例分析进行评价总结。
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主要特点是有一定的创新性,教师注意及时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手段,而且注重将所讲授内容体现在教学过程本身,随时随处体现“信息资源管理”观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通过以上各种方式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克服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注重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区别。
(三)整合完善各类教学资源
根据修订的教学大纲,对电子教案进行调整更新。将6轮教学中所用案例资源、阅读材料进行汇总整理,并通过各种专家渠道新增了新案例及研究报告、论文等阅读材料。将6届学生作业、历年习题、试题进行分类汇总整理,便于对题目难度、适宜程度和学生能力进行分析,同时作为历史资料留存。
(四)学生教学反馈
在近年教学中,通过向学生发放课程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建议及需求。经过多次教学实践及改进,通过汲取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和学生对教学的意见,课程教学效果已经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可,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均获得了一致肯定,也收到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五)存在的问题
由于现有教材多以传统信息管理为逻辑主线,与现有信息管理等课程内容相似、重复率较高,如果仍以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体现不出此门课程特点。因此,相关教材及参考书的缺乏是最主要的问题。同时,优秀案例等资源的可获得性有一定难度,需要作出很大努力。教师队伍也有待进一步扩大。
因研究生学制缩短,将此课程调整为选修课,对于课程建设有一定影响。但鉴于学院有意向新招信息管理方向研究生,信息资源管理作为此方向一门主要课程,后续会体现出其重要性。
四、主要创新点
第一,体系结构及教学内容创新。本课程体系区别于以传统信息管理为主线的内容体系,采用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体系结构,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主讲教师善于运用知识管理理念,整合各方面知识资源,包括各种专家渠道、国内外最新研究论文、案例资源等内容。
第二,整合的教学方式。中、西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唯一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区别于以往“高级本科生”似的研究生教育方式。
第三,多形式考核。为了检查和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项目负责人强调将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参与讨论、案例分析、Leading Discussion、撰写论文、企业调研、小组作业等结合起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调动学生灵活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密切结合实际。课程各方面设置都和社会需求相联系,体现了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