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X06028
项目名称:财经院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与探索
项目负责人:尹建华
项目组成员:王玉荣、刘春英、杨笑、李婉、曾敏、刘超群
项目类别:其他类
项目建设时间: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
关键词:财经院校技术经济及管理课程体系建设
一、研究目标
本项目以“财经院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切入点,通过比较研究的分析方法,对国际范围内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和对理工科院校与财经院校在该学科的发展现状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找到技术经济专业的整体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平台+模块”的财经院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最后,结合我校实际,构建适合我校自身优势的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体系。
二、研究过程
本项目的研究进度安排如下:
2006年5月-2006年7月,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收集工作;
2006年8月-2006年9月,进行专家咨询,制定研究框架;
2006年10月-2006年12月,进行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
2007年1月-2007年2月,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
2007年3月-2007年5月,进行理工科院校与财经院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比较;
2007年6月,提交阶段性研究报告;
2007年7月-2007年10月,进行基于“平台+模块”的财经院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2007年11月-2008年1月,提出我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008年2月-2008年5月,完成初稿,进行修改与反馈;
2008年6月,定稿,进行专家评审。
三、研究内容
经过两年的努力,项目组在大量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按预定计划完成研究目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
课程体系是根据一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相关学科知识及实践环节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知识系统。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专业的教学思想,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要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仅靠几门课程就能实现的,而是靠全部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建设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本研究从培养目标、建设原则、存在的问题、建设方案、课程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等角度系统回顾了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结论成为本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
(二)国际范围内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的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
本研究首先回顾了我国技术经济学科的历史沿革。我国技术经济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一批留学苏联和欧美的工程经济专家在中国创立了技术经济学科。这一阶段的研究主线是“项目和技术活动中的经济分析”。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中期,由于当时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技术经济学科发展一度受到抑制。直到80年代中期,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主要是项目和技术活动中的经济分析、科技发展中的经济及政策问题以及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及政策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学者们开始研究技术选择、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评价的方法体系、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项目的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末,一些80年代留学美、英、日等国的科技管理学者和工程管理学者学成归来,也加入到了技术经济学科研究之列。同期,国内也陆续培养出了一批技术经济学科硕士和博士。其中,归来的科技管理学者主要关注的是“科技管理”问题,归来的工程管理学者主要关注的是“工程技术管理”问题,国内培养的技术经济硕士、博士主要关注的是“基于国情的技术创新理论”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产业发展”等问题。20世纪末期前后,国内外高新技术创业“风起云涌”,一批技术经济学者又开始研究“技术型创业问题”。
其次,本研究对国际范围内技术经济学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技术经济学科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在发展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科边界不明确。二是由于技术经济学科边界不明确,导致高校虽然有较为共识的技术经济学教材,但却无共识的课程体系,甚至在一些学校出现了本科、硕士、MBA使用同一教材的现象。三是技术经济学科在整个经济管理学科中的领地越来越小。一些不了解技术经济学科全貌的领域外专家开始怀疑技术经济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在国内一些学者怀疑技术经济学科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性的同时,国外却传来了技术经济学科“利好”的信息,国外许多大学已经开展了技术经济教育,如美国、日本、韩国、瑞典等。与此同时,近年来国际范围内关于技术经济的研讨会也越来越多。如由浙江大学以许庆瑞教授、吴晓波教授、陈劲教授等为代表的创新研究团队发起并创办于1995年的ISMOT系列会议有着高度重视并密切联系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的优良传统,对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和产业界等人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现已成功举办五届,并已经成为技术经济领域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并具有日益重要的国际影响的高层次国际会议,被英国剑桥大学Mike Gregory教授誉为当今技术经济领域世界三大国际学术会议之一。
(三)我国理工科院校和财经院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比较研究
针对我国理工科院校和财经院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从学科发展时间、设置学校、培养目标、开设院系、课程设置与学科方向设置六个方面进行比较。从学科发展时间上看,技术经济学科首先起步于理工科院校,财经院校的发展是近几年的事情,但发展迅速;从设置学校来看,大部分理工科院校都设有技术经济专业,而财经院校相对较少;从培养目标上来看,理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一线的技术或科技管理人才,而财经院校培养的是具有技术背景的经济管理人才,或者技术/科技管理的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从开设院系上来看,可谓五花八门,一些设在商学院,一些设在经管学院,一些设在人文学院,一些部分设在人文学院、部分在经管学院,而理工科院校有些则设在工程院系;从课程设置上看,理工科院校侧重于技术、数学模型、研发、计算机等课程,一般要求学生具有技术背景知识,而财经院校更偏重管理、财务、金融等,要求学生具有经济学背景和知识;从学科方向设置上看,理工科院校较丰富,一般至少有四五个方向,而财经院校通常只有两三个方向。
