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
项目编号:X08028
项目名称: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
项目负责人:邵鹏
项目组成员:廉思
项目类别:课程建设
项目建设时间: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
成果形式: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讲义、PPT、教学参考书目等
关键词:政治学行政学研究生
一、研究任务与目标
(一)研究任务
我院于2003年设立行政管理专业(涉外行政管理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是本专业方向基础课程之一。在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中,均把“政治学研究”或者“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把“行政学研究”或者“行政学前沿”等作为专业方向课程之一。而本课程“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既作为本专业研究生基础课程之一,也作为学校的公共平台的选修课程。因此,项目负责人作为公共平台的教师,课题设计上应侧重基础内容。作为一门课程,我院没有成熟的教学大纲、教案、教材等教学基本资料,全国范围内此类相关课程的教学文件的样本也仅能够作为参考。经过几年的积累,该课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为研究生层次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课程的讲义仍然为教师自编。要使这一课程的讲授适应研究生层次的教学,需要在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层次上,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和创新,但这仅靠在每年一轮的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中逐步积累是远远不够的。
“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课程建设作为一个研究生教学研究项目,其研究任务就是在总结以往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归纳整理以往教学中形成的教学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的构建、整理教学讲义、完善课堂PPT课件的制作、编辑教学参考资料(包括:理论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专著;教学相关的网络资料的整理;实践应用中的案例资料及其分析)、试卷的积累和试题库的建设、通过征求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学生对以往课程讲授的评估等,形成一个具有较为完备的资料体系规范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二)研究目标
本课程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包括:构建起一个较为完备、规范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建设,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水平,从而达到提升本专业方向研究生专业素质、理论研究能力的目标,使该课程的研究生教学逐步走向成熟,为创立本课程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品牌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一)明确课程研究方向
“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会为研究生日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处在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之中,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建构适合的理论体系。在本专业研究生的学习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这对我校研究生通识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的许多专业涉及对外贸易经济管理的国家政策和管理部门,政治学与行政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有助于具有专业素质和理论研究能力的涉外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因而在政治学与行政学课程体系的构筑上,有两种选择:一是从基本理论出发,联系我国的实际;二是从我校涉外经济管理专业的角度进行构建,涉及涉外行政的内容。由于我院研究生的专业方向为行政管理专业,因而其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从上述视角构筑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通过教学,在从专业的角度对海关法规范认识的基础上,以行政法律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政治学与行政学的理论问题。
(二)课程内容构建的分析
对于教学内容应当涵盖哪些方面,教学内容的讲授需要从何方向、何角度构建,是本课程建设项目需要着重研讨确定的问题。从现行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内容及其安排来看,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了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因此研究生阶段应该侧重于前沿理论的介绍,并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说明。
本课程在讲授中,有条件直接切入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问题进行研讨,突出本课程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介绍相关制度内容、相关的理论问题、说明其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相关理论研讨发展的状况等。因而本课程采取的体例为分专题的方式构建,不同于本科阶段的知识贯通式的整个知识体系及相关内容的传授。从政治学与行政学的研究体例出发,重点研究构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学在西方的最新发展研究(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等)、行政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包括西方和中国)等。
上述课程内容的构建,除了有前置课程作为基础外,另外一个有利条件是作为本科政治学与行政学课程的教材已经比较成熟,有比较近期的版本。因而对于本科专业与当前专业方向有比较大差距的学生,解决其相关知识体系尚有欠缺的情况,可以辅之以教材的使用,解决知识体系的欠缺问题。
在解决了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具体教学内容资料的选取对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也非常突出。到目前为止,本门课程还没有作为研究生层次的教材。为解决使用本科教材进行研究生教育中的理论研究特点不突出的情况,在每年的教学活动中,注意选取最新的政治学与行政学问题研究的学术论文,作为辅助教学内容;同时,近年来相关的外文原著也有诸多被翻译过来,借鉴国外的最新成果,可以弥补教学资料的局限性,这也是本院从事这方面教学研究的一个优势所在。由于学院与中国政治学学会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有条件取得这方面大量的学术研究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请相关的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资料的整理和规范
我院自开展“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教学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三个循环。该课程教学文件和资料的建设,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最初该课程的教学,学生数量少,课时量少(36学时),教学内容涵盖面窄、内容少,且教学文件短缺、教学方式单一。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内容逐步丰富,教学方式和环节开始向多样化发展。由开始的单一式讲授或讨论,向讲授、讨论、阅读资料和案例分析实践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方向发展。