(四)财经院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本研究提出财经院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进而提出基于“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设计。财经院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人才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有专长”。基于本研究所作的调查,根据财经类院校的学科背景和资源基础,可以将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分为三个主要方向,即投资管理、国际项目管理、创新与创业管理。
(五)支撑保证措施
从专业方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选用三个角度提出课程体系建设的支持保障措施。在专业方向建设上,针对技术经济学科的硕士教育,建议财经类院校结合自身特色开设如下方向:技术创新管理,创业管理与风险投资,项目管理,项目投融资管理,项目分析与评价,技术创新的商业化,项目评价与投资决策等,以培养技术或科技管理的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和创业教育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主题之一。针对MBA教育,可以设置技术管理和创业管理方向。技术管理方向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未来的企业CTO;创业管理方向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高新技术创业家和经理人。针对博士教育,建议寻求多学科的交叉。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强调建立一套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制度,加强学术创新平台建设,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搭建舞台。此外,在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学术骨干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创新团队的形成。在教材选用上,加大使用国外原版教材的力度,在可能的情况下自编教材。
(六)对策与建议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和相关建议。具体来说,一是要优化课程体系,打造精品课程。课程体系的设计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为此,应结合对外经贸大学自身特色构建基于“平台+模块”的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努力打造北京市乃至国家精品课程。二是建设具有对外经贸大学特色的研究方向。结合我校优势和比较研究的结论,我们认为,我校技术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两条路径实现突破,一方面建设商学院具有“工学特色”的专业,侧重于工程领域的管理教育与研究,如项目管理、技术管理;另一方面从新兴研究领域入手,抢占先机,争取占有一席之地。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一方面,应全方位利用和开发现有师资,充分挖掘现有师资的潜能;另一方面,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补充现有资源的不足,以进一步推动学科的发展。四是加强教材建设。在教材使用上,加大国外原版教材的使用力度,与此同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积极编著出一批既能体现技术经济学科核心教学内容,又能拉开培养层次的体系化的高水平教材。五是积极探索灵活、高效的教管模式。努力营造研究生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积极探索新的适合研究生特色的教学模式,建立研究生助教、助管、助研的系统培养模式。
四、研究结论
通过本项研究,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课程体系是根据一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相关学科知识及实践环节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知识系统。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专业的教学思想,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要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仅靠几门课程就能实现的,而是靠全部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建设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
第二,通过对我国几十所著名大学的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建设现状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理工科院校和财经院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建设各具特色,主要在如上所述的六个方面存在不同。
第三,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学位课程体系由“平台课程”+“模块课程”构成,其中,“平台课程”即基础课程,“模块课程”即专业课程。平台课程可以分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其中,基础理论课主要是指外语、政治等;专业基础课应该包括技术经济学基础、定量分析和研究方法类、财务类等方面的课程,建议可以设置技术经济学、创新管理、多元统计、运筹学、高级财务管理/现代公司理财。模块课程可以分为三大模块即投资类、项目管理类和创新创业类。具体而言,投资类,建议可以设置高级财务管理、投资学、资产评估、金融工程等;项目管理类,建议可以设置项目管理、项目融资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沟通管理等;创新创业类,建议可以设置技术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创业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
第四,为了有力地保证技术经济硕士学位课程体系的实施,应从专业方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选用三个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保障。在专业方向建设上,针对技术经济学科的硕士教育,我们建议财经类院校结合自身特色开设如下方向:技术创新管理,创业管理与风险投资,项目管理,项目投融资管理,项目分析与评价,技术创新的商业化,项目评价与投资决策等,以培养技术或科技管理的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和创业教育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主题。针对MBA教育,可以设置技术管理和创业管理方向。技术管理方向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未来的企业CTO;创业管理方向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高新技术创业家和经理人。针对博士教育,建议寻求多学科的交叉。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强调建立一套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制度,加强学术创新平台建设,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搭建舞台,同时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学术骨干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创新团队的形成。
五、主要创新点
第一,在技术经济学科主要在理工科院校取得一定发展的大环境下,积极寻求适合财经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是本项研究的一大亮点。
第二,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平台+模块”的财经院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是本项研究的重要结论。
第三,针对我校自身优势,提出我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与对策使得本项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