通过几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逐步积累了一些本课程建设方面的资料,为本课程建设项目的完成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课程建设的推动,在已往课程教学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对以往课程教学中形成的各项资料进行整理、教学环节的设置进行研讨、对以往教学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从而构建起一个较为完备、规范的课程体系,使该课程的教学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四)通过教学实践对课程建设的资料和环节等进行检验
实践是检验本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是否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实施该项目研究的两年中,项目组不断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已经形成的教学文件和资料是否符合教学规律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项目组通过对以往的教学活动效果进行考评;对教学方法进行研讨;对教学资料进行整理,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在每一轮课程完成后,进一步对研究生论文写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就业前后在专业方向的发展中反映出的该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从而发现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已有教学资料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以便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升本专业方向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研究能力。
(五)进一步完善相关教学资料和教学环节
在经过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完善研究生“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教学前对教学大纲和教案进行适当调整,适应新学年的教学要求。本课程结项提供的教学大纲和教案为最新版本。二是对讲义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主要是结合新的立法情况和实践方面的内容,避免课堂教学内容出现脱离实际、内容过时的情况。三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资料每年根据新的资料文献进行调整,保证向学生提供学科前沿的学术资料,便于学生掌握最前沿的学术发展动态,为后续的硕士论文写作奠定基础。四是完善考试形式,在试题库的建设方面,除了在以往的单一开卷课堂考试的基础上,补充论文考试方式,主要是解决学生论文写作出现的困难。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根据情况采用专题论文写作方式,一方面,突出研究生层次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特点;另一方面,为学生进一步的学术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五是不断完善教学环节,为了检查提供给学生的阅读资料的研习情况,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提交有关阅读资料的内容摘要。根据情况在适当的时候,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案例,分组进行讲解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三、研究结果与结论
通过为期两年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的课程建设,取得了项目要求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作为课程概览性质的课程教学大纲;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作业、讨论题,具体指导每一次课程活动的课程教案;反映教师课堂讲授具体内容的讲义;提供教学活动辅助的PPT文档的全套电子课件;教学适用和提供给学生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参考书目;编辑有关海关行政法的理论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集和海关法案例及其分析资料等;建设对学生进行学习情况考核的习题库(30道简答题、20道论述题、10道案例题、10个论文撰写题目)和试卷库(4套);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学生作业(资料摘要一份)、学生案例实践教学presentation(两个学期课程);项目负责人撰写的教学研究论文一篇;教师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价(学生评教意见、学生座谈会记录各一份);教学大纲/教案的评估报告一份;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料等。
通过本课程建设项目的完成,“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学文件和教学环节体系,为本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同时为该课程向精品、特色的研究生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主要创新点
本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的创新
该课程是我院的一门专业基础性特色课程,因而该学科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建设资料的完成,即是一个积累和创新。本课程经过三届学生的教学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框架和体系。但在该项目以前,由于没有一个系统的归纳、总结和整理,在以往的教学中,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资料的选取等,都带有比较强的随意性,没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筹划。本课题的完成,按照学校对研究生课程建设的要求,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加以完善,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积累、整理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料,对教学环节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进行了论证和安排,为本课程的上层次、创品牌奠定了基础。
(二)在教学方法改革和完善方面的创新
在本教学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在教学手段上,针对近两届学生的本科学科背景,借鉴其他法学课程开展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的经验,在讲授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包括开展教学资料的阅读和检查、课堂内容的讨论和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即要求学生分组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案例等,起到了扩展本课程教学空间和时间的作用。该教学环节的安排和使用,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表述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获得了学生的认同和好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